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沐兰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又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的风俗,因传说楚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另有挂艾草、插菖蒲、浴兰汤等习俗。古代诗人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总会有感而发,留下了无数佳作。
端午节之际,让我们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01邂逅《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02邂逅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屈原是廉洁的代表,不入污淖,以自我的绝境抗争,引吭高歌,行吟泽畔,毅然投身汨罗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著名篇章跨越时代,历久弥新,传诵至今。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屈原为国赴渊,其“爱国”“清廉”“忠信”的美德深入人心,后世“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唐代诗僧文秀在《端午》中直抒胸臆:“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最后两句石破天惊,那汨罗江浩浩荡荡,昼夜不息,为何就不能一洗忠直之士的冤屈呢!其愤懑之情溢于言表。03邂逅清廉典故
杨震暮夜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于是杨震得号“四知太守”。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以廉为宝
春秋时,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04邂逅清廉之风都说廉洁不廉洁关键看过节看似简单的“人情往来”也可能是触碰纪律底线的苗头若是任其发展,定会出事情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廉洁过节却不失礼“节”呢这里为你准备了“八个严禁”
一.严禁用公款购买购物卡、高档酒水、粽子等节礼。
二.严禁违规公款吃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接待。
三.严禁用公款互相走访、送礼、宴请、联谊等活动。
四.严禁以各种名义滥发奖金、补贴和实物。
五.严禁以各种名义组织和参与用公款支付的旅游、度假或其他娱乐、健身活动。
六.严禁公车私用、私车公养。
七.严禁出入带有私人会所性质的场所进行吃喝等违规活动。
八.严禁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 05邂逅诗词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06邂逅习俗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汉代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赛龙舟
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过端午,既展示了龙的强大生命力,又体现了团结统一的凝聚力,这种奋发进取的精神为诗人所赞颂。唐代张建封作《竞渡歌》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欢腾的气势扑面而来,用“跃”“飞”“劈”等动词,画面感极强,让竞赛的场面宛在眼前。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07邂逅美食
包粽子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饮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08邂逅情怀
又到艾粽飘香时
五月五,过端阳,家家户户包粽忙,五颜六色锦绫线,青葱艾叶米飘香。绣囊中缀兰花草,芷麝祛秽蕴清芳。雄黄抹额退百毒,龙舟入水斩白浪,斗酒共饮恣欢谑,亦歌亦吟日月长。当金黄的小麦被一垄垄收割,脱粒、晾干,收纳入库,当参差的麦茬间点种玉米,等待一点点的破土、萌发,辛勤耕作的农人有一个片刻享受的机会,那便是端阳了。端阳是一个文绉绉的词汇,与中国传统的历法和文化有关,老百姓管它叫端午。过端午,包粽子、佩香囊、喝雄黄酒、穿五毒护兜,炸糖糕、菜角儿,挂艾蒲在老辈儿时一样是不能少的,俨然庄重而神圣的宗教仪式,一点都不允许马虎,丝毫都不允许疏漏,这既是传统更是仪轨。
白白的糯米浸泡在从村口古井打来的甘洌的清水中,就那样静静地泡着,让它充分吸足水分,由干瘪变得丰腴,由浅白变得晶莹。作为北方的农村而言,糯米是精贵的,那是用自己汗水和劳作辛勤耕耘收获的麦子而交换得来的,因此倍加珍视。濡濡的糯米被简单的沥水后连同酸酸的葡萄干和甜甜的红枣一起装实在散发清香的粽叶之内,斛型或菱形的缠绕包裹,系上彩色的丝线便可上锅蒸煮了。泥土垒砌的灶膛中木柴燃烧不时发出荜拨的声音,熊熊的火苗映衬着庄稼人由于长期劳作而被岁月风蚀出层层涟漪的脸,锅中的水上下沸腾发出汩汩的声音,粽子的清香连同升起的缕缕炊烟弥漫在家的每一个角落。
欢快的母鸡咯咯地叫着,慵懒的花狗卧在树荫下伸着长长的舌头流着哈喇子,院中的蝴蝶兰曝晒在阳光下翘首以盼,你不让我、我无让你的丝瓜、蚕豆、山药粒儿,藤蔓相互缠绕,努力向上,散须布叶,开出繁密花瀑的爬山虎在香甜的炊烟中抖擞精神更加热烈,也更为壮观。热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中取出,整齐地码放在白素的瓷盘中,恭恭敬敬端奉在堂屋内长几上放置逝去先人的照片前,焚上一炉香,报告丰收的喜悦与全家的平安。祭祀过后,晾凉的青粽才可以被家人美美地享用。孩子们迫不及待,用牙齿咬断丝线,在母亲的嗔怒和责怪中一个接着一个,直到吃的肚子绷绷圆才肯罢休。男人们则会炒上一两个菜,倒上加过雄黄的烈酒,一盅一盅的轻拢慢饮,海阔天空的说着云里雾里,不知不觉凉风渐起,连窸窣的虫儿也偃旗息鼓,便有意无意的扯撩丝线,剥开粽子,呷上一口,很受用的样子,抹一下嘴,便酣然入梦。
端午为单调而乏味的平凡生活增加了一抹亮色,绚丽的色彩和甜蜜的味道是劳动者难得的受用和安享。当工业和信息化的剧烈变革让田园牧歌越来越遥远的时候,人们也许只能在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上去选择诸如五芳斋等现成的“高大上”粽子来聊以慰藉永远不能割裂的乡愁。当吃只粽子便过节成为忙碌年轻人可有可无的点缀应景,我们又怎能奢望文化血脉传承的脚步能走的更远,更加坚实?
又到艾粽飘香时……
(刘海鹏)来源:“清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