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陆游吃的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粽香伴着书卷气
TUhjnbcbe - 2022/5/14 13:46:00

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小时候,总是像盼过年那样盼着过端午,盼着跟着大人们包粽子。摆摆粽叶、捞捞泡在水里的白米,小小的内心便有了满满的幸福。

时过境迁,这些年我们时常抱怨“年味淡了”,那端午呢?是否也有被我们淡忘的故事?

这是一个与伟大诗人相关联的节日。

我们不妨读读古诗古词,在古韵中寻寻传统的踪迹,让粽香伴着书卷气。

赛龙舟忆屈子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关于端午的由来说法甚多,赛龙舟的起源也与此相关。

我们最熟悉的要数“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于是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包粽子吃五黄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在南宋的某天端午节,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不过小编就想问了,陆游大诗人,你吃的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

我国幅员辽阔,粽子口味甚多。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粽子又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所以又有“筒粽”的称呼。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因水中含碱,称碱水粽。到了唐代,粽子更有颜值,出现了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果品入粽。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作造型的时尚。元、明时期,粽皮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以后又用芦苇。到如今,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

除了粽子,江南各地流行吃五黄或五红。五黄一般是指五种带有黄字的食品,比如雄黄酒、黄鳝、蛋黄、黄豆等。五红是指五种红颜色的菜,资深的比如苋菜。像咸鸭蛋黄、黄鳝等可以做出黄里透红效果的,则“黄”“红”通吃。

系彩丝挂香囊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在传统文化中,白、青、黑、红、黄是吉祥色,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因而民间认为,端午给孩子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保安康。

挂香囊异曲同工,寓意平安健康。据记载,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到辟虫的雄黄粉,香囊的填充物几经变化,现在一般是装入中药香料。加之精致的针线活,让“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端午香囊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品。

插菖蒲悬艾草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除了把艾草带在身上,有些地区,人们会插菖蒲或艾草于门上。此处当然也少不了民间传说。据说,唐代黄巢起义军攻打邓州时,正值端阳。黄巢可怜一对欲离家逃难的母子,约定把菖蒲艾草插在门口作记号,让军队避开他们家。消息传了出去,黄巢军攻进城里,看到家家户户门上有记号,只好遵守承诺,弃城离去。

传说归传说,驱病避邪的想法才更加合情理。艾草、菖蒲和蒜有“端午三友”之称。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艾草和菖蒲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医药功能,因而受到青睐。看看,传统的中医就是以这样神奇有趣的方法保护了我们的健康生活。

浴佩兰画童额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松等闲

惊破纱窗梦。

用五色新丝缠裹好粽子,并且由金盘盛着,由侍婢送进,还要洗一个香花澡,然后睡了一个香梦,而想不到的是被黄鹂声唤醒。

蓄兰沐浴和悬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除毒之俗。据《礼记》载,端午就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端午也被称为浴兰之月。一般来说,人们是用煎蒲、艾等香草沐浴。比如,在岭南地区,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比较常用;在湖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画额,是指用雄黄涂抹小孩子的额头。孩子不可饮酒,故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讨个吉利。在山西等地,也有给孩子戴虎头帽驱五毒的。

采杂药斗百草

▲清《群婴斗草图》

观儿戏

(唐)白居易

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堂上长年客,鬓间新有丝。一看竹马戏,每忆童騃时。

童騃饶戏乐,老大多忧悲。静念彼与此,不知谁是痴。

端午草药飘香,自然少不了采药人了。“采百草”,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据说这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古书上也有“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的记载。

劳动之余,做做游戏,娱乐身心,斗百草便产生了。游戏规则是,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没想到,我们小时候常玩的游戏原来这么有文化。

说了这么多,其实端午的民俗活动远不止这些。各民族中过端午节的很多,形成了不少富有地域色彩的习俗。功能丰富、玩法众多,又与历史名人相映衬,端午应该是最接地气的传统节日了。难怪它能够在传统节日中率先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沈小莎

综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生活工作室等网络资料。本帐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游吃的是甜粽子还是咸粽子粽香伴着书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