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汉语文献记载中,常常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从汉族文化本位出发,以某一民族文化现象为衡量标准来看待其他少数民族是否也有同样节日习俗的情形。在五月端午前后或同期,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节日庆祝活动,往往被看作是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的依据。一般认为,中国有26个少数民族都过端午节。事实上,这种“少数民族过端午”的情形可以看作是“文化涵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现象,根据涵化程度的深浅不同,每个少数民族的端午习俗也各有不同。
粽子
端午节吃的粽子,是满族所钟爱的黏性食品。荷包也是他们喜爱的日常饰物,五彩长命缕可以避邪,插艾蒿草、洒雄黄酒可以驱五毒害虫等等,这些求吉风俗流行于满族。她们用黄米做黏粽子,并供奉“祖宗板子”。用绫罗制成小绒虎、樱桃、豆角、梨、桃、橘、柿等形状的荷包香囊,缀上彩线和流苏挂在小孩胸前。少妇少女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合股扭成长命缕,系在手腕、脖子上,这与满族孩童的戴锁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北京的满族小姑娘,还在五月五日这天头戴火红的石榴花作为装饰,这曾经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赛龙舟
在辽宁省的新宾县,满族妇女在端午这一天要早起,出门上河沟里洗脸,洗眼睛,民间俗信这样做就不会得眼病。妇女早上出门走百步后,要采路边的“百步草”,拿回晒干后收存,家人若有小病时,则熬百步草喝汤水治病。在太阳升起来以前,妇女们还要上山采艾蒿回来,将其散放在房檐瓦片之上,或插在门窗上。艾蒿叶晒干后则收存备用,若有人受风时便可熬煮艾蒿叶,用汤水洗治。比较了解大自然,善于采集野菜的满族妇女,对于利用野草医治小疾,也多有相当丰富的经验。
端午节
“东北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要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并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达斡尔族称五月初五是天下之水复活个日子,要过所谓“药泉会”。人们很早就起来,给小孩子身上挂一条红布,头上戴以彩色纸花,大人领着小孩一块去江河沐浴。人们认为,从这一天起,就可以游泳了。此外,还要用露水擦脸,认为病人用这一天的露水擦身子,就可以祛病。日出之前采摘艾蒿叶,塞进耳朵里,插或挂在头发、帽子或衣服上,并挂在屋内各处,插到窗棂和柜子上,认为这样就可以驱虫,确保一年不受虫害侵扰、避免瘟疫,并且不得皮肤病等。女人分娩之时,也要用这一天的艾蒿煮开的水洗身子,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腰疼。届时,家家户户还要吃馅饼、韭菜盒子、饺子或菜馍。
鄂温克族采摘艾草
“土家族”的端午节由于受湖南等地习俗的影响,就有小端午和大端午之分。湘西土家族地区几个最大的节日是端午、四月八、过年。单看表面是和汉族地区完全一样的,但了解详情的都知道土家族特别看重的是五月十五,不是五月初五,……而且传说和做法也带上自己的特点。过端午和四月八是跟古代的民族迁徙联系着的。传说主要是《梯玛神歌》。土家族的先民是由常德一带沿沅水、酉水上溯而来的,到达酉水中游的时间先后不同。这样,各姓过节就有了侧重点,有的在大端午,有的在四月十八(或十七),总之都是为了表达祖辈到达当地时的欢欣心情。
土家族的端午节
“畲族”在五月初五过端午节,各家门口都要插菖蒲、艾叶,要涂雄黄,吃粽子,敬奉祖先,其风俗与汉族大致相似。只是他们所包的粽子颇具特色:一是碱水特别好(以“猴梨柴”烧灰泡制),质地柔韧,香味可口;二是粽子的形式,除一般的四角粽外,还包制横枕式的“横巴粽”和圆柱式的“管粽”。崇儒畲族还保留有“送端午节”的习俗,女孩出嫁,父母家要提早于五月初一就去“送节”,馈送粽子、衣服、手帕、扇子等。浙江建德县小泉村的畲族在端午节前一天用糯米包粽子,节期时要上山采野菊插在花瓶里,门前挂陈艾、菖蒲,中午过后再收起来。家家要杀鸡,并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写“王”字和擦身、擦手,认为可以扫毒除病,免生疔疮,不被蛇、虫、蚊、蜂伤害。
畲族姑娘
“壮族”也在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主要内容是包粽子祭祖。有的地方用植物的藤叶、糯米和水磨细,滤成干糕来包粽子,煮熟成乌色。此节必吃粽子。粽子又有各式各样的,有的掺豆粒,有的泡碱水,有的夹绿豆馅或肉馅等等。节日那天家家门上插枫叶(有的地方插艾草),在屋子里煮醋液、烧柚子皮,使其蒸汽和香味驱杀蚊臭,清爽空气。人人喝口雄黄酒,并用它喷洒屋角。人们晚上用各种草药煮水洗澡。有的地方午后上山采药,认为那天采集的药效果最好。住在傍江河的城市和郊区的壮人,过节也搞划龙船竞赛活动。侗族在农历五月初五时,与汉族一样,也兴吃粽子,举行划龙船等活动,反映出汉族文化的影响和侗汉文化的交融。京族在端午节这天的早上,家家户户先祭祖一番,到中午时辰,全家欢聚吃糯米粽,饮雄黄酒,小孩额头上抹着雄黄,门前插一枝艾叶等。
壮族雄黄酒
“布依族”在每年的端午节,各家都在大门两侧悬菖蒲、艾叶,人们还把雄黄、菖蒲、艾叶、三角枫等装在香袋里带在胸前,认为这样就可以避邪祛病。这一天,人人要喝用雄黄、大蒜、姜、葱等泡成的雄黄酒,或吃用雄黄酒泡过的大蒜,以预防痢疾和其他疾病。有时还要把雄黄酒喷洒在房屋的四周,或在墙角洒上雄黄粉,以防止蛇、鼠、蚊子和臭虫的肆虐。各家同时也会包各种馅料的粽子,作为一日三餐的主食,如有清热解毒功用的羊耳艾菜粽,帮助消化并且容易存放的草灰粽等等。
布依族挂艾草
“阿昌族”要包粽子过端午节。云南梁河地区有个阿昌族村寨,在初四晚上要吃用米酒炖菖蒲、雄黄、藿香等中草药,并加入红糖及自制的药酒,以预防伤风咳嗽、疟疾。端午节包的粽子有小三角粽、枕头粽、圆粽、裹脚粽、草灰粽等。多为用草果为香料,用新鲜猪肉或腊肉做心的咸味粽,也有用豆沙做心的甜味粽,还有用红豆伴糯米的红豆粽以及专门挂在家堂上祭祀神灵的素粽。梁河阿昌族认为,挂在榜证上的那对素粽,家人腹泻时,将其烧焦后给患者吃,即可治愈。白天,男人要上山采药,认为这天的药草特别灵验。女人要刺绣“香包”让妇女小孩佩带,并采摘野菜10-20种混在一起炒着吃,俗称“八宝菜”,认为吃了这种菜会减少疾病。腊撒阿昌族五月初五兴包粽子。
阿昌族
“黎族”邻近汉族的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使用农历,其节日也多与汉族相同,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海南岛的黎族以春节和五月五为节日。五月初五那天有钱的人合几家宰一头牛,并杀鸡、鸭等佐餐,全家吃粽子。当天清早每家都派一个妇女到河边挑水回家,俗称“洗新水”。据说这一天谁家挑得最早,今年的命运也最好,收成最佳。
黎族人
上述少数民族大多使用与汉族相同的历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都与汉族融合较多,吸纳了很多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元素,也过端午节,反映出多民族国家内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与文化现状。这种模式所呈现的文化事象较为复杂和多样化,不同文化元素相互结合交织的“糅合化呈现”,表现出不同语境下少数民族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
像“白族、锡伯族、拉祜族、布朗族”等,端午节虽然也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但却不是其最重大、最有特色的节日。如白族主要的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而清明、端午和中秋这类节日也融入到他们的节日体系中了。云南省昆明富民县的白族在五月五日家家门上要挂菖蒲,人们相信可以除恶驱邪,防病消灾。另外还要吃芽豆、大蒜、饮雄黄酒,以清理肠胃,消除疾痛。尽管如此,在这类少数民族的节日体系中,像三月街、火把节等,才是他们认为的能够反映或代表本民族文化的、富有特色的节日。
白族火把节
“新疆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大略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西迁节。端午的过节的方式不太一致,汉族往往吃粽子或糯米糕,锡伯族则是泼水、叼羊、赛马或郊游。
“藏族”在五月五日有为期两天的“采花节”,也称“女儿节”,它流行于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博峪一带。相传很久以前,当地一片荒芜,莲芝姑娘教会了人们种地、也教会了人们采花治病。后来,莲芝姑娘在五月初五上山采花时失足摔死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逐渐形成了采花节。采花节的主要活动是抢水、采花和祝福。节日的清晨,人们要争抢泉水洗身、饮用。据说用这一天太阳未照到的泉水洗浴,就能够得到吉祥,饮用可以祛病。然后,青年男女们要身着盛装,带上美味佳肴,到40里开外的阿里坎山去采花。姑娘采花,小伙则砍柴、支锅、搭棚,傍晚开始歌舞,直到午夜才渐渐停歇。第二天返回村寨时,姑娘们头上插着鲜花、戴着花环,背满一筐的鲜花草药。全村老少都会齐聚村头,鸣枪致意,送酒送馍,祝贺采花的青年们回来,采花姑娘则向各家赠送礼物——鲜花和香柏,并送上祝福。采花,其实采摘回来的大多是草药。
藏族人过端午
有些南方少数民族过节时,采草药也成为主要的节日内容。“桂西壮族”聚居地之一的靖西县,端午药市呈现出了浓郁的壮医药文化色彩,壮医药的特点是强调调气、解毒、补虚等,在靖西端午药市上出售的药物,有种,隶属67科种。清热解毒的有葫芦茶、鱼腥草、排香草、田基黄、地黄莲、紫草根、江南卷柏等药物,还有治疗小儿疮疖、祛风除湿、祛热毒的多种植物药。
“瑶族”传统药市有药用植物87种,隶属于48科77属。其中,有熬制端午节洗澡药水的15种药物,在永州江华、江永、祁阳、宁远等西南山区,有“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的说法。预防和治疗皮肤病的杀菌药物用得较多,主要有艾叶、鱼腥草、菖蒲、仙鹤草、紫苏、扛板归、大蒜、海金沙藤、金银花、茶叶、千里光、苦参、桃叶、蒲公英、车前草。永州的端午药市有35种中药与民间草药。端午买卖的草药,除了洗澡之外,还用于治疗风湿伤痛、咽喉肿痛、咳嗽等疾病。到了盛夏高温酷热时节,可泡制防暑药茶。艾蒿、菖蒲含有芳香油,还用于杀虫驱蚊。
瑶族上山采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他们有句俗语“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他们根据大石山区的特点,在这一天,男的上山找草药,女的在家做糍粑。这种糍粑是用当地的狗屁藤和米磨成浆,放在锅里煮熟,吃起来有一种香味。老人说吃了这种糍粑可以防病疫。又用雄黄研磨成粉,冲酒喝一杯,以驱病邪。这天男人上山采回的草药,药效特别高,不管是人是畜,吃了都可以防病驱瘟。把采回来的草药放在锅里煮,用草药水给小孩洗澡,可以防各种皮肤病。有钱的大户,这天还要吃蛇餐,买来扁头风和过山风等毒蛇,到屋外用鼎锅煨,加上草药。老人说这天吃了蛇肉蛇汤,就不会生疮、患风湿和其他藓病。各家各户还采来枫树枝插于大门边,以驱除各种妖风毒气。
毛南族糍粑
“仫佬族”在五月初五,各家各户要做粽粑,杀鸡敬祭真武神,还上山采草药,用艾草插在大门口,洒上雄黄酒驱邪。各村寨习惯上在这天请法师到田洞去念经驱虫,以保丰收。另有记载称,仫佬族除具有与当地的汉、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请师公领着二人,抬一纸船到田间去,念经巡船赶虫,保禾苗茁壮丰收。抬纸船与巡船,大抵与湖南地区送瘟神的习俗相近。
无论是完全接受了端午节的意义和活动,还是吸纳了一部分端午节的文化元素,这些少数民族的五月节日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文化涵化”的影响和结果。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族群之间交往时间较长,内容较为丰富,交流较为深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长期相互来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方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互渗透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