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从发明之初开始,渐渐得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烹饪的重要调味料,也堪称中国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那酱油是何时发明出来的呢?最初的工艺和现在又有啥区别?具有“海克斯科技”的酱油对人类是否具有危害性呢?本文将从以下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酱油的起源
酱油是以大豆、小麦为原料,加入水和食盐制作而成的液体调味品,色泽呈红褐色,在烹饪食物的时候,加入其中,可使味道更加鲜美。
从历史文献中可知,酱油作为酱的一种,最初出现在周代,当时被称作“醢(hai三声)”,原料和现在有所不同,其最初原料是动物性原料,随着植物性原料得不断增加,开始被称为“酱”,由此实现了从“醢”到“酱”的演变。
那么当时的“醢”是如何制作的呢?东汉郑玄给的注释是:“醓,肉汁也;昌本,菖蒲根,切之四寸为菹。三臡,亦醢也。作醢及臡者,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粱、麹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则成矣。”通俗点就是说,周代酱油的制作首先是将各种肉料加工处理后切成肉沫,再拌上米饭、曲、盐,然后用优质酒进行腌渍,最后将其装进坛子中封存上一百天,由此,醢就自然形成了。而且在周代有个专门用来制作酱油的官员,称为“醢人”,不过当时还是掌权者所独有的,民间上能吃得上酱油的人基本没有。
传统工艺的发酵桶
在古代,存在着不同种类的肉制作的“醢”,比如,兔肉做的醢叫之为“兔醢”,用雁肉做的称“雁醢”,把用鱼肉做的叫“鱼醢”。而当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量谷物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豆类代替产量不足的动物性肉类,成为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豆类逐步进入酿造领域,出现了以豆类为原料的发酵产品,“酱”字就应运而生了。
考古上也有重要的历史发现,年在湖南长沙东郊发掘的马王堆一号汉墓,在该墓中发现了大量至今可以辨别的食物遗存,其中就有各种酱食品。年发表的鉴定报告证明,出土的陶罐所盛之物也确实是大豆制品,所出土的简文“酱”字,就是豆酱。
长沙马王堆出土盛有豆豉酱的陶罐
在历史上出现“酱油”这个词的时候是在北宋时期,从北宋释赞宁《物类相感志》及南宋赵希鹄《调燮类编》二书均有关于酱油的记载,二书中均出现“作羹用酱油煮之妙”这句。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还出现了十分明确使用酱油的记载,在“山海羹”中记载:“春采笋蕨之嫩者,以汤瀹过,取鱼虾之鲜者,同切作块子,用汤泡裹蒸熟,入酱油、麻油、盐。”还有一道关于“山家三脆”的记载:“嫩笋、小蕈、枸杞头入盐,汤焯熟,用香熟油、胡椒、盐少许,酱油滴醋拌食。”可知,但是酱油已经被作为家常菜的一个很重要的调味料了。
二、酱油与“海克斯科技”
“海克斯科技”一词最初是游戏用语,代表着一种魔法和科技融合的技术,在网络上,也成为了短视频博主口中,将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的方式,与其有直接相关的便是“科技与狠活”一词。
最初“海克斯科技”揭露了市面上奶茶是用奶精粉和植脂末调配,牛排是用牛的碎肉和边角料压制而成,燕窝是用明胶片、植脂末和糖浆制作等等,曾一度火爆全网,指出现代的部分产品,原料存在问题,且使用了科技手段,混在市面之中。
而当“海克斯科技”对准酱油的时候,特别是酱油所使用的添加剂,网络上开始出现了争议。支持者表示,纯天然古法酿制的酱油才是高品质食品,拒绝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高质量产品,抵制不良商家。反对者则表示,酱油中食品添加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缺少食品添加剂,会导致保质期大幅度缩短,食品容易发生变质,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
其实,在现代的社会中,食品添加剂的存在是有其理由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延长食物的存放时间。在古代中,缺少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通常都是靠大量的盐和糖进行腌制存放,但这样往往会导致使用者容易患病,高盐导致高血压,高糖导致糖尿病。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食品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并不会带来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不必一看到一个食品中有食品添加剂就觉得这个东西有问题,是否健康安全要看科学评判。对于消费者而言,“零添加”“纯天然”等字眼不必过于迷信,而是应该要有科学的态度进行选择,食品价格、营养价值、安全健康、原料选择都是重要的指标。对于生产厂家而言,应该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不能只为了一味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忽视食品本身的品质,需要合理使用现代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