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
当艾气包裹着粽香
逐渐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
一个庄重的节日也朝我们走来
端午节
也叫
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女儿节、诗人节
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
叫法最多的节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我国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西晋《风土记》说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这是“端午”一词最早的出处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
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古时候
少女会在端午这天出浴
并戴上平安符
一首童谣
唱出了端午佳节的
平安喜乐
美满丰收
“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时至今日
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
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吃粽子
戴香囊
挂艾叶
赛龙舟
……
下面这些习俗里
或多或少
藏着古人对于平安的追求
和养生的智慧
一吃: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
一说是为了投人江中
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
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
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
食用粽子
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二戴:戴香囊
戴香囊
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
为了清香、驱虫、避瘟
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
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
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
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通九窍、防瘟病
三采:采艾草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
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
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
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
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
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四饮:饮雄黄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
同时人们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但雄黄属有毒类中药
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
专家建议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
五赛: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
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
由此赛龙舟也成为
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赛龙舟不仅有趣好玩
而且锻炼身体的效果非常好
对久坐族改善
腰肌劳损、肌肉僵硬等问题
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除此之外
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
挂小辣椒、穿老虎鞋
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等习俗
都有驱除灾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里面
斗转星移间
端午佳节承载了人们
对圣贤的缅怀
对健康的追求
对疾病的防治
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
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
平安健康是福!
“
民谚云
端午节,天气热
五毒醒,不安宁
”
端午节将至
这次我们不说“节日快乐”
惟愿你及家人
一切安康!
端午安康
来源:网络
光山法院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