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泉,韩国国立济州大学耽罗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节令饮食是岁时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上是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共同体验、强化民族同质性的行为,是塑造和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很多节俗仪式虽然消失节食却能够传承下来的重要内因之一。从韩国端午节的由来、变迁以及端午节食来看,韩国端午节俗受到了中国端午节俗的深刻影响,很多节俗甚至完整地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古代的端午习俗。韩国端午节食文化在接受和引进外来民俗的同时,也不断作出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体现了韩国端午民俗文化有别于中国的同中之异。
端午节食;戌衣日;艾糕;车轮饼;菖蒲酒;角黍
绪论
“节食”,即特定的节令饮食,是岁时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体系里,节食的地位和意义举足轻重。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辰,食用由相同材料、相同方法烹饪的食物,本质上是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共同体验、强化民族同质性的行为,是塑造和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很多节俗仪式虽然消失节食却能够传承下来的重要内因之一。韩国的端午节即是如此。对绝大多数韩国人而言,今天端午已经被排除在节日范畴之外。但是,以车轮饼或艾糕为代表的端午节食仍然作为民俗饮食得以流传并受到韩国人的喜爱。
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朝鲜半岛文化长期接受并主动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法上更是全盘接受中国王朝的历法制度。百济自豪于“岁时伏腊同于中国”,而新罗统一半岛之前,就已经“衣冠同于中国”。所以,韩国不仅“衣裳同乎汉制”,而且“正朔本乎夏时”。韩国的传统节俗与中国的日期、名称完全相同,且均采用农历,其原因正在于此。但是同样的节日,不同国家会出现不同的节食。比如中秋节,中国人吃月饼,而韩国则吃松饼;又如端午节,中国人吃粽子,而韩国人则吃艾糕。即便是来源相同的饮食,例如“馒头”,中、日、韩三国尽管名称一致,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在中国,馒头是面粉制成的没有馅的面制主食;在韩国,它却是饺子、包子等有馅面食的统称;而在日本,它则成了糕点。这首先是地域不同导致的食材和饮食习惯的差异,其次也是文化选择的表现,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风俗。但是变化和差异并不能否认其源头的一致性。如果从历史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会看到其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处,也会发现在接受过程中的坚守、变异、改造和独创。以韩国端午节食为例,为什么历史上全面引进了各种端午节俗的韩国却没有吃粽子的习俗呢?韩国端午节食是否像中国的粽子那样存在某种跨地域的代表性节食呢?今天韩国民间还有哪些与端午有关的饮食在流传呢?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我们既可以了解韩、中两国民俗文化之间深刻、广泛的联系与影响,也可以进一步发现韩国民俗文化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遗憾的是,在韩国学界,从节食的角度来考察民俗节庆的相关论文并不多见,而具体研究某一节食的论文则更为罕见。偶有论及者,或是饮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