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节在自家门前挂艾草菖蒲的习俗,竟跟唐 [复制链接]

1#

唐末,端午节前1天,起义军黄巢路遇1妇人抱着1个大孩子,牵着1个小孩逃难。黄巢奇怪问:“为何抱着大的牵着小的?”“大孩子是大伯家唯一活下来的人,必要时,可舍弃自家孩子。”

黄巢深受感动说:只要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黄巢就不会上门。妇人回去之后,跟左邻右舍说了这件事。

于是,大家都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这样黄巢就不会上门来了。黄巢军入城,发现家家户户都挂着艾草和菖蒲。

他感念妇人的舍己为人的大义,信守诺言,主动撤军。之后,每年的端午节,大家都习惯性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以求平安。

古人认为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正是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于辟阴辟邪。因而,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许多辟邪、禳灾、防疫的风俗。

一提端午节,人们总会把它和屈原、龙舟、粽子、艾草、菖蒲等画上等号。然而,据有关资料显示,端午节起源于先秦。

闻一多先生也曾详细论证过,古人认为端午节是一个“龙”的节日,古代长江中下游的古代越族人以龙为图腾,他们也是通过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来祭祀“龙神”。

-

端午节里的“端”字是开头、初始之意;而“午”与“五”同音。在五月初五前后时期,各种蛇、蝎子、蟾蜍、蜥蜴、蜈蚣等毒虫开始活跃,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人们普遍认为挂艾草和菖蒲可以驱赶蚊虫和病菌,喝雄黄酒则可用来杀菌驱虫、解五毒之功效,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问题。

唐朝诗人文秀写过一首“端午”诗,前两句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可见,自古以来,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不仅写出《离骚》这样的好文章,还因爱国而跳江,因此成了主推纪念之人。端午节这天,各地也会举行赛龙舟活动。

除了纪念屈原,也是为了强壮身体,一避五月热毒。

人们会在身上佩戴香囊,门前悬挂艾草、菖蒲,饮用雄黄酒酒,或者往井水里投天然硫磺,这些都是为了消除浊气,起到杀菌防病害的目的。

学者郦波介绍过,端午节在人文缘起角度来看,就是纪念屈原、纪念先贤。屈原只是一个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

各地纪念的先贤也不一样,比如姑苏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浙江曹娥江一带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北方黄河流域为了纪念介子推;绍兴地带是为了纪念侠女秋瑾等等。

这几个先贤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忠、孝、节、义。而屈原是在这些价值崇拜上,最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因此,一提到端午节,人们习惯性跟屈原挂上等号。

-

端午节过后,天气会逐渐变热。暑假即将到来,让我们做好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多注意防暑、多喝水,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健康。过一个心情爽朗的炎热夏天。

#端午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