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穿百家衣的风俗故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xxzywj.com/m/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也叫端午、端阳,还有的地方叫中天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端是开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逢五的日子,头一个就是端午。古代午与五通用,故称端午。又以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所以也叫端阳。这一天两个五相重,因此又称为重五。(1)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的起源,大致有屈原说、龙节说、恶日说三种。《后汉书·礼仪志》一书也认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唐代韩鄂也在《岁华纪丽》中开宗明义地解释端午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节日起源的研究学者刘德谦撰文指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风土记》有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的记载。他认为端午的风俗,就是源自夏至的风俗。比如古代夏至有祭祀活动,端午节也有。他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可以用为佐证的材料,很具有说服力。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阳的位置。端午又叫天中节的原因也在于此。(2)端午节的风俗既然端午节是在五月五日这天,那么它的许多习俗自然就与五有关。比如在端午节这天给小孩的长命缕,就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做成的,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保佑小孩长命百岁。各家悬插的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山丹花)。在南方过端午节时人们吃的五黄:黄瓜、黄鳝、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这无一不与五有关。除此之外,端午还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后来端午节的习俗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在大清朝五月初五端午节时,清初的皇帝和王公大臣常于是日在西苑太液池中乘龙舟欢宴,乾隆时皇帝多在圆明园内的万方安和奉太后进早膳,再到福海的蓬岛瑶台上观龙舟竞渡,宫中也很重视吃粽子,每年从五月初一到端午,御膳及宫眷用膳也都有粽子,并用粽子供神供祖。(3)北方山东人的端午节在北方城市山东,端午节如果家里有未满周岁的小孩,这一天要给小孩子穿百家衣,那么什么是百家衣呢?百家衣是民间专门用来给新生宝宝穿的衣服,顾名思义,就是用一百户人家的布料做成的衣服,这种风俗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北方地区比较流行。民间认为,要使孩子顺利成长,就得托大家的福,吃百家米,穿百家衣。父母最大的期望,当然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平安地长大成人。于是,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兴奋的爷爷奶奶们不仅要送出喜蛋,还要到各家各户去讨要一块碎布,将这些碎布块拼合在一起,做成衣服给孩子穿。“百家”其实是虚指,并非要用一百户人家的一百块布不可,不过那些姓“陈”“刘”“张”人家的布头,最是受欢迎,因为“陈”谐音“成”,“张”谐音“长”,“刘”谐音“留”,这些都是吉祥的象征,寓意较好。因此,这些人家给的布块,老人们会十分珍惜。小布块的花色并不需要特别讲究,但以蓝色为最佳,因为蓝”谐音“拦”,寓意可以拦住想来侵犯孩子的邪魔,保孩子平安健康。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将百家衣视为乞丐衣,认为是穷人穿的衣服。宋代陆游诗里就说:“哀哉穷子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旧时乞丐讨要人家的布块,浑身打满补丁,也是一种百家衣。人们认为穿上这种乞丐衣的孩子“命贱”,不娇气,不生病。百家衣又称为百衲衣,民间认为,穿上百家衣,孩子就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此外,僧衣也可称为百衲衣,因为有些僧人为了苦修,往往拾取许多破碎的布片缝缀衣服,除了穿百家衣,北方人过端午还会吃艾草煮的鸡蛋,这样煮的鸡蛋能明目,看得清邪魔,门上插艾草避邪气驱五毒,除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这些讲究之外,整个五月在古人的生活中都是有诸多禁忌的,比如五月不能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古人还有谚语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连阴下大雨,玉皇大帝卖儿女。另外,五月也不宜生子,民间认为五月生子,各种毒气、疫疾、鬼怪都会侵袭到婴儿体内,对父母不利。万一生下来了,即使不杀死,也得送到外婆家或河边池畔去,以免冲撞家人。现在看这些,只不过是害人害己的迷信而已。南北方生活习惯不同,过端午的习俗也不同,正如一句俗语说的,“十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音”,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魅力。我是跛脚的猫,感谢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