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故宫六百年孩童皇帝跌宕起伏的人生路 [复制链接]

1#

宣德十年正在过年的日子里,38岁的宣德帝突然驾崩,而即位的是年仅9岁的朱祁镇,他是明朝皇宫的第一位孩童皇帝。

而在此之前,他也创下了明朝皇宫的两个第一:明代年龄最小的太子,出生两个月就封为太子;也是第一位在北京皇宫出生的皇帝。

因为明英宗的父亲宣德帝、爷爷洪熙帝、曾祖父永乐帝所创下的永宣之治,可以说朱祁镇是出生在安乐窝的皇帝,从小就在疼爱和快乐中长大,他的人生从众人仰望的幸福开始。

所以这就让他有些天真可爱,才会误信宦官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笑话;也因为真诚善良,打动了瓦剌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还千里送他回京都。

明英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会有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还得从他祖母,明朝唯一一位“五全皇后”张氏说起。

张氏在洪熙帝朱高炽还是燕世子时就嫁入朱家,与丈夫荣辱与共,后来又辅助宣德帝朱瞻基,可以说历经朝野风云。但万万没想到,儿子早逝留下年幼的朱瞻基,张氏不得不再次扛起大明朝整个担子,辅佐9岁的孙子掌握天下。

张氏为了教育好大明国的新一届继承人,拜托明朝大贤臣夏原吉做太师引导,又请著名的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对开蒙教育都没有的朱祁镇进行教育,根据朱祁镇的情况并建立严格的经筵制度。经筵制度就是给小皇帝讲授儒家“五经”,并给教授治国之道。除了经筵教育,还有日讲,就是要求皇帝反复诵读规定的功课。

经筵进讲图

虽然朱祁镇很小就开始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朱祁镇的教育失败的,原因有二。

第一,读书过程应该是读、讲、写、行,朱祁镇的教育基本没有太多行动,重知轻行,难以知行合一。第二,基本没有什么读书氛围,所有的人都在忙着朝政,只有小朱祁镇得起早贪黑地学习,没有童年的快乐,怎么会对读书有兴趣。

所以长大一些的朱祁镇总是喜欢用各种理由取消经筵,要么身体不适,要么天气不适。不学习又暂时不理朝政,朱祁镇在玩什么呢?

朱元璋成立大明朝之初是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和结交外臣的。无奈,朱家后人不是个个都那么吃苦耐劳,愿意亲力亲为的。于是,永乐帝朱棣给了宦官出使、专征、监军等大权;宣德帝朱瞻基设了大内内书堂,有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能“批红”,就是帮皇帝批奏折。

本来还会约束宦官犯法,处以极刑。但是,因为幼年朱祁镇太无聊了,精神上极度依赖宦官王振,所以王振狐假虎威,滥用皇权,开启了朱祁镇极富戏剧化的一生。

王振,蔚州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少年时期就选入内书堂陪伴幼年朱祁镇于东宫。王振狡黠,夜晚陪伴照顾,饮食起居上照顾得无微不至,陪伴明英宗度过那些读书无聊的日子。所以明英宗从孩童时期对王振在情感和生活上就有极深的依赖。

因此,王振凭借皇帝的信赖和依赖,嚣张跋扈为非作歹,修建豪宅,建智化寺,买卖官爵更是引导皇帝重典狱下,防止大臣欺瞒,导致无数大臣入狱,甚至死于非命。侍讲刘球因语言有失得罪王振,下狱后肢解而亡;大理少卿薛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不怎么待见王振,王振几乎往死里整两人。这样被诬陷下狱的大臣,数不胜数,然而明英宗却充耳不闻,为土木堡被俘埋下祸根。

正统十四年,瓦剌太师也先来京进贡马匹,结果王振强行压低马匹价值,也先一行拂袖而去。同年七月就率领大军进攻河北宣化。王振知道明英宗喜军旅生活,又好大喜功,便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

结果这个自幼不爱读书的少年皇帝,没有充分准备,没有周密计划,没有作战方略,没有作战兵器,没有侦查敌情,没有后勤保障,只带了50万大军和文武大臣就上路了。

兵行至宣府遇大雨,众臣预与王振商量停止前行,不是跪着挪步,就是被罚跪草中。兵至大同,王振得知敌军来势汹汹,害怕了想撤退。退到霜寨,又遇特大暴雨,王振本来是想带皇帝去他老家蔚州光耀门楣的,突然他又担心踩踏了百姓庄稼,临时改道宣府。到了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一带)选择了一高地,驻兵扎营。

这个地方简直就是要天时没有,要地利没有,更没有人和。挖井无水,远离河道,人渴马饥;官兵断粮,粮草不继,人心惶惶;连日暴雨,没有雨具,将士饥寒;三军无帅,指挥无方,扎营随意,秩序混乱,毫无斗志。

结果瓦剌大军设伏等待时机,待明军移动阵地时,突袭明军驻地,明军自乱阵脚,自相践踏,全军溃散。最后大学士张辅等五十多名高官阵亡,王振也被乱军所杀。

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居然毫发无伤,席地而坐,就做了瓦剌的俘虏。开始了他长达一年的俘虏生活,明英宗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统一皇朝的皇帝还能被俘。

明英宗画像

朱祁镇到了瓦剌大营后,作为“黄金筹码”,成了瓦剌向大明朝索要钱财的砝码。结果,只有第一次,也先获得了大量金银绸缎,之后大明朝都是拒门不见。

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英宗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被立为帝,改国号景泰,明英宗被尊位太上皇。而此时的朱祁镇,瓦拉军不把他送回去,明军不来接他回去,他就在瓦剌过上了有羊有牛有酒有人的俘虏生活。

景泰帝做着皇帝感觉还不错,唯一就是否接自己哥哥回去犯难了。朱祁镇被俘十一个月以后,景泰帝派来使者只送物资和信函,丝毫没有要接他回去的意思。经过一段时间历练,朱祁镇也想明白了,拜托使者回去传达只想守陵,或者做百姓的愿望。结果,景泰帝也只是派人跟瓦剌言和,但还是对接回明英宗的事绝口不提。

后来还是右都御史杨善变卖家产,向宦官借贷,给也先带去一批礼物,才帮助朱祁镇踏上了回家的路。但奇怪的是,也先率众首领送了半天路程,送良驹貂皮,分别时还下马叩首,罗拜伏地,恸哭不已。负责看守明英宗的伯颜帖木儿,更是送了明英宗两天才分别。

回到北京的朱祁镇并没有获得一位君王该有的迎驾,景泰帝在东安门迎接后,就把朱祁镇送入南宫,安排二十名勇士监守,白天不离左右,夜间围守警卫,没有允许不准闲人靠近。明英宗就这样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南宫囚禁生活。

南宫在紫禁城外,大概是皇宫东侧偏南,所以称为南宫,也是一个独立的宫廷院落。本来是永乐帝为朱瞻基所建,但明有明英宗被囚禁于此,清朝多尔衮居于此,最后被焚尸扬灰,南宫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地方,后来改为普度寺。现在只有寺庙遗址,附近是菖蒲河公园。

明南宫遗址

朱祁镇曾说过回来愿意守陵或做布衣,应该也没打算重新登基的。但是被软禁于南宫不说,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日夜有人驻守,不准人探访,南宫城墙增高,所居大树被砍,宫门之锁灌铁,连城边乘过凉的大树也会被砍去。

最惨的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本来已经立为皇太子,结果景泰帝登基第三年就废除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还把他赶出北京去了藩地。朱祁钰唯一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结果有人提出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结果被下昭狱,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体无完肤。

在原来的太上皇党一众的鼓舞联合下,朱祁镇从南宫密谋复辟,联合文武官员发动政变,最后荣登大位,重新夺回了皇位。景泰帝被废为郕王。

明英宗也就做了8年皇帝,年仅38岁就英年早逝了。可算是一生唏嘘,大起大落,经历过各种政治磨炼。虽然早年有点年少轻狂,用人不淑,但是复辟以后也是勤政爱民,做了几件值得让人称颂之事。

第一,恢复了父亲宣德帝废后胡氏的皇后名位,并上尊谥。

第二,释放被囚禁了55年的建文帝次子朱文圭保,并在凤阳修建房屋,安排人照顾。

第三,废除了妃嫔殉葬制度。

第四,景泰帝死后,允许废后汪氏迁回旧郕王府,允许携带宫中财物。

但是明英宗终其一生也没有对土木堡变故进行过反思总结,没有做自我批评,更没有发表过《罪己书》,反而对太监王振招魂以葬,赐祠“精忠”。可见朱祁镇一生的起起落落,大喜大悲皆有缘由,半点由不得他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