山西人酒量排名全国十二,是最近网友投票产生的。小编初看不服,很替周围的好汉们叫屈。可是“深入”一研究,乖乖隆的冬,里面好大的“学问”。不过“酒海”深不可测,只小心翼翼地把有关山西的舀出几瓢。包括各类排行榜;山西地方名酒;山西人喝酒习俗;还有名人与酒,特选《马烽与陈永贵的三次喝酒》
还有一些边缘学问,放到二三栏做成链接。
年节又近,给大家凑个趣儿。
01·排行榜
A中国人其实酒量“不行”。
世界卫生组织年的报告显示,中国15岁以上人口年人均消费酒精约6.7升,与俄罗斯15.1升、捷克13升、法国12.2升的消费量相差甚远。甚至无法比拟人种、文化相近的韩国(12.3升)和日本(7.2升),连地处热带、无需饮酒御寒的泰国人,也比中国高0.4升。
所以中国人和外国人比比酒量,比的是酒胆。
世界人均酒精消费量分布图(年)
B最能喝:重庆第一,山西第十二
最爱喝:北京第一,山西第七
网友心目中酒量最高的省市排行
C男人数量多,是女性喝酒的16.7倍
女性酒量大,日均多喝32.8毫升
山西女性喝酒水平既非前五,也不在后五名
(1)男性喝酒人数是女性的16.7倍。但是在人均酒量上,女性酒友以日均.5ml(相当于八两半45度白酒或8瓶ml瓶装啤酒)完胜男性的.7毫升(6两半45度白酒或6瓶半ml瓶装啤酒)。
(2)喝酒女性最多的前五大省市分别为北京、天津、安徽、江苏和山东。最不能喝的是广西,云南,青海,海南,新疆。
(3)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酒友占总数的48.8%。紧随其后的是36-45岁的酒友,占了28%。
D酒量1斤以上
E国人最爱喝的白酒。汾酒排第三
69%的山西人在“年夜饭时,你最想喝什么酒?”的问题上,都投给了汾酒。
02·山西各地有哪些好酒
(汾酒、竹叶青之外,排名不分先后)
03·太原特曲
太原特曲是太原市传统地方名酒,产于太原酒厂。该酒于年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年、年又连续两届蝉联山西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华北、东北及南方部分省市。
04·平顺之甘泉酒
甘泉酒是山西省的地方历史名酒,产于平顺县酒厂,因该厂位于平顺县境内的甘泉村,故名为甘泉酒。
在清代乾隆三年(公元年),甘泉村就有用本村甘泉井水酿酒的记载。年平顺县建起了酒厂,酿制甘泉酒,并以“龙松”商标注册。该酒酒质无色,透明清亮,味道清香纯正,甘甜爽口,余净味长,于年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同年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年产甘泉酒余吨,畅销国内19个省市。
05·介休之木瓜黄酒
木瓜黄酒是介休市义安经济开发公司的产品。
在介休酿酒史上,久负盛名的是义安镇的“咸享涌”黄酒。“咸享涌”酒坊开办于清代咸丰年间(~年),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主要生产木瓜黄酒、佛手黄酒、玫瑰黄酒。在当地传有“若想活到九十九,天天得饮咸享酒”之说。
年“成享涌”酒坊在抗日战争中被迫停产。年在广交会上,一位曾经销过义安镇黄酒的外商,向中方提出要订购“中国义安老酒”,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几经查证核实,才知义安老黄酒是义安镇的传统历史名产。
年介休县义安经济开发公司在广泛收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首先恢复了传统木瓜黄酒的生产。
06·大同之干榨黄酒
干榨黄酒是大同市酒厂的产品,为山西省的优质产品,在年山西省名优酒质量品评会议上,荣获同类产品第一名。
该酒选用优质黄米为原料,附加一定量的炒黄米和红枣、竹叶,以大曲和新曲为糖化发酵剂(称为双套糖化)。
07·长治之潞酒
潞酒是山西省的传统名酒,为长治市潞酒厂产品。年被评为山西省“信得过产品”,年、年、年蝉联三届山西省的优质产品。
潞州是历史上著名的酿酒之地。元代宋伯仁《酒小史》里有“潞州有珍珠红酒”的记载。清代的《清两般秋雨庵》说:“……此外不得不推山西之汾酒、潞酒,然禀性刚烈,弱者恿焉,故南人勿尚也”。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里有:“山西潞安酒”的记载。《山西通志》有“酒之美者”“汾潞之火酒盛行于世”的记载。由此可见潞酒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酒,最少也有多年的历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该酒已销往晋、冀、鲁、豫等北方各省份,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年长治市潞酒厂为继承祖国遗产,通过调查,整理传统酿制方法,获得成功。
08·清徐之山西白葡萄酒
“锦林牌”山西白葡萄酒是太原市清徐露酒厂的产品。山西白葡萄酒于年被评为山西省地方名酒。年、年、年获三届山西省优质产品奖,年获轻工业都酒类质量大赛银杯奖。目前,年产量余吨,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远销英、美等国家。
清徐县位于太原市南郊,是我国北方古代著名的盛产葡萄和葡萄酒的地方。在唐代《地理志》中有太原郡贡葡萄酒的记载。
1年清源县(今清徐县)成立益华酿酒公司,酿制各种葡萄酒。解放后更名为清徐露酒厂。
09·新绛县之汾雁香酒
汾雁香酒为新绛县酒厂的产品,是山西省著名的优质清香型麸曲酒。于年、年、年蝉联三届山西省优质产品奖。产品畅销北哀。天津、上海、河南,东北各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南部、吕梁山麓和份水之畔,这里汾水滩头是每年秋季大雁飞往南方必经的栖息之地,古诗有“不见汾水上,年年秋雁飞”的诗句,秋雁飞来之际,正是饮酒佳日,故酒名为“汾雁香”。
10·榆次之堡子酒
堡子酒是榆次市的传统地方名酒,产于榆次市堡子酒厂。
榆次市古代时属“太原府”管辖,明代就已有酿酒业。
年高家堡、乔家堡生产的堡子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名震海内外。由于历史原因,堡子酒曾一度停产。直到中日复交后不久,日本一访华团来山西访问,专程到榆次寻访堡子酒,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年榆次县政府在安宁村重建榆次堡子酒厂,决定恢复堡子酒生产。在年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目前年产量达70余吨,产品畅销华北、东北各省及北京市,还远销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
11·垣曲之菖蒲酒
菖蒲酒是山西省的历史名酒,产于垣曲县酒厂,是一种滋补饮料酒。在年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上,博得外商的好评,出口量逐年上升,于年、年、年分别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奖。
菖蒲酒是我国历史传统名酒,在汉朝就声名远扬,尤为历代帝王、官宦所喜用。在《后汉书》里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的典故。菖蒲酒早已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刘若愚《明宫史》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中医将菖蒲酒列为治病药酒。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
年垣曲县酒厂成立,该厂广泛收集民间菖蒲酒秘方,终以唐代《外台秘要》的配方为基础,采用现代配制酒生产技术,经数年研制成功。
11·代县之北芪黄酒
北芪黄酒产于代县酒厂,为山西省地方名酒。年、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山西省优质产品,产品销往山西、内蒙等地。
代县酿酒历史悠久,金代名士礼部尚书赵秉文《代州书事》中载有:“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诗句。清代代州城镇的“六成行”设有“缸房”。民间家制黄酒的风俗也很盛行,一直延续到民国。《山西轻工业志》中载有:“至年全省有个县生产酒,各县产品不一,黄酒以阳曲、平遥、介休、代县、繁峙、崞县(现原平市崞阳镇)、怀仁等7县最多。”
年成立代县酒厂。年代县酒厂广泛搜集民间家制黄酒工艺,取其精华,利用现代工业化生产设备,试制成功具有北方特色的典型性软黄米黄酒,以黄酒为基酒,又佐以北菌药材,生产出北芪黄酒。
12·清徐之晋阳酒
晋阳酒是山西的传统名酒,产于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酒厂。
徐沟镇在宋代就有“聚庆泉”,清代又有了“天聚恒”“晋恒达”“福源涌”“天源盛”等烧锅作坊,所产大曲酒为世人称颂:“饮得徐水液,乐闻醉清香”。相传“聚庆泉”酒坊常年开烧大曲酒,镇中“城隍庙”里有一口.5公斤重的古钟(现存放在晋饲公园内)。传闻每当大曲酒烧时,古钟便嗡、嗡、嗡、连响三声,以示祝贺,传告民众,因而流传“历有名佳大曲酒,古钟幽响驰晋阳”之说。
年在“聚庆泉”烧锅的旧址上,建成清徐县徐沟酒厂,恢复了传统大曲酒的生产,因太原古称“晋阳”,故取名为“晋阳酒”。
13·浑源之恒山老白干
恒山老白干产于浑源县酒厂,为山西省传统名酒,已有多年的历史。于年、年获两届山西省优质产品奖,畅销内蒙、河北、陕西等省、自治区。
浑源县古称“浑源州”,位于我国五岳之一的恒山脚下。3年在李峪村曾发掘出春秋时代的“铜牺尊”“铜钫”,年在毕村西汉墓又出土“铜温酒”“四神铜炉”等酒器,可知浑源县确有古老的酿酒历史。
恒山老白干始产于明代,盛产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一年)全县有酒坊40余家,到了光绪年间发展到家。当时民间传有“吸水烟到兰州,喝烧酒浑源州”的民谚。
“佳酒必有佳泉”,北岳恒山的北麓泉水甚多,有一泉为“甘泉”,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爽口,含钙盐甚少。明朝有诗赞此泉:“若教酿酒堪称圣,纵使簟瓢亦自贤”。此酒就是引用恒山甘泉之水酿造,故曰“恒山老白干。”
14·新绛之“汾雁香”酒
山西省新绛县产“汾雁香”酒,是年山西省命名的优质白酒,在清香型地方名酒中,仅次于祁县的“六曲香”。
15·潞城之唐宫悦
潞城市凤栖桥酿业有限公司(潞城酒厂)建于年,生产的“唐宫悦”酒,历史悠久,源源流长,有着千年的酿造史,被唐玄宗誉为“潞琼液”。素有清香纯正、绵甜爽净、饮后余香、深受消费者喜爱。
16·应州之梨花春
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有限公司是山西省第二大酿酒企业。公司总资产万元,员工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名。其中国家品酒委员1名,省品酒委员5名。集团下设白酒灌装分厂、白酒酿造厂、彩印包装厂、纸板厂。具有年……
17·芮城之吕洞宾仙酒
山西洞宾酒业有限公司,建在吕洞宾故里的芮城县。公司前身为国营芮城酒厂,始建于年,至今已有三十年建厂史。公司建有两条白酒生产线,主要产品有:国藏仙酒、道家名酒、吕洞宾仙酒、纯阳仙……
18·太原之晋泉
太原酒厂是太原市唯一一家专业酿酒的“中华老字号”国有企业,年建厂,现有总资产1.28亿元,固定资产3万元,现为国家中型一类企业,山西第二大白酒企业,全省白酒行业及太原市商贸系统利税大户。
03·山西人饮酒习俗
饮酒形成风气的同时,也就产生了酒文化。既是文化,必定与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信仰有关。佛家禁戒饮酒;道家崇奉酒以适性;儒家则酒以理礼,推崇实用。因此,魏晋时老庄学说盛行,名士纵酒者之多,狂放酒人辈出,便是显例。中国民间直接或间接地受儒道两家文化的熏染,对待酒的态度也有意或无意地反映出对两种文化的态度。山西久为唐虞之地,儒风古朴,饮酒习俗亦明显地带有崇礼重义的色彩。
A茶七、饭八、酒十分
山西人待客十分讲究礼节。主客就坐后,主人执酒壶双手为客人斟酒,民间的礼节为“茶七、饭八、酒十分”,斟茶敬客忌将茶水溢满茶盅,讲究斟多半碗盅,留有余地,使客人饮时可以吹拂浮茶,又可嗅闻茶香,显得文雅;请客人吃饭,盛饭不宜太满,使客人接碗时方便,夹菜时又有余地,都是文雅端庄之意;酒席上就不同了,主人要显示热情与隆重,故以满为敬,客人要以手护盅杯表示致谢,主人劝酒,客人要端起酒杯来轻抿一口以示礼貌。席间,主人要勤劝酒菜,客人要讲究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若连续大吃,会被视为“少礼失教”、“没风水”。酒未喝完不上饭。
B各地劝酒大不同
山西人待客必备酒,谓之“无酒不成席”,劝酒风俗各地又有不同。
吕梁山区多数农村待客劝酒时,讲究“打排子”形式,即主人先起身敬酒,从右至左或从左至右轮流向在座者一人敬一杯,敬完一圈,然后由邻座者起身再敬一圈。如一桌10人,轮流打排子一圈下来,每人要喝18盅酒,一般要打三圈才算告一段落。打排子劝酒所用酒盅一般较小,约容六七钱(30-40毫升)。酒量小的人在打排子过程中,要以具体理由再三婉言谢绝,而不能只喝半盅或故意不喝,否则被认为对主人和众人不敬。
晋南许多地方待客敬酒,习惯用一只盘子内放6只酒盅,双手托盘端到被敬酒者面前,要求对方连饮6盅,此后在座各人流轮敬酒。一般情况下,主人敬的第一轮酒,客人不喝是不行的,否则被认为看不起主人。客人无论酒量大小,接酒痛快,喝酒干脆,就被认为“豪爽义气”、“好相处”。在这种场合,最忌讳说话支支吾吾、喝酒躲躲闪闪。
晋南个别县乡还有一种特殊的敬酒风俗,桌上只备一只酒盅,主人与客人使用同一只酒盅以表示亲密无间,轮流敬酒时,一人斟酒,众目监视,谁也甭想投机取巧。因其有不卫生之嫌,此俗近年来已不多流行。
晋南有些乡村,新嫁女儿回门时,要尽量将女婿灌醉,席间主家频频劝酒,众人配合起哄。女婿临走时,还要在院内大门口放置酒桌一张,上置酒壶酒盅,非要女婿出门前喝几杯不可,喝了方可出门上路,有人认为这是娘家人担心女儿日后受欺侮,先给男家一点厉害以作警示。
C酒令、划拳
酒令、划拳是乡村中饮酒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严格讲也是一种强制性的劝酒方式。划拳输了是必定要喝酒的,常有越输越喝、越喝越输,乃至醉倒在地的场面发生。
划拳也称“猜拳”、“猜酒令”,双方同时喊酒令、同时出拳,喊中双拳相加之数者获胜,对方罚喝一盅酒。如果喊错了酒令,也要罚喝一盅。
山西有不少乡村流行“过七”或“鸡虫棍”的劝酒游戏。“过七”有“明七”和“暗七”之别,围坐一桌,由某人先报数,邻座轮流报数,凡遇到七数(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三十七等)或七的倍数(即暗七,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等)时只能喊“过”,谁喊出七或七的倍数就算输,直至尽兴。
所谓“鸡虫棍”,则在两人间进行,一人手执一根竹筷,同时敲筷同时报出名称,按鸡吃虫子、虫子咬棍子、棍子打鸡的规则,输者罚酒一杯。
04·马烽与陈永贵的三次喝酒文\陈为人
●第一次喝酒他的手和话像老树皮一样粗糙坚硬
马烽说:“年初,‘四清’运动还没有结束。过完春节以后,我正准备返回原平继续搞‘四清’,接到省委通知,叫我去大寨。原来是年,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北京开会,周总理给了个任务,搞一部反映大寨的电影,要山西方面拿出本子,北影拍摄。陶鲁笳回来后,与其他领导研究决定,叫孙谦写剧本,因为他此前写过一部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产生了一定影响。写电影剧本的任务孙谦倒是接受了,但同时又向省委提出要我和他合作写。”
马烽说:“年春节后的一天,孙谦告诉我,陈永贵正好来省城参加个座谈会。他已经约了陈永贵第二天到家里来和我见见,认识一下。我当然很高兴,我俩当即商定在我家与陈永贵‘共进午餐’。听老孙讲,陈永贵也爱喝两杯。那年他在大寨,有时开会开到深更半夜,肚子一饿了,就去敲开供销社的门,买两瓶酒,买两听罐头,和陈永贵喝酒聊天。当然是老孙掏腰包,因为陈永贵是靠劳动分红过日子……陈永贵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不像当时的村干部,纯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区农民。他穿一身黑色的棉袄棉裤,脚上是一双砍山鞋,头上包一块白羊肚毛巾,古铜色的长脸上刻满了很深的皱纹,嘴唇比较厚,牙比较长,牙缝也比较宽,猛一看,好像土围墙上安了个栅栏门……我家准备的午饭尚可,除了一些下酒的冷盘热菜以外,还有一个大火锅。这大多是过春节的剩余物资。我还特意准备了两瓶汾酒,打算三个人痛饮一番。陈永贵没说什么客套话,坐下来就和我俩对酌。我们就这样‘东沟里一犁,西坡上一耙’地聊了起来。”
马烽讲述了陈永贵所理解的“大寨精神”:年8月,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作为小山村的大寨,山洪暴发,江河横溢,房倒屋塌。全村一百多间房和一百多孔窑洞,塌得只剩下12间房和5孔窑洞可以住人,三百多口人无处安身。灾害发生时,陈永贵正在县里开人代会,回到村里以后,他很快激励起乡亲们重建的信心,呼唤起蕴藏在普通农民心底的理想主义和奋斗精神。大寨人提出了“5年恢复土地,10年修建房屋”的重建家园计划。
遭灾不久,一位公社领导给陈永贵打电话,说拨给了他们80元医药补助费。陈永贵答道:“把钱给别的兄弟队吧,我们没有伤病员。”过了几天公社又来电话,说拨给他们大队元钱买苇席,搭些席棚当临时住处。陈永贵又谢绝了:“我们大寨有苇地,也有钱来买席,救济别的兄弟队吧。”
第三次救济来得动静更大,一辆马车拉着寒衣进了大寨。陈永贵和几位干部招待车把式吃了顿便饭,没让卸车,在众目睽睽之下又让人家把衣服原封不动地拉回去了。
陈永贵召开党支部会议,他们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研究了政治影响和经济利益,最后坚定地提出“救灾三不要”的口号,即国家的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不要。大寨在三次拒绝了小额的国家救济之后,又第四次谢绝了国家拨给的恢复土地和修建房屋的款项,把这笔钱转给了水泉大队和孟山大队。
陈永贵说:“我们真的傻?我们不傻。国家是我们的国家,集体是我们的集体,人民是我们自己的人民,我们自己能够战胜的灾情,能够办到的事情,为什么要依赖国家呢?不能只看到当时国家给我们那么多财富,要看到另一个问题,就是那样下去,会不会使大寨的贫下中农社员以后遇到困难就依赖国家,躺到国家身上呢?”
大寨人在灾害面前,继提出“三不要”之后,很快又提出了“三不少”。即社员口粮不少、劳动日分值不少、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
酒逢知己千杯少。马烽的创作思路与陈永贵的精神产生了共鸣。
马烽说:“接受任务后,我就跟着孙谦去大寨生活了一段时间,又访问了昔阳、盂县、平定、榆社等凡是当时学大寨学得好的地方,然后坐下来编故事,写剧本。我们采用了大寨本身的一些素材,设计了一个叫‘乱石滩’的村子学大寨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出现剧中人直接到大寨参观学习的场面。用了整整一年时间,终于写出了《千秋大业》的初稿。”
●第二次喝酒十年后,“戴着帽子”面见副总理
从偏远山村大寨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到国务院副总理,后又历尽波折,陈永贵的一生可以说大起大落。因为写作,马烽与陈永贵有过数次交往。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通过三次喝酒的典型场景描绘了陈永贵由瞬间辉煌到倏忽熄灭的人生轨迹。说到陈永贵,马烽还有一比:“陈永贵这个人,常常使我想起童年时代正月十五放烟花,‘呼’的一下子,空中突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观,倏而一下又全都熄灭了……”
马烽说:“和陈永贵第二次喝酒,已经是10年以后的事了。我和老孙接受了写电影剧本的任务后,虽然去大寨住过,和陈永贵也有一些往来,但再没有在一起喝过酒。
“年秋天牞江青来大寨了。见过江青后,我们才知道这次把我们召到大寨,是为了电影剧本《山花》的事。“当晚我俩回到招待所,都有点儿怄心。这个剧本原来是周总理交给山西的任务,而现在江青完全否定了,她要亲自抓这个本子!自从江青布置了重改《山花》的任务后,我俩都十分苦恼。剧本究竟要怎么改,她没有说,要派什么样的人来参加修改,我们也不便追问。“从《千秋大业》到《山花》,这个电影剧本竟然成了我俩长期摘不掉的一顶愁“帽子”。
“我和孙谦两人商量了半夜,觉得只有找陈永贵想办法。他当时已是副总理,又是政治局委员,只要他说这部片子还可以,不要再重拍了,我们才有可能躲过这一厄运。早饭后我俩就贸然去找他。一走进院子,就看见中间一孔窑洞的窗户上,映出了陈永贵系着白毛巾的那颗脑袋。撩开门帘进去,只见他蹲在窗户前的炕上,端着个粗瓷大碗在吃早饭。碗里是这里老乡日常吃的沙粥,那是用小米和玉茭糁熬成的糊糊,窗台上摆着一小碟老咸菜。他穿的还是黑色的中式裤褂,老布鞋。那几个栅栏一样的门牙已经变成了一口白白的假牙,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牙疼得没办法,只好拔了牙齿重新镶的。这一变,面孔显得好看了一点儿。他一见我们,微微笑了笑,说了句:‘来啦!’这和以前见面打招呼一样。他三口两口把碗底的那点儿沙粥喝完,把碗搁在窗台上。然后跳下炕来说:‘走,到客厅里去坐。’说是客厅,其实就是窑洞旁的一间大平房。房里摆着几件旧桌凳和橱柜,还有两对简易沙发。他一进客厅就忙着给我们泡茶,拿烟。我们不想耽误他的时间,老孙开门见山把我们找他的目的说了。陈永贵说:‘写电影是你们文艺人的营生,我可不插手管这事。’写这部电影剧本,他确实没有插手管过,尽管几次的打印稿都送给过他,他从来也没提过什么意见。说着说着,他突然说:‘咱们这么干坐着说话多没意思。喝酒吧!’他边说边从柜子里拿出一瓶茅台酒,三个酒杯。酒杯是椰子壳做的,外边雕着花,里面镶着银。他斟了三杯酒,这才发现没有下酒菜,于是拉开橱柜端出半碟炒山药蛋来,显然这是昨天吃饭剩下的,接着又端出个扣着小碗的碟子来,揭开小碗才发现里边是几个掰开的点心。他说了句:‘这不能下酒。’随手又放进橱柜里。然后拉开抽屉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一个玻璃瓶罐头,里面是几个大青椒,接着张罗要炒鸡蛋。老伴吃完早饭上地里去了,家务活儿他从来也不插手。因而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油瓶放在哪里。我们忙劝阻,他也只好就此作罢。看到陈永贵的这种生活状况,我颇为感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相信堂堂国务院副总理,回到家里竟是这个样子。”
讲述到这里,马烽插入了不少陈永贵当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以后,生活俭朴的细节:陈永贵的烟瘾很大,他抽烟有个特点,就是从进门点着第一支烟开始,就不断火。左手指夹着的烟刚抽了半截,右手已拿起另一支,慢慢用手捏烟头,挤出一些烟丝后,把那半截烟接在上边继续抽。他做这些动作十分熟练,连看也不看一眼。一盒烟抽完,烟灰缸里只有一根火柴棍,连一个烟屁股也不见。陈永贵一天得抽两三盒烟。那时候,中央首长都有特供烟,不是“熊猫”就是“中华”,但陈永贵从来不抽好烟,他最常抽的牌子是3角8分一盒的“三七”,和1角8分一盒的“阿尔巴尼亚”。
马烽说:“一个人,能够几十年如一日,永远保持一个纯朴农民的本性,能够拒腐蚀永不沾,这是最令人敬重的。”
马烽与陈永贵第一次喝酒与第二次喝酒之间,相隔了10年。10年,对每一个生命而言,都是一个不短的历程。陈永贵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烽不知是忽略了这些变化,还是出于其善良天性,“为长者讳,为尊者讳”有意做了回避。
●第三次喝酒他从人生的辉煌顶点跌落下来
马烽说:“年的秋天。当时我和孙谦住在北影招待所,修改我俩合写的一部电影剧本。那时候陈永贵已经从副总理的职位上下来了,分配到北京东郊一个农场里当顾问,家住在北京城里。我们猜想他的心情一定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去看望他。”
马烽说:“经过多方打听才算找到了他家的电话号码。陈永贵一听说我俩要去看他,表示十分欢迎。我们知道见了面难免要喝一杯,又知道他家生活不富裕,于是就做了点准备,上街买了两瓶好酒和一些下酒菜,又请北影食堂赵师傅连夜做了两只卤鸭子。赵师傅在海淀区一带是颇负盛名的厨师。他最拿手的菜就是卤煮鸭子。陈永贵住在复兴门外高干楼的一套公寓里,他穿戴的还跟以前一样,见了面还是以前那种打招呼的方式,嘿嘿一笑,说了句,‘来啦?’看来他对我们的来访也有所准备,只见桌子上摆着一瓶二锅头,还有一些小菜。他看到我们拿来的食品,没有说什么客套话,立时叫他老伴拿到厨房里收拾去了。”
“看来陈永贵对从副总理职务上下来,并没有什么不满情绪。在喝酒闲聊中,完全不是我们猜想的那样。他觉得这样倒好,无官一身轻。他唯一不满意的是,让他去京郊农场当顾问,而不让他回大寨。他说大寨的干部和社员,不断有人来看他,都希望他早点儿回大寨去。可是这事儿不由他,他得听从组织的分配。不过他迟早还是要回大寨去,他离不开那里的土地和干部社员们。他说如今他们受到社会上的很大压力,一提起这事儿,陈永贵不由得就激动起来,特别是喝了几杯酒以后,竟然对着我俩发开火了。”
马烽说:“那天,我们三个只顾喝酒闲聊,陈永贵老伴端上来的面条已经放凉了,谁也没有动一筷子。我们三个人边喝边说,差点儿把两瓶酒都喝光了。我的酒量没有他俩大,早已有点儿晕天晕地了。说到酒量,陈永贵说,年12月26日那天晚上,邓小平主持完政治局会议,江青提议大家一起吃顿饭为毛主席庆祝生日。服务员端上茅台酒来,‘四人帮’一方的人就起着哄要灌陈永贵,想看他出洋相。陈永贵说:你们也别灌,毛主席他老人家过生日,我心里高兴,我替每个人喝一杯酒。服务员端上满满一托盘亮晶晶的高脚杯来,陈永贵一口一杯,一口气全干了。陈永贵说,他这一辈子喝得最痛快的一次是‘四人帮’垮台的时候。那天夜里,他听到这一喜讯后,兴奋极了,找了瓶酒嘴对瓶口,一直喝到第二天太阳出山。
马烽讲了他向陈永贵遗体告别的情形:“年3月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听说陈永贵病了,医院里。我正打算去探视他,忽然收到一份讣告:陈永贵已经病逝,死于癌症,定于某月某日下午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我又是吃惊,又是遗憾,我觉得无论如何也应该去和他告别,为他送行。那天下午我请了假,匆匆赶到了八宝山殡仪馆。
这时,一辆高级轿车在告别室外停下,车上下来一位穿着风衣、戴着变色眼镜的人。周围的老百姓立刻认出来了,是华国锋!华国锋一来,大厅的门打开了,我们鱼贯而入。华国锋一言不发地走进告别室,在陈永贵的遗体前三鞠躬,又一言不发地呆呆望着陈永贵的遗体,流下泪来。”
马烽说:“当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追悼会大厅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应该带一瓶汾酒来,洒在他的遗体前。我和他是二十年前在一起喝酒相识的,也应当以酒告别。可惜我事先没想到,深感遗憾。”
马烽与陈永贵
据太原道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