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个交织着欢声笑语,凝结着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一场微雨、几缕粽香,将奔流不息的文化血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思接千载、神游万年。
“端”字的本义为“正”;“午”从“乂”字演变而来,本义是“交错”;故而,“端午”从字面的本义来看就是“交错为正”,这个“正”是天地阴阳的交合点,一明一晦,来往纷繁。
“手执艾草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此刻,人们挂蒲草、包香粽,浴兰汤,以特别的方式,祭屈原、念伍子,忆曹娥。一根长命五彩线,牵着粽叶香、萦着龙舟响,也系着缕缕忠魂,魂兮梦长、
塞北沉云、江南连雨。
沧浪声里,唯有一人于轻歌曼舞里,听到了字里行间藏着的黍离之悲……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词的开头,“碧艾香蒲”即艾草菖蒲。记叙的是人们采摘艾草菖蒲,用艾草扎成草人,或用菖蒲叶悬于门廊之上(有的也用两种植物泡酒),用以祛毒辟邪的事。“细缠五色臂丝长”一句则是用来说明“五月初五,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这一习俗。(《风俗通》)
“儿共女”“处处忙”“五色臂丝长”,词人寥寥数笔、轻轻点染,看似轻巧随意,实际却将一幅碧蒲香,笑声朗,儿女奔逐嬉戏,家家喜乐奔忙的社会风俗画,极为喜庆欢快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层次清晰,情感逐步推进,其色彩鲜艳、笔力饱满,语言也亲切朴实。
可是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笔锋陡转,色调也瞬间冷峻:在这样祥和欢快的日子里,有几人记得去凭吊那个披发行吟于湘水沅江之滨,举世独醒的三闾大夫呢?
这两句与上片中的前句相映,画面从五彩斑斓转而肃杀生冷,将情绪上的一热一冷,一喜一凄凸显出来,历史与现实交融在一起,意境也瞬间纵阔,尤见寄慨遥深。
下片作者起笔沉重,却将上片沉痛悲愤的笔调,一以贯之。说屈原身上的忠义浩然之气,山河可鉴,日月可表,与星斗同辉(日星光)。他一心许国,洁身自好,却落得自沉汨罗、以死明志的结果,这哪能不让人慨叹扼腕呢?可如今思之,只剩一语无声。说是“莫论量”实是愤难平。作者前半段回首千年,将对屈原的敬佩和仰慕,借着凭今吊古之词一泻笔端。
后半段,“离骚读罢总堪伤”。屈原国亡身陨,唯有遗墨尚存,读之令人伤怀、思之让人垂泪。可今日之楚江渺渺,却难伸这直臣昔冤?即使在端阳佳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没有几人能如作者这般凭吊这位千秋名臣。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生前凄楚、身后寂寞,如此沉郁寥落,无人领会,只得怀古伤今,自遣悲怀:
斯人已逝,历史的晴空之下,唯有借这树影里的徐徐清风送去这无尽的哀思了。后面几句,作者写得苍劲悲冷,无丝毫颓唐之色。
一曲《小重山》,一声悲息叹。却像是有惊涛拍岸之响,风浪处,是屈大夫遗世独立的身姿。
滔滔孟夏,草木莽莽,他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染这皓皓之白,“思美人兮”,如何不让人揽泣断肠?
全词上片市井生活的描摹看似器小,却又质朴亲切,词韵气魄在后文的对比烘托中被逐渐释放,境界也变得开阔渺远。发古之幽思,宛若空谷足响,将作者自己对屈原的怀念与喜爱抒发得淋漓酣畅。
汨罗一坠,纵别千秋。
一场雨、一声悲,雨丝泪眼,让这千古幽思唱和千年。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