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了那一片深情的热土市发改委驻村帮扶 [复制链接]

1#

生态小澎,如画红岩。一方好山水,振兴正当时。

盛夏时节,走进沅陵县盘古乡小澎村、红岩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幢幢农舍错落有致,一座座猪舍干净整洁,一片片茶园延绵起伏……秀美村庄掩映在绿水青山,处处生机盎然,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切,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得益于市发改委驻村帮扶工作的扎实推进。

年以来,市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探索致富增收路子,积极推进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见效,用实际行动彰显发改人的责任与担当。

党建赋能,激发基层堡垒新活力

“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奉献精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创让组织满意和群众称赞的可喜成绩。”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源多次主持召开党组会议和驻村帮扶工作专题会议,并提出要求。党组“一班人”多次深入帮扶村,实地了解村情和村民需求,并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帮扶发展规划。

驻村帮扶,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市发改委严把选人关,把政治素质好、实干本领强、工作作风实的干部选派到驻村帮扶一线,配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员。除明确一名党组成员、副主任分管驻村帮扶工作外,还委派工会主席专门协助抓好此项工作。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基层堡垒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步伐才能蹄疾步稳。”市发改委坚持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帮扶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学习制度。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开展谈心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引导大家把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工作队和村党支部一起开展党的惠民政策宣讲、移风易俗、健康知识讲座、看望慰问困难户和老党员等活动,拉近党群干群关系。

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两委”班子换届后,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5岁,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并鼓励外出的年青人返乡创业,教育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

党建引领聚合力,乡村振兴有力量。市发改委凝神聚力抓党建,使帮扶村在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党员管理、先锋作用发挥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今年3月,面对怀化城区突如其来的疫情,市发改委驻村工作队员坚守防控一线,冲锋在前,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一道并肩作战,全面落实防控措施,做到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两不误。

用心用情,办好实事解民忧

使命在肩,风雨兼程。“尽心竭力,积极为村民办实事”始终是市发改委驻村工作队第一目标。工作队通过深入调查摸底,了解村情民况、人居环境、集体经济等情况,并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工作队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问题整改为契机,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组织驻村工作队员、乡联村干部、村支两委干部、网格长,集中开展防返贫监测排查工作,严把监测纳入关、帮扶关、消除关、审核关,对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每户明确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或乡联干部作为帮扶人,与监测户开展结对帮扶。

小澎村、红岩村距离沅陵县城30多公里,属偏远山村,道路、产业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这成为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快速改善的突出问题。

发展,需要基础。驻村之初,摆在市发改委驻村工作队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完善基础设施。为此,工作队立即向委党组汇报,并多方协调,全力改善帮扶村的基础设施条件。

小澎村是沅陵县的西大门,与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毗邻。由于进村沿河道路弯多路窄,安全隐患大,特别是遇到洪水,进村道路必经之地的一条滚水坝经常被淹没,车辆无法通行,给小澎村及沿线几个村的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为切实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在市发改委党组的关心支持下,工作队积极向上汇报,争取国家发改委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为村里修建一座长66米的桥梁。“该桥一个桥墩已浇筑完工,另一个正在浇筑,8月份将完成桥墎施工,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市发改委驻村工作队队长刘跃华介绍。

自来水厂是市发改委多方争取实施的安全饮水提质改造项目,覆盖小澎、红岩两个村,已于今年5月底进场施工,8月将投入使用,届时将进一步改善小澎村、红岩村多村民的饮用水质量。

与此同时,小澎村、红岩村通组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中,并将于今年完成小澎村张家组,红岩村东风组环形路、上仲组至浸水溪组的道路硬化工程。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为了搞好位于小澎村的小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帮扶工作,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的牵头单位,市发改委把后续帮扶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突出就业、产业和创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今年31岁的村民唐清风以前住在小澎村的大山深处,年11月,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唐清风一家人搬出深山,住进了位于村部附近的小龙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但年3月的一天,一声巨响,堆积如山的货柜突然塌落,砸在了在广东务工的唐清风的背部,致使其脊椎断裂,从此下半身失去了知觉。在四处求医问药无果的情况下,唐清风只好拖着残疾的双腿,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小澎村。“一直希望能找份收入稳定的工作,但由于身体原因,始终没能如愿。”唐清风说。

了解情况后,驻村工作队经常上门看望慰问,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树立信心。市发改委机关党委得知唐清风的不幸遭遇后,便发动党员踊跃捐款。年6月22日,市发改委机关党委部分党员来到唐清风家中,为他送去了党员捐款所购的一台一体机电脑、直播设备和货架,帮助他电商创业。

在市发改委和工作队的帮助下,唐清风正在重新“站起来”,借助“互联网”销售当地农特产品,每月仅电商收入就达多元。“感谢市发改委和工作队的爱心帮扶,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凭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新生活,不辜负大家的一片好意。”唐清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精准施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

听不到喧嚣,也闻不到异味,沿着一条乡间小路驶进位于小澎村小龙头组的沅陵县佑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湘西黑猪生态养殖基地”,满眼绿色和一派宁静。从高处眺望,一排排猪舍在绿树掩映下,规模壮观,令记者大开眼界。

“村集体通过与公司合作,建立与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走出一条生态养殖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司负责人宋翔介绍说,湘西黑猪生态养殖二期工程总投资万元,其中小澎村、红岩村投入万元,年11月底前建成投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如何让村民增收致富,成为市发改委驻村干部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他们围绕富民强村,帮助群众找准产业发展路子,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产业振兴的突出重点,积极协调资金、项目,让更多群众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小澎村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具有适宜的沙性土壤,气候、温度均适宜发展种养产业。但是,因为长期分散粗放、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全村至今还没有一个上规模的、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搞产业?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产业发展提速、农民就业致富的思路,决定结合当地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发展黑猪生态养殖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为沅陵县招商引资项目,沅陵县佑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年7月与县委县政府签订招商合同,是一家集湘西黑猪养殖、蓝莓茶叶、休闲养老、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型农业开发公司。

今年1月21日,在市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小澎村、红岩村与沅陵县佑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年出栏头湘西黑猪生态养殖(二期)产业合作协议,将发展养殖场猪舍20余栋,年产值达1多万元。

4月种玉米,5月种红薯,7月收玉米,10月种萝卜……为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小澎村流转抛荒土地亩,红岩村流转抛荒土地亩,租给佑和公司栽种玉米、红薯、萝卜等,建设绿色生态饮料示范基地,从而满足公司青储饲料自身需求常规农作物,实现循环种植,增加土地最大效益。截至目前,已复垦土地亩,其中80亩已全部种植玉米,余亩栽种红薯。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既可解决土地抛荒复垦问题,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每年又可增加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同时每年可增加村民村内就近就业岗位60个。”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安有介绍。

同时,在沅陵县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筹措资金50万元在小龙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新建了一家饲料加工厂,租赁给佑和公司进行饲料加工,从而降低饲料成本。“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70%以上用于移民村公益事业。”刘安有说,该项目已于今年7月中旬完工。

据了解,在生态养殖产业引导下,佑和公司已形成了包括车厘子、蓝莓和黄茶在内的亩的环水库种植区,打造集种养、旅游观光、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一条生态种植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间徐徐延展。

“我现在共种植了3亩石菖蒲,不仅有土地流转费,每月还有务工收入元左右。”说起现在的生活,红岩村村民龚昌栋一脸幸福。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兰介绍,长期以来,红岩村以传统种植水稻、油菜、玉米为主,村民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薄弱。

为提升传统产业,激活内生动力,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集思广益,勇于创新,通过成立种植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积极引导村民种植中药材石菖蒲。目前,全村有10多户村民种植石菖蒲35亩,今年下半年预计再增加30余亩,从而帮助红岩村在产业振兴上找到了新路子。

环境整治,乡村处处皆风景

“以前我们的房子一家一个样,环境较差,柴禾、犁耙用具到处乱放,现在政府给我们的房子进行整治,真是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在小澎村小冲组,81岁的村民向玉英说起自家居住院落形象的大变化,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农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市发改委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和战略机遇来抓。

为彻底改变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把村民的思想观念由“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坚持民生工程为村民而建,坚决不搞脱离生产生活、违背农民意愿的形象工程,让村民唱主角。

工作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调查摸底,逐户宣传,召开屋场恳谈会、屋场夜话及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围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意义、思路和效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对破旧猪栏厕所、“空心房”、垃圾转运等问题,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在统一思想的情况下,工作队与当地乡党委政府进行沟通后,正式确定整改方案。

今年以来,市发改委筹措资金万元,重点用于小澎村、红岩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整治工程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要求,由盘古乡党委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今年整治的重点是“一线两点”,即:进村公路主干道沿线进行垃圾处理,小冲组、栗子坡组作为先行示范点。

在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行动中,小澎村和红岩村重点实施整治庭院、整治墙面、整治门窗、整治厕所,确定专人主抓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着力完善居住功能,提升建筑风貌,落实后续管护措施。两村还发动村民在自家菜园统一安装竹篱笆,既干净整洁,又颇有田园意趣,成为村里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目前,小澎村和红岩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顺利,公路沿线排水沟整改全部完工,村部周边环境大为改善,村民个人房前屋后的整治已于7月中旬完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桩桩实事凝聚着市发改委驻村工作队的辛勤和智慧,架起了他们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奋进路上争朝夕,振兴崛起正当时。如今的小澎村、红岩村,在市发改委坚强后盾的支持下,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汇聚发展合力,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兴旺,村居环境宜人,乡风文明淳朴”乡村振兴“幸福路”。(记者邱承通讯员刘空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