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端午菖蒲酒美清尊共丨工作室节气节日诵读
TUhjnbcbe - 2021/10/21 22:46:00

↓点击收听↓

端午节到了,大家都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让我们一起聆听端午的故事,吟诵端午的诗词,传承中华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故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yín),二月为卯(mǎo),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二、端午节诗词

了解了端午,我们来读几首关于端午的古诗。

(一)低段

题三闾(lǚ)大夫庙

戴叔伦

沅(yuán)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hè)端午

张耒(lěi)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jù)能还。

国亡身殒(yǔn)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二)中高段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已酉(yǒu)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fā)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乙卯(mǎo)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zhuó)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léi)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hōng),绿杨带雨垂垂重(zhòng)。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xiāo)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méng)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一首清新雅致的诗词,欧阳修写出了宋代端午佳节的多种风俗习惯:包粽子、带石榴花、五彩线、喝酒、门上插菖蒲。这些美丽的习俗,散发着粽叶的清香,艾草、兰草以及石榴花的芬芳,流传至今。

三、亲近端午

(一)端午节传说

关于端午的起源传说有很多,有说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迎涛神、龙的节日、恶日说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了。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lǐn)《荆楚岁时记》。公元前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据说,屈原死后被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划船捞救,千舟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二)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外,还有佩香囊、戴五色丝线、挂艾叶菖蒲、悬钟馗像等习俗。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端午节的习俗顺应时令、防病驱邪、健体强身,可以说,端午节是先人在民俗信仰包裹下,进行的一个全民防瘟(wēn)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的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主料是糯米,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除了拴五色丝线,人们还会佩戴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传说也有避邪驱瘟(wēn)之意。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饮用一种用菖蒲、雄黄制成的药酒。喝剩的雄黄酒涂抹在孩子的额头、胸前、手足等处,予以祝福。剩下的酒根儿,就泼洒在门窗、墙壁等处,用以驱除毒虫。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有悬钟馗像的习俗,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杨贵妃的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三)端午民谣谚语

民谣谚语,语言通俗洗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悠长。端午又至,诵读吟唱描写端午节的民谣谚语,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独有的魅力。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下面这首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一首民谣了: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四、实践活动

端午节到了,把你学到的知识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手抄报,分享给你的同学、朋友和家人。

小长假里,和家人一起去购买包粽子的原料,学习包粽子。也可以请教长辈,学习缝制香囊,放入朱砂、雄黄、香药等中药,悬挂在家中。

五、拓展阅读

读一读下面几篇和端午有关的文章,从作家的文章中你又了解到端午节的哪些知识?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坎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儿。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鸭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咸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故乡的吃食

迟子建

清明过后,天气越来越暖了,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这时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

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鱼吃了粽子,就不会吃屈原了。我那时一根筋,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我们一顿不是至少也得吃两道菜吗!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我的童玩

林海音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的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串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钮绊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我印象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清晨,是家庭主妇们最繁忙的时刻。家家户户的门楣窗框“遍插茱萸”,新采来的艾蒿子,一束一绺儿的随风摆动,散发出缕缕淡淡的香气。庭院的大门框上挂着桃树枝,绿叶葱茏的缝隙里,缀着一块耀眼的红布。那是民间应用最广泛的驱邪招数,谁家也不肯错过。孩子们尚在梦境中,衣襟的纽袢上已经挂上了香荷包和小笤帚。荷包是五颜六色的,以红色为主;笤帚是黄色的,使土灰土兰色的家织布衣裳增添了闪光点。睡眼尚惺忪朦胧,突然感觉到脖子上、手腕上绒乎乎的,似多了点什么。猛然间,想起来了,今天过端午,肯定是妈妈给系的五彩线了。

其实,早在端午节前,准备工作就已经在悄悄地进行。神奇的山枣叶子能把雪白的线麻染成明黄色,再用红线扎成一把一把两寸长的小笤帚。平日积攒起来的各色花布碎片也被拼凑起来,缝制成精致的香草荷包。香草荷包以元宝形、鸡心形的居多,这些都是妈妈奶奶们点灯熬油细针密线赶制出来的,也是待嫁闺中的女孩子比拼针线活的好时机。
  

早饭,与平日不同。稀饭咸菜之外,多了十个八个煮鸡蛋。家里常年养着一群鸡,每天都能从鸡窝里拣几个鸡蛋。老人们常说,家里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从鸡腚里抠出来的。所以,除了来客人或有了病恙,全家人只有端午这天,心安理得地吃个煮鸡蛋。

节日似为孩子们设立的。饭后,依家境不同,每人还能分得三个五个或十个八个煮熟的鸡蛋和咸鸭蛋。他们三五成群,欢呼着,雀跃着,比谁鸡蛋大,谁的鸡蛋皮儿红,皮儿硬。接下来用鸡蛋互相顶撞来验证。谁的鸡蛋被撞破了,便找到了吃它的理由,并不气恼。一年一度的顶鸡蛋游戏在鸡蛋皮接二连三的破碎声中,不知不觉地结束了。
  

中午和晚上,家家户户餐桌上都摆上粽子。我家乡那地方不出产糯米,大都用大、小黄米包粽子。有些时候里边掺点大米,就相当不错了。粘食嚼在嘴里,必佐以白糖红糖才香甜。可穷乡僻壤缺的就是这东西。如果是头年的新米,慢慢能嚼出些清甜,咬一口兑了陈年黄米包的粽子,满口留下便是淡淡的辛辣味儿。

在这或清甜或辛辣的味道渐渐远去的时候,端午节过去了。

-End-

文字:刘娟

编辑:刘娟

审稿:王思远

制作:王思远

朗诵:刘娟

投稿:如果您有好的教学教育心得,欢迎来稿!

投稿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菖蒲酒美清尊共丨工作室节气节日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