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湿疹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05/8814564.html作者:李魏
年被看作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井喷”之年,而在这个创作大年里,作家李洱和他书写了13年的85万字长篇小说《应物兄》是公认的佼佼者。
李洱
从年末至今,《应物兄》成为阅读界的现象级“大神”——它在《收获》连载让杂志畅销,荣登《收获》文学排行榜榜首;他令批评家们无比兴奋,研讨会上引发30多位文学评论家抢话筒发言;他被赋予了“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新的文学建构方式”等历史性价值,获评“已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他出现在各大阅读盘点排行榜上,上周刚以最高得票当选《当代》长篇小说“年度最佳”……
在《花腔》和《石榴树上结樱桃》之后,几乎有13年时间再无新作的李洱,就此终结停顿期,他在小说的后记中如释重负:“十三年过去了。我想,我尽了力。”
令众声喧哗的现象级长篇
年末,《收获》文学排行榜公布年度长篇榜榜首——《应物兄》,颁奖辞如下:13年潜心写作,酝酿出一部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之作。“应物兄”!这个似真似假的名字,这个也真诚也虚伪的人物,串联起三十多年来知识分子群体活色生香的生活经历,勾勒出他们的精神轨迹,并最终构成了一幅浩瀚的时代星图。
一部小说引发的众声喧哗并未就此中止,上周,《当代》公布的年度五部最佳长篇小说中,《应物兄》以最高得票居首,推荐语不仅称其为一部“与时代有着同构关系的关于知识阶层的小说,更将之看作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意味的小说”。
作为该书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毫不避讳地使用了两个“最”:“《应物兄》是我们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近年来推出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没有用“之一”。
文学批评家李敬泽说:“《应物兄》一出,批评家们兴奋了,批评家们觉得我们可有施展的了,大家必须抢,因为我们只有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一个批评家的才智、一个批评家的本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时势造英雄,时代也呼唤与之同行的作家,在上海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应物兄》的专业点评各异,但有一点共识:在一个社会生活快速、复杂而丰富的时代,人们内心的迷茫、欲望,呼唤一个作品,给它一个形式来表达和呈现。李洱的《应物兄》或许就是对这种渴求被表达心理的一个回应。它的巨大价值也必将在众声喧哗的不同阐释中得到揭示。
需要时时留意“脚注”的奇书
一部《应物兄》,李洱整整写了十三年。据说,自从年出版李洱入围茅盾文学奖并入选“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十佳”的长篇《花腔》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每一年的年度选题表里都会保留一项:李洱新作,直至年。这部曾以《焰火》《风雅颂》等暂定名留在选题表的作品,最终命名为《应物兄》,期间,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诸多变故,他甚至一度以为,小说将永远无法完成。
在漫长的13年间,业内始终在猜测李洱酝酿如此良久的“大招儿”,而横空出世的《应物兄》还是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期。
“很难想象,在一部小说里,我们竟然会遭遇如此多的‘引号’与‘书名号’。”该书的编辑如是说。据说《应物兄》一书涉及的图书约有种,“通过《诗经》《易经》《道德经》《论语》《礼记》《尔雅》《孟子》《墨子》《史记》《尚书》《华严经》《塔木德》《十戒》等经史典籍,以及《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五灯会元》《梦溪笔谈》《周易本义》《国富论》《哲学史讲演录》《共产党宣言》《仁学》《朝霞》《释梦》《鲁迅全集》《人道主义书信》《江村经济》《偶然、反讽与团结》等中外名著,大致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背景和阅读范围。至于书中或展示,或引用,或杜撰,或调侃的诗、词、曲、对联、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小说、影视、民谣、段子、广告、脱口秀等,则又一次让人体会到当年《花腔》卓越的叙述带来的惊艳。”
不仅如此,书中关于“物”的储备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里面细致描写和提到了数十种植物:松树、茶树、怪菜、玉米须、野兰花、菖蒲、楷木、猫薄荷、烟叶、皂荚、苜蓿、猕猴桃;近百种动物:猫、狗、螽斯、驴、白马、鹦鹉、渡鸦、寒鸦、杜鹃、林蛙、土蜂;还有器物玩具:鼎、觚、爵、钟、鼓、羊肠琴弦、玳瑁高蒙心葫芦、铃铛、拨浪鼓;以及食物:仁德丸子、套五宝、鱼咬羊、羊腰子、羊杂碎等。
有评论认为,当知识成为小说的一部分,读者便不得不时时留意“脚注”,它作为正文的重要补充,延伸出另一重文化的时空和意味以及文化人的遗传密码。
面对这一李洱式的繁琐,评论家王鸿生认为:“在《应物兄》里,知识与知识的拌嘴,心智与心智的碰撞,观念与观念的斗争,真理与真理的辩驳,便构成了知识生活本身的样态。”
提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现实疑问
文学评论家付如初在《应物兄》中发现了李洱“暗藏”的与现实对应的新趣味:主人公应物兄的代表作叫《孔子是条‘丧家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大学者李零的畅销书《丧家狗》,小说中的人物也可以从孔子的门徒中找到性格上的对应关系,比如出资人黄兴,直接就被叫为子贡;同时,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发生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比如李泽厚的大学演讲等等,都直接进入小说。
在付如初看来,李洱有能力将文化传统、多元现实、复杂人性、敏感区域,甚至读者的知识储备,攒在一处,成就无所不包,又随处开放的小说。这是他的文学自信,也是他的美学顽强。正如《应物兄》里有一个名叫文德能的人物谈到他想写的一本书:“就像一部‘沙之书’。沙子,它曾经是高山上的岩石,现在它却在你的指间流淌。这样一部‘沙之书’,既是在时间的缝隙中回忆,也是在空间的一隅流连;它包含着知识、故事和诗,同时又是弓手、箭和靶子;互相冲突又彼此和解,聚沙成塔又化渐无形。”
在月初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李洱曾提及他对于长篇小说存在价值的态度:“我认为,人们从手机上接受到的信息,绝大多数是无聊的、负面的、重复的信息。它们貌似与你的生活有关系,其实没什么关系。它只是在一秒钟之内刺激了你的神经而已。一秒钟之后,你的脑子又成了一片空白,连个影子都没有留下。
事实上,这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景象。请相信,此种情况对人类的情感、对人类的思维、甚至人类的智力发展,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我想,阅读真正有价值的长篇小说,有可能缓解这种糟糕的趋势。真正的长篇小说,对世界、对现实,提出疑问,一个长长的疑问。这不仅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疑问。”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白烨如是评价这部令他震惊的《应物兄》:“他看起来写知识分子,但是把知识分子,把学界、政界、商界打通起来,写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很多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个时代的很多问题。这个作品之厚重超出想象,我们无法绕过去。”(李魏)
来源:青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