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其实大家都很熟,端午和桃枝艾草一起被挂在门上,叶形似剑的就是菖蒲。平时在荒村野店的溪沟边也能见到,像浮在水面的兵器,瑟瑟摇晃中透着嗖嗖的英气。都说端午有莽荒之气,因为端午一过湿热毒虫都要活泛起来,连带妖鬼也要来作祟,这时就请阳刚的艾草、菖蒲来镇宅降妖,因而菖蒲在古代很有地位,是祭祀的必备用品。
今天想说的,不是这种宽阔高大的水菖蒲,而是石菖蒲。五代后蜀西昌令张翎写过一部《花经》,将花按周代的官爵九级分为九品,对应社会层面的礼仪道义。一品的花中,包括兰、牡丹、梅、蜡梅、各色细叶菊、水仙、滇茶、瑞香及菖阳。菖阳说的就是石菖蒲。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这是诗人惠特曼说的,而诗经里也写过“彼泽之坡,有蒲与荷。”蒲就是菖蒲。但凡水生植物,像水草、蒹葭、红蓼、蒌蒿都显得过分自由,诗经爱它们,写出来让我们读到,都觉得美得惊心,令人发愁。
中国古代的文人,仕途遇阻时都爱任性一把,各种力气和审美,用在极致的逼格上。最典型的就是苏东坡。他除了会写诗,做吃货,同样也在盆景上颇有研究。而“盆景”这个词,最早就是苏东坡发明的,他在《格物粗谈》这本书里写“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为了养菖蒲,他还跑到蓬泰山崖下,找满是石眼的弹子渦石种菖蒲。因为野生菖蒲扎根于石上,久之青苔攀附,颇有野趣。而这种石子可储水,利于菖蒲根攀爬。可见老人家为了还原菖蒲的真实状态,也是蛮拼的。我还查到一种种菖蒲的武康石,据说就产在德清的武康。
为什么古人喜欢菖蒲,我想大约和它天生带着异香有关。总之,我是很喜欢菖蒲的味道,辛辣凌冽,即便被豢养,也是一副桀骜气。可是菖蒲并不好种。我看到过最磨人的一种播种手法,是说梅雨时节用米饭和菖蒲子一同嚼碎,喷于火炭上,则子自然生。还要备好用棉花裹着的筷子,用以清洗叶子,因为人的手有热气,经常捋叶子,叶子就枯萎了。
古人养菖蒲有一个口诀“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也就是说,春分过后才从屋子里移出,农历四月十四菖蒲生日过后,即剪去,不用爱惜。等到秋天用深水养之,冬天需要密藏。因为菖蒲几乎四季常绿,又较小可爱,置于桌案上,可收灯烟。而菖蒲花更是难得,吃了可以长寿。清代一个翰林,还写过一首诗“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节。仙人劝我餐,令我颜色好。”
花不易得,于是看叶胜看花。在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