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夏季节,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在田间地头、路旁溪畔、土丘荒野,随处可见这样一种野草的身影。
它就是极为常见且生命力异常顽强的——艾草。
艾草,有艾、艾蒿、艾叶、香艾、五月艾、艾绒、黄草等多种别称,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或成半灌木状植物。
它是草,也是药,还是生活用品。可内服可外用,被誉为“草中钻石”。
其碧绿中透着清幽香气,随处扎根,随遇而安。是诗人屈原诗篇中多次赞颂的“美人香草”中的香草之一。
中國人的艾草情懷。
艾草应用的历史悠久,据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
古人将冰削出球形透镜,太阳聚焦后产生高温点燃艾草,即可引得“天火”,艾草也因此又被叫做冰台。
在古人眼中,艾草是神圣的,常被作为祭祀之物。后来又发现艾草神奇的药用价值,在《孟子》一书中便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述。
到了两汉、两晋的药典古籍中,艾草入药已有记载。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预防瘟疫的具体方法:“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因此,这株极普通却具有神奇力量的野草,又被称为“医草”。
艾既是医家之宠儿,又是文人笔下的常客。
《诗经·王风》就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句,以艾草表相思之情。
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苏轼《浣溪沙》中“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还有著名的诗句“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艾叶的描写。
古人尊称长老叫“艾”,形容青年美貌也用艾,称为“少艾”;
在《诗经》里,连保养都叫“保艾”;
《史记》更是把太平无事称作“艾安”。
也许因为艾与“爱”谐音,人们对艾草的喜欢是打心眼里的。
一方水土生一方好艾。
中国艾草品种有多样。据记载大约有18大类,多种,因其所处环境各异,生长水土、光照等不同,使得它们各有特点。历史上最出名的艾草有五种,分别是北艾、海艾、蕲艾、祁艾、湘艾。
北艾
北艾即现在的“九头仙艾”。艾草产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名医别录》:“生于野”,但具体地点不可考。
宋代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艾叶……今处处有之,以复道及四明者为佳。”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到:“汤阴者谓之北艾。”
复道即今天河南安阳市所辖汤阴县伏道镇,因此这种艾草也被叫做伏道艾。
年版《汤阴县志》载:“伏道也为名医扁鹊的墓地之一,并有著名的艾园。战国时,名医扁鹊被秦太医令李醯杀害于汤阴伏道,后人为之修墓建庙,墓旁土地普植艾苗,历宋、金、元、明、清各代,岁永年久,号称艾园。明代官员作词咏艾,立碑记事,称汤阴艾园之艾,为药用第一,尊为仙艾。”
此外,南宋范成大《揽髻录》和楼钥《北行日录》及《神仙通鉴》都记载了伏道扁鹊墓和伏道艾,如《揽髻录》称:“壬申过伏道,有扁鹊墓。墓上有幡竿,人传云:‘四旁土,可以为药’。或于土中得小团黑褐色,以治疾。伏道艾,医家最贵之。”
楼钥《北行日录》载:“过伏道,望扁鹊墓,前多生艾,功倍于他艾”。宋时重汤阴艾可见一斑。
汤阴伏道之艾,闻名于世,当因扁鹊墓而得名。扁鹊墓旁立有一块清康熙三年(年)的《重修扁鹊先生墓文》石碑。
《汤阴县伏道村扁鹊墓祠堂记》载:“汤阴,彰德之属县也。伏道居县东之近郊,墓在村南五里,旧有祠其上,贞佑兵乱毁之。病者祷药有得,辄验土,人复为构之。”
赞扁鹊仙艾词”可兹进一步证明:“一旦,经历荡邑东南社,庸医恶其胜己,伏于道侧,谋而杀之,故社名伏道,遂葬尸积冢于兹,冢前立祠……故曰:汤阴之艾,出于扁鹊之茔者,谓之仙艾,得之难而取效易焉。”
据传,东汉名医华佗用扁鹊庙里的仙艾治好了汉献帝的病。后来汉献帝路过汤阴,还专程到扁鹊庙叩拜扁鹊,并写下了“艾草芊芊,植于汤南。疗我唇兮,佑工身健”的诗句!
海艾
海艾在宋时期被发现,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中所提“四明”,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区域。
《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艾叶……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四明者谓之海艾。”
但是,现在宁波地区已经很久不产艾叶了,所用艾叶均是从外地调入。由此看来,海艾渐已退出历史舞台。
蕲艾
蕲艾,因产于蕲州而得名,蕲春县“蕲春四宝”(蕲竹、蕲艾、蕲蛇、蕲龟)之一,特产中药材,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茎、叶均可入药。蕲艾油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及清炎作用。
早在明代,李时珍在家乡湖北蕲州发现了蕲艾,并推崇有加,在《本草纲目》中说:“近代惟汤阳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蕲春旧称)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据《蕲州志》载,“白艾蕲州出”。蕲艾因产地而得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对蕲艾颇有研究,著有《蕲艾传》,说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自此,蕲艾跻身中国名艾之列。不但民间重视蕲艾,而且明清医家亦重视并推崇蕲艾。清宫医案处方中,频频使用蕲艾,来治疗妇科等疾病。
祁艾
祁艾指产于河北安国(古称祁州)的艾叶。祁州处于冀中平原,盛产药材,为北方药材集散地,也被称为“药都”。由清至今,祁艾声誉渐盛,成为“祁药”的主要品种之一。清官医案中有应用祁艾的记载,清《祁州志》的“物产”中亦有记载。
但其应用不及蕲艾,有人统计过,清宫医案处方中,蕲艾与祁艾的使用频率比约为10:3。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对产于河北安国的祁艾与产于湖北蕲春的蕲艾药材特性进行过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某些特性方面,“祁艾”优于“蕲艾”。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晚年所著《镜花缘》中之药方,以祁艾灸三次,治疣目(瘊子)落后永不复发。《镜花缘》一书约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年),远在鸦片战争之前。书中出现“祁艾”,正印证了当时祁艾作为中药材已为医家所用的历史事实。
湘艾
产地在古代荆州一带。远古时候,大禹治水,地分九州,古荆州包括今湖南全部、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以及周边省的小部分地区。
依据东汉时期荆州各郡所辖范围,古荆州包括:南阳郡36县;江夏郡14县;南郡17县;长沙郡12县;武陵郡12县;零陵郡13县;桂阳郡11县。这些地方普遍产艾,几乎家家用艾,其中又以湖湘为最广,澧州为最盛。
《直隶澧州志》记:澧州艾“以陈为贵,可炙疮痹,攻百病,为茸,铺带袜间,最暖腰膝”,“端午采艾悬于门,曰禳毒。或剪叶为虎形戴之,曰避毒气……”
澧土《孟姜山志卷五草木志》记:艾别名又“谓之苹”。
有人说《诗经国风召南采苹》的“于以采苹,南涧之滨”句,唐代诗人温庭云《梦江南》的“肠断白苹洲”句中的“苹”,就是《孟姜山志》中的“苹”(艾草)。《本草集解》也说过:“艾,一名苹,一名冰台。”
湘艾的产用大约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年前的屈原《离骚》,最早的医用病方见于公元年前形成的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艾與民俗文化。
艾草在民间的应用相当广泛,“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至今在很多地区还流行着。
“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
在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草且食用艾草的习俗,以“避邪”、“禳毒气”。被誉为集16世纪以前农学之大成的《群芳谱》记载道:“五月五日采艾,为人悬门户,可禳毒气。”
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符号与象征。
五月是夏季伊始,为斑蝥、蝎子、蜈蚣、蚊虫、毒蛇等繁衍伤人的季节,也是霉湿、瘴疠、暑濡、燥热之气及瘟疫害人的时候。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毒日”,所以家家户户皆在门前挂艾草、菖蒲以驱毒镇邪净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主指艾草)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曰:“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澧土《孟姜山志》载:“五日,家家县(悬)蒲艾于门辟邪……插艾于髻。长幼悉煎兰汤浴之。”
由于插菖蒲、艾蒿、沐艾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而便生成了一系列的习俗。这些习俗后来又被艾草制成的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而概念化和强化。
因为艾草具有强大的药用价值,且新鲜的艾叶又是一种可口的食物。人们常用艾来做成艾糍粑、青团等各种美味又健康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把艾草当绿植养,净化环境;用艾叶洗头、泡脚、洗澡,温养气血;用艾条灸疗,保健养生;干的艾草可以直接泡水喝,清热去火;还可制成熏香,驱蚊除臭……等等。
家有艾草,如有一宝。无论医用、食用还是家用,艾草已经切切实实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