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好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綵結之貺以詩還荅(唐·權德輿)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綵縷同心麗,輕裾暎體鮮。
寂寥齋畫省,欵曲擘香牋。更想傳觴處,孫孩徧目前。
五日
指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唐馮贄《雲仙雜記·靈運須》:“中宗時,安樂公主五日斗百草。”宋姜夔《訴衷情·端午宿合路》詞:“石橊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唐·張說)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願齊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三殿褰珠箔,羣官上玉除。助陽嘗麥彘,順節進龜魚。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書。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長命縷
端午時繫於臂上以祈福免災的五彩絲。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唐張説《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詩:“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銜珠
相傳曾有鶴為獵人所射,噲參醫其瘡,愈而放之,後鶴夜到門外,參執燭視之,見鶴雌雄至,各銜明珠以報參。又,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歲餘,蛇銜明珠以報。事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詩文中常用為報恩之典。漢焦贛《易林·謙之泰》:“白鶴銜珠,夜寳反明。懷我德音,身受光勞。”南朝梁武帝《孝思賦》:“靈蛇銜珠以酬德,慈烏反哺以報親。”唐張説《和朱使欣》詩之一:“空傳人贈劍,不見虎銜珠。”
《初學記》卷二七引晉王嘉《拾遺記》:“黃帝之子名靑陽,是曰少昊,一名摯,有白雲之瑞,號為白帝。有鳳銜明珠致於庭,少昊乃拾珠懷之,使照服於天下。”後用恩賞之典。唐李嶠《沙吒忠義等官爵制》:“宜膺剖珪之錫,兼峻銜珠之寵。
端午三殿宴羣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糉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
序:律中蕤賓,獻酬之象著。火在盛德,文明之義燀。故以式宴陳詩,上和下暢者也。朕宵衣旰食,輯聲教於萬方,卜戰行師,總兵鈐於四海,勤貪日給,憂忘心勞。聞蟬聲而悟物變,見槿花而驚候改。所賴濟濟朝廷,視成鵷鷺。桓桓邊塞,責辦熊羆。喜麥秋之有登,玩梅夏之無事。時雨近霽,西郊靃靡而一色。炎雲作,南山嵯峨而異勢。正當召儒雅,宴高明。廣殿肅而清氣生,列樹深而長風至。廚人嘗散熱之饌,酒正行逃暑之飲。庖捐惡鳥,俎獻肥龜。新筒裹練,香蘆角黍,恭儉之儀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諷味黃老,致息心於真妙。抑揚游夏,滌煩想於詩書,超然玄覽,自足樂,何止柏枕桃門,驗方術於經記。綵花命縷。觀問遺於風俗,感婆娑於孝女,憫枯槁之忠臣而已哉。歎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凡百在會,咸可賦詩。五言紀其日端,七韻成其火數,豈獨漢武之殿,盛朝士之連章。魏文之臺,壯辭人之並作云爾。
典故縷積長
同源典故續命絲
《太平御覽》卷八一四《風俗通義》:五月五日續命絲,俗說益人命。
《藝文類聚》卷四《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綵絲繫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
續命縷端午節以彩絲繫臂,謂可以避災延壽,故名續命縷。《宋史·禮志十五》:“﹝降聖節﹞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金塗銀結續命縷、緋綵羅延壽帶、綵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亦作“續命絲”。《太平御覽》卷八一四引漢應劭《風俗通》:“五月五日賜五色續命絲,俗説益人命。”
九子粽
粽子名。《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月節折楊柳歌五》:“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山堂肆考》卷十一引宋王曾《皇後閣帖子》詩:“爭傳九子粽,皇祚續千春。”
端午武成殿宴羣臣(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麯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迹,年深縷績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羣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典故鹽梅
同源典故傅說羹 和羹 和羹梅 和鼎 商岩調羹 商鼎 梅子薦鹽 調味 調梅 調羹 調鼎
相關人物傅說 殷高宗
《尚書》卷十〈商書·說命下〉~4~王曰:「來,汝說。台小子舊學於甘盤,既乃遯于荒野入宅於河。自河徂亳,暨厥終罔顯。爾惟訓于朕志,若作酒醴,爾惟麴蘗;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爾交脩予,罔予棄,予惟克邁乃訓。」舊題漢·孔安國傳:「鹽鹹梅醋,羹須鹹醋以和之。」
典故縷積長
同源典故續命絲
端午日賜衣(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輭,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細葛:發散思維---湖南浙江有等地采葛藤掛於門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端午日(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効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艾符
端午日懸艾蒿於門戶,幷黏貼符籙以祛邪惡。唐殷堯藩《端午日》詩:“不効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蒲酒菖蒲酒。唐殷堯藩《端午日》詩:“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端午日伏蒙內侍賜晨服(唐·楊巨源)
綵縷纖仍麗,凌風卷復開。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
在笥清光發,當軒暑氣回。遙知及時節,刀尺火雲催。
岳州端午日送人游郴連(唐·徐夤)
五月巴陵值積陰,送君千里客于郴。北風吹雨黃梅落,西日過湖青草深。
競渡岸傍人挂錦,採芳城上女遺簪。九嶷雲闊蒼梧暗,與說重華舊德音。
競渡亦作“競度”。划船比賽。相傳戰國楚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以死,民俗因於是日舉行龍舟競渡,以示紀念。一説競渡之戲始於越王勾踐,為紀念伍子胥。其他傳説尙多。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幷命舟檝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越地傳》云起於越王勾踐,不可詳矣。”《隋書·地理志下》:“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櫂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新唐書·杜亞傳》:“方春,南民為競度戲,亞欲輕駛,乃髤船底,使篙人衣油綵衣,沒水不濡,觀沼華邃,費皆千萬。”清張岱《陶庵夢憶·金山競渡》:“看西湖競渡十二三次,己巳競渡於秦淮,辛未競渡於無錫,壬午競渡於瓜州,於金山寺。”
大酺得長字韻時任安宜尉(唐·儲光羲)
大道啓元命,時人居太康。中朝發玄澤,下國被天光。
明詔始端午,初筵當履霜。鼓鼙開爽氣,羽籥映新陽。
太守即懸圃,淮夷成葆疆。小臣慙下位,拜手頌靈長。
端午日恩賜百索(唐·竇叔向)
仙宮長命縷,端午降殊私。事盛蛟龍見,恩深犬馬知。
餘生儻可續,終冀荅明時。
長命縷端午時繫於臂上以祈福免災的五彩絲。南朝梁宗懍《荆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名擬甚多。”唐張説《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詩:“願齎長命縷,來續大恩餘。”
五絲(唐·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遠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繡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和李秀才端午日見寄(唐末宋初·徐鉉)
角黍菖蒲酒,年年舊俗諳。采衣君自樂,白髮我何堪。
靜味瑶華句,閒思玉柄譚。報之長命縷,祝慶在圖南。
角黍
即粽子。以箬葉或蘆葦葉等裹米蒸煮使熟。狀如三角,古用黏黍,故稱。《太平御覽》卷八五一引晉周處《風土記》:“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宋周邦彥《齊天樂·端午》詞:“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荆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葉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餽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清趙翼《連日競渡再賦》詩:“競渡傳從楚歲時,為投角黍弔湘纍。”
菖蒲酒
用菖蒲葉浸制的藥酒。端午節飲之,謂可去疾疫。宋蘇軾《元祐三年端午貼子詞·皇太后閣之二》:“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盃。”清張若需《五日潤州》詩:“何如滿泛菖蒲酒,快對金焦破泬寥。”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髮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靈均
戰國楚文學家屈原字。《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南朝梁劉協《文心雕龍·詮賦》:“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宋辛棄疾《賀新郎·和徐斯遠韻》詞:“蘭佩芳菲無人問,嘆靈均,欲向重華訴。”
答吳尚書(宋·方岳)
今夕復何夕,翠籠蒲艾香。明朝做端午,節物追楚鄉。
客從何方來,寄我錦雲章。江山渺何許,宛然挹清揚。
忽憶老先生,方上千歲觴。北園竹萬箇,想見清簟凉。
安得子列子,御我蘚古傍。劇談坐抵掌,一吐冰雪腸。
當時寫巴曲,本擬書數行。筆閣不得下,聊與歌慨慷。
迺今亦復爾,歌短意則長。
前端午一日會飲鄱江樓十有六人既分韵賦詩又戲成短篇(宋·王十朋)
佳節江樓上,同僚共把杯。人如舜才子,名半漢雲臺。
詩占城南首,音參古磬枚。宜添兩學士,相約訪蓬萊。
雲臺
(1).高聳入雲的臺閣。《淮南子·俶眞訓》:“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翺翔。”晉郭璞《客傲》:“夫欣黎黃之音者,不顰蟪蛄之吟;豁雲臺之觀者,必閟帶索之歡。”唐王勃《七夕賦》:“君王廼馭風殿而長懷,俯雲臺而自矯。”宋張輯《洞仙歌·代壽張辰川》詞:“問因何五馬,踏月雲臺。秋色裏,卻賞烟霞袖手。”
(2).漢宮中高臺名。漢光武帝時,用作召集群臣議事之所,後用以借指朝廷。南朝梁沉約《為武帝與謝朏敕》:“今方復引領雲臺,虛己宣室。”唐高適《宋中遇劉書記有別》詩:“白身謁明主,待詔登雲臺。”宋范成大《寄贈泉石使李元直入覲》詩:“諸公上雲臺,一葉渺湘浦。”
(3).漢宮中高臺名。漢明帝時因追念前世功臣,圖畫鄧禹等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後用以泛指紀念功臣名將之所。唐杜牧《少年行》:“捷報雲臺賀,公卿拜壽巵。”清洪昇《長生殿·勦寇》:“擁大將,氣雄哉,合圖畫上雲臺。”
(4).山名。在陝西省華陰縣境。即西岳華山的北峰。古代隱者和道家多居於此。唐李白《古風》之十九:“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王琦注引愼蒙《名山記》:“雲臺峯在太華山東北。”清厲鶚《嚴朗屋寫小像為杜子春事索題》詩之二:“雲臺峯頂約驂鸞,杞犬芝童覓最難。”
(5).山名。在四川省蒼溪縣東南,接閬中縣界。一名天柱山。
(6).山名。在江蘇省連雲港市境內。原為海中小島,稱鬱洲,明代始與大陸相連。山上有水簾洞遺迹。李希凡《雲臺小記》:“雲臺山屹立在黃海之濱……所謂‘花果山’者,只是雲臺一百多个山頭中的一陵。”
(7).道觀名。唐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尙書幕》詩:“錦裏差隣接,雲臺閉寂寥。”馮浩箋注:“所謂雲臺觀也。”宋劉克莊《水龍吟·己亥自壽》詞之二:“願雲臺任滿,又還因任,賽汾陽考。”
---筆者注:亦指東漢光武大帝中興大漢之雲台二十八將,上應二十八星宿。
蓬萊
古代傳説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宋陳師道《晁無咎張文潛見過》詩:“功名付公等,歸路在蓬萊。”明王錂《春蕪記·説劍》:“他本蓬萊仙種,偶然寄跡人間。”
《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臧室,道家蓬萊山。”後因以指秘閣。唐楊炯《登秘書省閣詩序》:“周王羣玉之山,漢帝蓬萊之室。”宋曾鞏《送鄭州邵資政》詩:“雋遊追幙府,高步集蓬萊。”
蓬萊宮。唐杜甫《宿昔》詩:“宿昔靑門裏,蓬萊仗數移。”
端午述懷(宋·白玉蟾)
方瀛山上風颼颼,五月六月常如秋。松花落地鶴飛去,萬頃白雲空翠浮。
夜半蟾蜍落丹井,琪林深鎖寒煙暝。滿天白露點蒼苔,蛙市一散萬籟靜。
三樹兩樹啼斷猿,樹冷棲禽夜不眠。數點飛螢戀沙徑,山腰石澗悲寒泉。
鍾聲隔斷華胥路,不知蝴蝶蜚何處。摩挲兩眼摺紙衾,人道今辰正端午。
曉雨初霽梅子肥,龍孫脫籜新燕飛。山居蕭然無一物,摘薺搗麥充晨炊。
憶著往年五月四,葛巾羽扇鸞溪市。龍艘破浪槳萬枝,鉦鼓聒天旗掣水。
紙錢飛起屈原祠,行人往來如蟻移。桐花入鬢綵繫臂,家家禦疫折桃枝。
庭前綠艾制綠虎,細切菖蒲斟綠醑。羹鵝鱠鯉辦華筵,冷浸水團包角黍。
今年寂寞坐空山,山雨山風生曉寒。默菴令我休噫氣,作詩畧述山居意。
安得兩腋生飛翰,與君飛上泬寥間,免使在世賦辛酸。
附:
典故銜珠
同源典故報恩珠 報恩蛇 報恩蛇珠 報恩鰓 抱靈蛇 握蛇珠 握靈蛇 明珠吐著 漢東珠 蛇珠 覓明珠 長蛇 隋掌明月 隋珠 隨侯蛇珠 隨掌夜光 隨珠 靈珠報 靈蛇 靈蛇吐 靈蛇報 靈蛇滿袖
相關人物曹植
《搜神記》卷二十隋縣溠水側,有斷蛇邱。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邱。歲餘,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
《水經注疏》卷三十一〈溳水〉~~《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隋,謂此水也。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後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
《昭明文選》卷四十二、三國魏·曹子建(植)《與楊德祖書》「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唐·李善注引《淮南子》曰:「隋侯之珠。」
---筆者注:此處可見,白蛇傳之典故極可能來自此處,且又與許真君鎖龍斬蛟除害蕩妖有關,只是起源於胡人時代的白蛇傳塑造一個許仙,既醜化了許真君,又頂包了隋候,又美化了佛教!
持誦四大天師與護法元帥寶誥
祖天師寶誥:
至心皈命禮本來南土 上泝蜀都 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 後事老君於玉局 千軸得修眞之要 一時成吐納之功 法籙全成 受盟威品而結璘玦 正邪兩辨 奪福庭冶而化咸泉 德就大丹 道齊七政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三天扶教輔元體道大法天師 雷霆都省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 正一冲玄神化靜應顯佑眞君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
葛天師寶誥:
至心皈命禮天台得道 閤皂成眞 昔受東華 復傳西蜀 詔命玉京金闕 位證太極仙班慈憐拯拔於沉淪 恩念普資於苦爽 葛天氏 遺風顯著 勾漏令 丹砂俱存 括蒼任遊 羅浮乃止 脩閒玉笥 修理金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 太上玉京東吳太極仙翁雷霆玄省天機內相玉虛紫靈普化玄靜常道冲應孚佑眞君垂恩廣教慈悲大帝度人無量天尊!
許天師寶誥:
至心皈命禮混元始祖 一炁分眞 多劫之前 積修至道 勤苦備悉 經緯逾深 萬法千門 罔不斯歷救災拔難 除害蕩妖 功濟生靈 名高玉籍 眾眞推仰 宜有甄昇 大悲大願 大孝大仁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至道玄應神功妙濟掌九天司職太乙定命注生眞君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奏諫議大夫天醫大帝度人祖師凈明普化天尊!
薩天師寶誥
/p>
志心皈命禮派流西地 迹顯龍興 施財合藥濟群生 積行累功修至道 授鐵師之教旨 掌玉府之雷書身披百衲伏魔衣 手執五明降鬼扇 代天宣化 咒棗書符 運風雷於咫尺之間 翦妖魔於斗罡之下 道參太極 位列先天 松筠野鶴任縱橫 遐邇孤雲長自在 方方闡教 為萬法之宗師 處處開壇 作後人之模範都天宗主一元無上薩翁眞君玄風永振天尊!
王靈官寶誥
志心皈命禮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罰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金睛朱發,號三五火車雷公。鳳嘴麟牙,統百萬貔貅神將。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邪治病。觀過錯於一十二年,受命玉帝。積功勛於百千萬種,誓佐祖師。至剛至勇,濟死濟生。方方闡教,處處開壇。豁落猛吏,三五火車。太乙雷神應仙天尊。
馬天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斗口魁神,璿璣上將,三頭磊落,應三台照耀之形,九目輝華,印九斗光華之象,秉西靈之金氣,足蹈白蛇,戴南極之威靈,背飛丹烏,寄化沖天風火院,專司北極號天罡,寶劍珠鈴,揮霍妖魔皆絕滅,帝鍾法印,行持神鬼悉皈依,隨梓橦而主文衡,輔紫微而司祿命,大悲大願,大聖大威,高上神霄,玉清尊王,混元主法元帥,玉府司命真君,光明華藏,寂道真皇,南極火犀大仙,北帝都天罡,橫天威烈神王,攝魔雷令大神,掌管雷霆都司,考召捉命大將,掌管雲雷雨電,糾察三界邪魔,天下都提轄,正一靈官馬天君,太乙雷聲不動天尊。
玄壇元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大商監軍,統其兵將,黑面朱唇,手執金間,五龍鬚鬢,護朝護國,愛惜良民,生平節儉,巨富裕人,義膽忠靈,背負金印,斬妖縛邪,除暴鄉鄰,玄壇赫赫,鬼魅神欽,正氣英勇,金榜封神,永垂千古,果報斤斤,金闕內相,受命直轄,四部財神,專理財務,賜福世人,盡忠盡孝,大勇大仁,加封銀子公王玄壇元帥,玄化財神天尊。
溫天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天庭上將,地府正神,道妙同人,斑竹村中施惠澤,德隆舍己,黃金闕內錫恩波,頂戴瓊花,天門出入,手持銅環,霄漢無拘,掌九幽鬼錄人案之典,膺五嶽神宗將首之班,正氣熒煌,威靈赫奕,大英大烈,大德大仁,玉皇殿前左金亢翊靈昭武溫都統。
岳元帥寶誥
志心皈命禮:
三峰挺聳,手執瀝泉神鎗,五部齊眉,身披雪花銀鎧,御前元帥,殿內將軍,上司九天雄兵神將,下掌五獄罪鬼亡魂,三界有求皆顯化,萬方號令盡施行,忠心貫日,為萬世臣道之規,孝行可風,作千古子職之訓,顯神威於金陵城,千秋勿替,著功績於朱仙鎮,百世長存,座下三十二將,破賊除奸,身隨五百兒郎,擒妖獲怪,群生載德,萬姓欽崇,至剛至勇,至孝至仁,治世祖師,伏魔上將,精忠武穆王,義勇大巡察,救民正直稱少保,護國無私號鄂王,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帝殿前兼理右相道德元君無量普濟妙法大天尊。
---筆者注:此文原發於野曆,今日五毒月即將到來,故予以重發。
汉学道学研读
諸天炁蕩蕩,我道日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