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到,溪边这植物是时候采收了,民间称“神草”,能治病辟邪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端午,原先并不具华夏地域的广普性,而只是我国南方的一个节日,后来伴随着民族文化的融合渐渐地流传开来,最后一直传到越南、朝鲜、岛国等地。然而,即使在我国南方,不同地区对端午起源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说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有说是纪念吴国重臣伍子胥的,更有说为驱魔避邪的。但大部分文献中都说是纪念屈原的,试图在我们这个信仰日渐缺失的时代,通过弘扬屈原忧国为民的品性,给为官者树立榜样,为精英重建道统,以期感召世道人心。
南方夏天,雨水偏多,农历五月雨后天晴,太阳热辣,地生瘴气。自先秦时起,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迷信五月初五是一个恶日。相传这天魑魅当道,魍魉横行。《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要求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另外,五月初五恰逢“重五”,古人认为这一天是死亡之日,很不吉利。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的母亲偏偏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临盆,其父甚至不让他的母亲在地上生下他。就连宋徽宗赵佶,因为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出生,虽在即皇帝位之前被封为端王,也只好寄养在宫外别人家里。
为了避“端五”忌讳,古人称之为“端午”。古时人们缺乏医学知识,误以为疾病皆为恶魔鬼神附于人体所致。到了端午这一天,必须悬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蒿、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方可辟邪驱瘟、逢凶化吉。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
菖蒲,又称石菖蒲、野菖蒲、山菖蒲、剑菖蒲、大菖蒲等,为天南星科菖蒲属多年生草木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常生长在水田边、沼泽湿地及溪边。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先民崇拜该草类,把菖蒲当作“神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叶和艾草捆一起插于檐下的习俗,民间认为菖蒲有辟邪的作用,遂成端午风俗。
作为一种民间崇拜的植物,当然也少不了有关它的传奇色彩,古人认为菖蒲是神仙草,吃了它能够增长寿命,比如《道藏·菖蒲传》中说,坚持吃菖蒲根几十年,能够长寿,而且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轻;又有《神仙传》说,咸阳有个叫王典的人,吃了菖蒲得到永生。类似这样的传说有很多,当然,这都是传说,只是古人迷恋菖蒲的原因之一。
传说是假的,但菖蒲是一味名贵中草药是真的。菖蒲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历代中医典籍均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之药。《本经逢原》记载:菖蒲,心气不足者宜之,《本经》言补五脏者,心为君主,五脏系焉。首言治风寒湿痹,是取其辛温开发脾气之力。治咳逆上气者,痰湿壅滞之喘咳,故宜搜涤,若肺胃虚燥之喘咳,非菖蒲可治也。其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
菖蒲的传奇故事以及药用价值有很多记载,这里就不再详述了。关于菖蒲就介绍到这了,你认识了吗?“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才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