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粽子单纯地作为人们外出便于携带的一种食物,到了后来,人们赋予粽子更多的文化内涵,粽文化的代表是它的节日文化内涵,粽子与端午节的联系最初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古时“五”通“午”,“端”意味着开端,故将五月第一个五日称为端午。五月因阳气消散,虫蚁增多,疫疾传播,容易感觉不适,故在《荆楚岁时记》中被称为“恶月”,人们将疾病的产生与恶气联系起来,于是用五色丝线系于手臂,借此去除邪祟,《荆楚岁时记》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有云:“端午日用菖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菖艾,草本植物或半灌木状植物,有浓烈香气,可驱蚊虫,有通窍祛病之效,人们在五月用艾草插于门前以“祛邪祟”。
综上所述,古时端午食粽多是以祭祀之形,起除祟之意。
闻一多先生则是将端午的起源归结于古时吴越地区的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将划龙舟这一活动定义为对龙的追捧,而将“筒粽投于江中”叙述为一种祭祀手段,这就解释了粽子与端午佳节紧密结合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将屈原与端午、粽子正式结合起来,后人猜测多是与其动荡的朝政有关,五胡乱华后,屈原作为爱国与正义的象征受到流离在外的中土人士的追捧,由此,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被正式称为祭奠屈原的节日,这种说法比较符合逻辑。
随着时代的变迁,端午的节庆体系也不断完善,赛龙舟、食角黍、系彩带、熏艾叶等各种民俗活动也使得粽文化越加丰富。纵观粽文化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或许原先端午、屈原、粽子并无直接关联,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受到历史环境、自然环境及生活环境的综合影响,同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将这些文化素材整合起来,这种异源合流的方式便诞生了如此璀璨的节俗文化。
除此之外,其他的粽文化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产生。唐代,在端午佳节皇帝大宴群臣,粽子常常出现在这样的皇家宴席中,天子赏赐九子粽给政绩颇丰或宠信的臣子们,以此昭显皇家恩泽,粽子所代表的更是一种地位的彰显,粽文化开始含有政治意味。
宋元时期,粽子也时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佳作中,北宋欧阳修有《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而南宋陆游在其《剑南诗稿》中又有“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的感慨,由此可见粽子与诗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甚至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粽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无论是形状还是制作工艺都得到了改善。春秋时期的角黍和筒粽还停留在将黍米简单地包以菰叶或是放在竹筒中,而汉代已经开始用草木灰浸泡黍米制成碱粽。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学会在粽内添加其他材料如药材、肉类、果仁等,以提升粽子的口感,并将其作为馈赠的礼品。唐代则用糯米作为主要原料,并包裹成锥形,粽子的制法基本发展成熟。宋元时期用箬叶和艾叶代替菰叶包裹粽子,打破了食用粽子的季节局限,明清时期的粽子在口味上日臻完善。粽子得以在中原大地上流传至今,不仅和智慧的先民们的不断创造有关,更和粽子本身的文化内涵有关。时代不同,粽子的角色一直在变,可是,它蕴含的浓浓历史韵味、感人肺腑的人伦深情却不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