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历史传说、习俗典故还真不少,凭吊屈原、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草、喝雄黄酒……可是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舌尖上的节日”,粽子才是这个节日的主角啊,每当到这时候就是吃货党们的福利时间了。
可是端午节已入夏季,天气日渐炎热,市面上所卖的无论是咸粽还是甜粽,都难免有种油腻之感。元宝作为小盆友,是个爱吃甜食的,我给他挑的豆沙粽和红枣粽,可是他也只是吃了两口便作罢,粽子成了节日的应景点缀而已。
于是我不禁回忆起小时候,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每到端午节都已经是炎炎初夏,艳阳高照了,可是那时候我们盼着吃粽子,爱吃粽子,端午节的粽子总是吃不够。那时候妈妈做的粽子为什么那么好吃呢?原来,那时候妈妈做的是一种特殊的粽子,我们家乡叫凉粽,又叫灰水粽,吃起来不但不油腻,还清凉爽口、Q弹美味,是一种最适合在炎炎夏日作为清凉消暑的吃食。
度娘了一下,原来灰水粽是遍布广西、广东、福建等地知名的地方小吃呢,多分布在客家人居住的区域,在每年的端午节最盛行。做好的的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透明,适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凉解渴的食品。
在我的印象里,妈妈做的灰水粽甜甜凉凉的,没有包馅,长长一条用细细的竹篾条包紧了,那样子苗条又秀气。吃起来要有耐心,先是等着出锅,然后可以放在冷水里冰镇,等凉透了,方可拆叶。配方、火候掌握得好的灰水粽,一大标志就是粽叶和粽身很好拆分,叶子一剥,不黏不粘,米粒晶莹,粽身金黄剔透。怎么吃呢?此时只需就地取材,用包粽子的细竹篾将粽子切成薄片,再浇上妈妈调好的红糖汁,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灰水粽才正式上桌。此时已经咽着口水等候多时的孩子们,自然是等不得了,多数是直接上手,抓起一片,直接嗷呜入嘴,顿时满嘴的清凉甜香,整个味蕾都欢呼雀跃起来。
灰水粽可以算是我童年难得的美食,因为只有到端午节妈妈才会专门准备,平时却是很难有机会吃到的。而灰水粽的制作过程也相对复杂,在我儿时的眼里,是充满了节日的仪式感的。
顾名思义,灰水粽是用草木灰过滤的灰水浸泡糯米,因而得名。浸泡的灰水,也叫碱水,多为植物烧灰柴灰滤水所得。草木灰碱水是天然碱,主要的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钾,是糕点制作中常用的辅料,现在也常食碱代替。别看草木灰入水灰呼呼的好像不卫生,但是过滤后的水一般都是呈现黄色透明状,用这个先把糯米浸泡一夜备用。
浸泡后的糯米,也呈黄色,这时候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其过程与一般包粽子一样,不过各地因为风俗习惯不同,粽子可以包成长条状,三角状或者四角状。因为妈妈的手艺不错,我小时候妈妈包的是我们家乡传统的四角粽以及长条粽。
把粽子捆扎包好,按家乡的习惯,所用的材料有稻草条、竹篾条等,都是取自大自然的纯天然材料。
上锅蒸煮,熟透后取出晾凉,就可以开吃了。浸泡过的糯米弹牙有嚼劲,粽子黄澄澄的看起来饱满圆润,还带着一股植物的清香。
在端午时节,吃一口灰水粽,蘸一下红糖或蜂蜜,便知道,暮春已过,夏至未至,便该迎接新的节令季候了。
正在感叹如今定居外地,远离家乡,只能在回忆中徒增乡愁。没曾想,快递在端午节这天便按响了门铃。妈妈的电话随后也到了,原来妈妈知道我爱吃灰水粽,特地早早包好快递了过来,就为了让远在异乡的我,也能在端午节这天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在这个端午节,我带着宝宝重新吃上童年里的灰水粽,忍不住泪湿眼眶。粽子哪有甜咸之争,只有家乡的乡愁,只有母爱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