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你知道吗,端午节挂在门口的这株草市价竟卖
TUhjnbcbe - 2022/6/28 15:00:00

提到端午节,

能想起来的大概最多的就是粽子了。

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节日习俗,

有些地方也许还要

插艾草、吃鸭蛋、喝雄黄酒或者戴荷包。

有一种植物和艾草一样,

在端午节有被挂于门口的习俗。

自先秦开始就广为流传,

到如今却渐渐落入鲜为人知的境地,

这就是菖蒲。

阳春白雪似乎总是曲高和寡。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处处有它的影子,

如今,随着文化界对其的推广,

这种植物慢慢回归公众视线,

很多都市白领愿意加入“附庸风雅”的行列。

单盆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有些甚至被炒到了上万元。

一股“菖蒲热”正在兴起。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

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

逢人寄君一绛囊,书中不得传此方。

君能来作栖霞侣,与君同入丹玄乡。”

——《寄菖蒲》张籍

“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

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这便是明代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

记录的其与五月五的关系。

西汉时始植于皇家园林,

唐代移于盆景,

宋时则与文人的石癖结合成为案头的雅伴。

元明清时期,

则多用于土植园艺和瓶器插花,

以应节气。

中国古代的文人所向往的节之坚守,

有时相悖于时事和政治。

这种郁郁不得志时常需要托物而言之。

虽然这种植物本身的样子并不起眼,

但“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的特性,

自古以来就深得文人雅士之心。

大文豪苏轼便是菖蒲的忠实粉丝,

并专门做《赞石菖蒲》一文。

“清且泚,惟石与”,

对苏轼而言,

这便是其所折射出的理想人格。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菖蒲文化归于沉寂,

仅仅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文人圈子,

在花卉市场上难觅踪影。

“莫讶菖蒲花罕见,

不逢知己不开花”

似乎就是原因。

也许是过多的被高雅之士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吗,端午节挂在门口的这株草市价竟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