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西新闻网
端午节,一个美好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思念、憧憬……过好传统节日,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南宁人在这个节日里总有一些难忘的情怀。让我们通过一些传统的习俗,来了解去传承。
缝制好的香囊。记者宋延康摄
将配好的中药缝入香囊。记者宋延康摄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广西华夏文化交流会(简称广夏会)的几名同袍相约在金花茶公园的湖边缝制香囊、编织五色绳。广夏会创始人汉平说,这样的活动他们已经坚持了15年左右,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行一次。
广夏会的同袍“奈落”(网名)等人把布料裁剪后,缝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香囊,现场有小鱼形状、三角形、小口袋形状,小巧可爱。拿在手上,便能闻到一股药香。“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川芎、白芷、山艾、细辛等中药,佩在胸前,香气扑鼻,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汉平说,端午节佩香囊,传说还有避邪驱瘟之意。
佩戴五色绳。记者宋延康摄
穿着汉服,一起缝制香囊。记者宋延康摄
同袍们还带来了不少各种颜色的丝线,现场编织五色绳。汉平介绍,拴五色丝线也是传统的端午习俗之一。中国古代崇尚五行,以五色为吉祥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
古人在端午当天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端午期间,南宁人还喜欢吃凉粽,那是一种用灰水泡过的糯米包制的粽子,又叫“灰水粽”。
灰水是把稻草烧成灰来泡成的水,经过灰水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在食用凉粽时,老南宁喜欢蘸蜜糖或是白糖食用,以甜味为主。
包粽子。记者宋延康摄
灰水粽。记者宋延康摄
一把把由艾草、龙船花等多种草药组合而成的“龙船草”,是端午期间特有的商品。记者宋延康摄
这几天,水街47号“雷记”的雷姐忙坏了。“昨天送了多个粽子出去。这段时间每天基本都销售几千到上万个。我们水街几家老店的粽子都好吃,春节和端午大家都忙不过来。”
端午还有挂菖蒲、洗艾叶的习俗。一把把由艾草、柚子叶、龙船花等多种草药组合而成的“龙船草”,是南宁市端午期间特有的商品之一。
《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汉平介绍,端午日洗浴兰汤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习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用菖蒲、艾草、柚子叶等香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