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328.html人择良地而居,镇因人众而兴。拔山镇是全国重点小城镇,辐射人口30多万,也是忠县县城外的人口第一大镇。拔山镇先后被评为忠县教育强镇、忠县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忠县农副产品及商贸物流集散地,重庆生态文明示范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重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核心区。
以柑橘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以农副产品交易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业已成为镇域经济支柱,以金色杨柳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增势强劲,有机柑橘、高产粮油、生猪肉牛已成为特色效益农业品牌。拔山既有田园的诗意,也有产业的远方。
▲古塘村幢幢民房点缀在绿荫之中,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设施完善村容美
村道宽阔平坦,农民新居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满是葱茏的庄稼,一幅美妙的生态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这是在拔山镇古塘村看到的情景。
古塘村位于拔山镇东北部,与花桥镇、马灌镇相邻。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人。年,古塘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古塘村积极谋划脱贫工作,创新帮扶方式,取得了一项项可喜的成绩。如今,古塘村焕然一新,村子越来越美、道路越来越宽、村民幸福感越来越强。
近年来,古塘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整治山坪塘、硬化公路、新修蓄水池……一项项工程齐头并进,逐渐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全村新建硬化公路10.63公里、通达路3.5公里、生产便道9.8公里,人行便道实现“户户通”。
整治山坪塘21口,改建水井9口,整治河道1.5公里,安装自来水管网8.1公里,自来水安装覆盖率达到98%。新扩建便民服务中心广场及公共厕所,卫生厕所拥有率达到80.2%,主干道和部分居民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三治”融合环境好。古塘村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创新“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模式,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精准发力。该村以“环境保护意识化,道路清理常规化”为宗旨,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村干部会议、院坝会,定期整治乡村道路环境,向群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全村设置垃圾收集点12个,实行垃圾集中清运制。安排9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全村卫生保洁、道路养护等工作,组织党员和志愿者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有效保障了村庄干净整洁。如今,古塘村已形成“全村统一管理、小组自主管理、垃圾集中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
▲拔山镇五星村有个“最美庭院”
周小军在拔山镇五星村,有一个由两栋两层小楼组成的小院,那是年重庆“最美庭院”获得者郭小权的家。
走进院子,颇有“曲径通幽”之感。庭院里有一个小水池,微波粼粼,小鱼游弋。池中建有假山,种有石菖蒲,还铺满了绿色的青苔。庭院周边用砖石砌成花台,花台里种着桂花、水杉、黄桷兰、玫瑰等花草树木,错落有致,与院子外的景色交相辉映。整个庭院清幽雅致。
今年54岁的郭小权说,他从小生活在农村,一直喜欢花草,他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美丽花园,如今终于实现。“以前,农村条件艰苦,大家忙于生计,没有闲情逸致摆弄花草。现在政府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加之我年纪较大,有一定时间修整庭院,种些花花草草。”郭小权说。
年,郭小权建好这个小院,将原来的猪圈和屋前空地全都改成庭院。混凝土铺地,保留原有的果树,添上两堵围墙、两个不锈钢拱门以及不同种类的花草,再摆上几套桌椅,郭小权心中的美丽花园终于落成。
郭小权的小院获得重庆“最美庭院”称号。郭小权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懂园艺,纯粹因为爱好,便琢磨着打造了这个院子,并且都是就地取材。院子里的假山,是他从山上背回来的石头垒起来的,种上山上挖来的石菖蒲,假山的形状也是自己凭想象做的。
“娃儿都成家了,有空会带着孙子孙女回家。”郭小权说,“我把院子打理好,他们玩得会更舒心。”
▲新修、扩建道路,为群众出行和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户户通了水泥路
秋冬时节的拔山镇三新村下着小雨,雨水浸湿了大地。
三组村民张富贵趁着空闲时间,到村委会办点事。如今,走在宽阔干净的水泥路上,他脚上的那双皮鞋基本没沾泥土。
三新村是拔山镇最偏远的一个村,紧挨丰都县董家镇。年以前,全村仅有一条从新立镇通往董家镇的水泥路,长4.5公里,且杂草丛生,无人维护,下雨天村民出门满脚都是泥土,只能穿雨靴。
自拔山镇启动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以来,年三新村修建水泥路2.7公里。年修建水泥路13公里。今年上半年修建4.6公里,年底前还要修建9公里。如今,全村98%以上的村民出门走的都是水泥路,人行便道直接通到家门口,村民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黄杨洪20万元、黄小林元、余大坤元……”在三新村村委会的岔路口,立了一个“功德碑”,刻着部分村民的名字,记录着他们支持四好农村公路建设捐赠资金的善举。
据估算,每公里公路的平均造价为65万元,县交通局每公里补助40万元,拔山镇政府通过融资等填补缺口,每公里补贴15万元,但每公里还差10万元,怎么办?
为此,拔山镇政府专门召开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动员部署会,涉及的村(社区)均通过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当地外出成功人士和农户筹资修路。
“钱交给政府后,万一不修路怎么办?”
“修路是好事,应该大力支持,但谁知道这是不是巧立名目乱收钱?”
…………
▲三新村道路四通八达
各村(社区)刚开始召开院坝会宣传筹资修路的事时,村民们产生抵触情绪。大家普遍担心的是,钱交了,路却不修。
黄杨洪是三新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踊跃捐赠20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当地群众纷纷响应,成为第一个筹资到位的村。为了打消群众心中的疑虑,拔山镇政府决定率先修资金筹集好的村(社区),只要钱筹集好了,立马开工。
“从掏完钱,才2个月时间,路就修好了。”三新村参与筹资的村民说,“政府没有骗我们,修的路又宽又厚。”
此方法充分调动了群众的信任,大家筹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发投工投劳,有的农户自己主动把路基打好。
两年来,拔山镇辖区22个村(社区)自筹资金多万元,没有出现一户因为筹资修路而导致的上访事件。
拔山镇围绕“为群众出行受益、为特色产业铺路、为乡村振兴服务、为脱贫攻坚助力”的工作思路,严格落实“四好农村路”规划建设要求,建立项目库,做好前期规划实施工作,对全镇需要新建或改造的农村公路逐村逐组逐路规划,并严格审核把关,确保改造的公路全部纳入规划,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截至今年6月底,全镇已开工项目个,共计.公里,占计划93.58%。其中:利用原有机耕道通达项目57个、新建通达项目37个、通畅项目个、拓宽项目16个。已完工项目个,其中利用机耕道通达项目57个,新建通达项目27个,通畅项目83个,拓宽项目5个。共计.公里,完成计划的65.75%。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可以就近务工挣钱。
产业发展助增收
拔山镇古塘村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指导贫困户发展产业。村集体成立古塘村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今年,合作社种植胡豆50亩,销售嫩胡豆余公斤、干胡豆余公斤,收益1万余元。种植高粱70亩,预计收益3万余元。新建年出栏头生猪养殖场,预计今年10月投入运行,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50万元收入。发展家庭农场2个、种粮大户1个,吸纳10余名贫困村民就近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逾1万元。
一场雨,让拔山镇五星村一组的周春玉更加忙碌。随着天气转凉,她开设的“水乡人家”农家乐每天至少接待三批游客。
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五星村公路四通八达。近年来,该村借助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周春玉和丈夫以前在浙江打工,看到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回家开起了农家乐,卖烤鱼、烤鸡、烤羊等。
“一年收益20万元以上,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孩子老人都照顾到了。”周春玉说。
如今的五星村,借力乡村旅游,吃上了“旅游饭”的村民不在少数。开办农家乐餐馆、民宿……旅游业为村民们开辟出了一条增收新途径。
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建设,三新村的产业发展也顺势崛起。
近两年,三新村发展柑橘亩、桃子亩、1个养鸡场……成功引进两个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的入驻,产业的振兴,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
拔山镇三组村民秦文华常年在家务农。村里开办了农业企业,正需要用人,他就和妻子进了公司,负责柑橘剪枝、施肥、套袋等工作,每月和妻子总收入多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年收入5万元以上。如今,在企业务工的村民超过20人。
▲拔山镇杨柳村
拔山镇杨柳村地处拔山镇西大门,属“中国柑橘城”核心景区,是国家级“生态文化村”、重庆市“美丽乡村”、全国和市级“民主法制示范村”,荣获“重庆十大最美特色乡村”,是驴友心中向往的乡村旅游圣地。
境内环境幽美,阿金河流经全境,水库碧波荡漾,山坪塘星罗棋布,引水渠蜿蜒曲折,俨然一派江南水乡风貌。全村以柑橘为主导产业,并带动其它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迅速发展。
在亩标准化柑橘果园掩映下,青瓦白墙的民居熠熠生辉;万顷碧海里,中韩文艺创作基地、钓鱼场、星级农家乐、水上游乐场散布其间。蓝天白云、小桥流水、田间小路,莫不散发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韵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金色杨柳”农业观光景区的诗意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现在,拔山镇发展中药材亩、水产养殖亩、李子亩、藤椒余亩……该镇全年柑橘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全镇拥有农业企业38家、家庭农场5个、种养专业大户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3个,全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一个个美丽村庄配备着完善设施,一条条致富道路在乡间延伸,一项项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在拔山一个个曾经闭塞、贫穷的乡村已然完美蜕变。
文图来源: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