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讨论韩国为何比我们更早把“端午”节申遗前,简单介绍端午节的来由和风俗习惯。
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春秋时期,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辅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画像
3、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前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勾践画像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相传曹娥为救溺水父亲的舍身跳入江中的故事。
端午习俗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在端午节的众多习俗中,蕴藏着各地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
包粽子
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托人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赛龙舟
赛龙舟
屈原含恨投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由此赛龙舟也成为,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挂艾草、菖蒲、榕枝
艾草、菖蒲、榕枝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其实在众多特色民俗中,蕴含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总的来说,端午节的来由和风俗都包含了人民希望国泰民安的情怀,承载了人民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的美好愿望。
为何韩国却抢先在年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韩国人爱申遗是世人皆知的
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很多网友表示:韩国人很乐意把别人的传统事物发扬光大,并拿来成为自己的文化产物。网友说得并非无道理,从韩国人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申请可以看出:
1、宗庙祭礼(JongmyoJerye),年列入
但是宗庙祭祀起源于我国周朝,后来传入朝鲜。
2、江陵端午祭(GangneungDanojeFestival),年列入
我国的端午传统节日比韩国的所谓端午祭早了多年。
3、大木匠(Daemokjang),年列入
我国古代的鲁班是木匠祖师爷。
韩国这些年向教科文组织“申遗”成瘾,还包括:
盘索里(Pansori)年列入
处容舞(Cheoyongmu)年列入
圆圈舞-江江水月来(Ganggangsullae)年列入
济州七头堂灵登巫法(JejuChilmeoridangYeongdeunggut),年列入
男寺党表演(NamsadangNori)年列入
灵山斋(Yeongsanjae)年列入
传统歌曲(Gagok)年列入
鹰猎(Falconry)年列入
走绳(Jultagi)年列入
跆根(Taekkyeon)年列入
韩山苎麻纺织工艺(WeavingofMosiintheHansanregion)年列入、
阿里郎(Arirang)年列入
韩国泡菜(Kimjang)年列入
四物农乐(Nongak)年列入、
济州岛海女文化(CultureofJejuHanyeo)年列入
拔河(Tuggingritualsandgames)年列入、
传统摔跤(Ssireum)年列入
......
为何我们的邻居小国那么热衷于“申遗”呢?
是因为小国小民追求文化认同感和存在感,还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化自卑惹的祸。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遗留很多建筑都是仿照明代风格的。韩国是一个自身文化底蕴非常缺乏的国家,在整个明清时期,李成桂建立的朝鲜国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是中华朝贡体系中最稳定的成员,长期以来,朝鲜半岛的文人形成了一种尊明的思想,奉明朝为正朔。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韩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韩国人急于摆脱“明朝附属国”的称呼,“韩国起源论”开始萌芽了,着急证明韩民族优越以及想摆脱中国对其历史文化的影响。最后竟然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古代名人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急着变成自己的遗产。俗话说得好越是缺少什么,就越爱显摆什么”。韩国为了摆脱文化自卑就大力宣传自己的文化多好多强大,韩国的这种强盗心态可以看成是一个身处贫苦的乞丐,为了填饱肚子就开始强取豪夺。
因此,对于韩国把中国的专统节“端午节抢着“申遗”这一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件事随之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全国网友纷纷强烈抗议韩国这个“无耻之徒”。虽然事后韩国在一篇“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就澄清道“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多年了”。但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责任,让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良传统习俗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