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中的中医养生知识
闯铭堂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阳历六、七月间,这时候天气逐渐变热,细菌、蚊虫也逐渐增多,是虫媒传染病及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端午又称五毒月,此时,五毒尽出,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在这时节里,高温湿热,天气烦闷,蚊虫滋生,身体难免受侵扰。也正因为如此,民间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成为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许多风俗习惯,如插艾蒿、戴香囊、吃粽子、赛龙舟,部分地区还有采药、饮雄黄酒的习俗,这些习俗给我们带来了浓浓的节日气氛。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洒扫庭除,将菖蒲、艾条插于门眉,给小孩佩戴香囊……,其实,这些活动是古代人们在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出来的丰富经验,艾叶、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芳香可驱蚊蝇、虫蚁,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佩兰等,可芳香化湿、避虫驱瘟,这些习俗都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节也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
壹
佩戴香囊
香囊,又叫香包、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等,一般由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散发出天然香气的中药填充制作而成,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
香囊的形状各异,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但香囊内的主要成分却基本一致,以气味芳香、具有辟秽化湿作用的中药为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制作工艺制备成香囊,随身携带,佩于腰间,或悬挂于衣帽衣柜、床前,随时随地都能透散出屡屡芳香以辟秽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富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香囊中的挥发油能促使鼻粘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的含量提高,而S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能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对某些病毒、细菌和—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中草药香味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小环境,还可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提高消化酶的活性,增强食欲。
甲流防控组中医专家认为,端午节传统香袋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至于预防甲流,尚未经过科学证实。
贰
悬挂艾叶菖蒲
端午前后,气温逐步升高,雨水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江南地区正值梅雨季节,地理环境潮湿,虽然万物生长茂盛,但其导致蚊虫滋生,瘟疫易发、流行,这时正是一些传染病、皮肤病的高发期。故此时要设法防病治病,艾叶的应用应运而生。民间有用艾叶烟熏的方法杀虫、驱蚊以防虫蚊叮咬传播疾病,有用艾叶悬挂在门窗前以芳香辟秽驱邪,还有用艾叶制成香袋佩戴在身上以避邪防病的。
艾叶性质温热、气味芳香,其所具有的多种功能与应用都与这一特性有关。因其温热之性而能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用于一些寒性疼痛,如腹痛、痛经、关节痛、皮肤湿疹等,口服汤剂、外用(灸、外敷、泡洗均可)都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艾叶这一味历史悠久的药物,不但在古代应用广泛,在现代的应用也越发普遍,与艾叶有关的品种与用法也日趋多样。
端午又称“端阳”,代表阳气始盛。菖蒲崇尚“九节”,命名“昌阳”,也有阳盛之义,与“端阳”相合,体现了古人希望阳气昌盛,生活美好的意愿。另外,菖蒲的叶片形状特别,呈剑形,悬在门上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此,民间在端午时在门前悬挂菖蒲,乃是人们对健康、生活美好的一种情感寄托。
同时,菖蒲因其药用价值,也适合端午期间服用。端午前后雨水多、湿气重,一些脾胃功能较弱的人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乏力、口黏乏味、肢体困倦等表现。因此,应用温燥、芳香的药物能够有效地清除湿邪、升发阳气,恢复脾胃功能。菖蒲性喜阴湿环境,在沼泽、湿地里生长得尤为茂盛,这种环境使菖蒲具有温燥之性,能够祛除体内湿邪。菖蒲的种类很多,但作为药用较多的是石菖蒲。石菖蒲除了有芳香化湿和胃的功用以外,还因其气味芳香而能通窍,古人谓其能宣通九窍,通畅全身气血,还能治神志不清、记忆减退、耳鸣耳聋等病证。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多种习俗,无论是饮用雄黄酒还是悬挂艾叶、菖蒲,佩戴香囊,都是因为端午前后气候潮湿,人们为了预防瘟疫流行,应用这些中药芳香辟秽、解毒驱邪。这些习俗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也体现出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十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中医药知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沿袭千百年的习俗在现代不但没有消逝,反而越来越显露出勃勃生机。
通讯员:周媛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