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富阳这片山村有点神秘,名字竟是这样来的 [复制链接]

1#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本报“重走东坡古道”活动

进入第四站

记录苏东坡的洞桥“足迹”

特邀“讲解嘉宾”:

洞桥乡贤俞国平、王益庸

第一站:从杭州经富阳入新登

第二站:新登古城

第三站:元村村、潘堰村、湘溪村、湘河村

追寻多年前苏东坡的足迹,我们一路从新登镇到了洞桥镇。苏东坡当年(年)到访时,这两个镇都叫新城县。感慨于沿途美景,他写下了《新城道中》(二首),以及《南新道中》(二首),只不过后者没有保留下来。“南新道中”说的是洞桥、万市一带,在年之前,这一片还是“南新县”。

洞桥镇哪些地方、哪些故事

与苏东坡密切相关?

先有苏东坡到访

才有了“菖蒲村”

菖蒲村是洞桥镇枫瑞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村如其名,村中菖蒲繁盛。我们开车的路线,如同多年前苏东坡骑马的路线,沿着湘溪,一直行至天云山山脚下。“菖蒲俞谷”的“谷主”俞国平早就在等候。

俞国平是区城乡记忆委员会主委、医院办公室主任,深耕新闻工作20余年,做了很多年的乡土文化研究。去年,他在自家承包的山地上,打造了“菖蒲俞谷”,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老家村里的故事。

△“菖蒲俞谷”的“谷主”俞国平

“菖蒲村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苏东坡来过,才得名的。”俞国平说,苏东坡特别喜欢菖蒲,写过30多首与菖蒲有关的诗篇。

当年,苏东坡到访新登,他的好友晁端友和“忘年交”晁补之,一定会“投其所好”,带他到这来欣赏菖蒲。“莫讶菖蒲花罕见,不逢知己不开花”,菖蒲开花是非常难得的,苏东坡来时正好是春天,恰逢菖蒲开花,当时他一定非常高兴,又有晁补之相伴,正好应了“知己”二字。

△天云山溪流汇集到山脚水库

俞国平带着我们上山,寻找被苏东坡偏爱的菖蒲。从山脚往上走,就能看到一个水库,他说,水库是上世纪70年代才建设起来的,原先从山脚到山顶都是菖蒲溪,溪道两旁全都长满菖蒲。“菖蒲要生长在有活水的地方,这里是菖蒲溪(广陵溪)源头,西流十八里至三溪口入葛溪。”经过水库再往上,就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菖蒲,此时的菖蒲已经过了花季,结出了“菖蒲果”。

△山涧边的菖蒲,曾引得苏东坡停留

苏东坡当年到这里来,也可能与公务有关。“年,南新县并入新城县,次年,苏东坡就来了,作为杭州‘老市长’,他很可能要来实地考察一番。”俞国平说,菖蒲村所在位置正好是当年南新县和新城县的交界处,苏东坡当年来时虽然已经没有南新县,但短短一年时间,“南新”这一习惯用词仍在,于是他写下了《南新道中》。

这两年,俞国平又将俞氏家谱重新梳理、修编了一遍。他说,在苏东坡来访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村民居住,俞氏是最早到菖蒲村定居的。俞氏先祖曾在杭州居住一段时间,也受到宋文化影响。元朝末年,因为战乱,想找个乱山深处安顿,知道这里盛产菖蒲,又与苏东坡有渊源,便在此定居下来,还将此地命名为菖蒲村。

△菖蒲坞日出(俞国平/摄)

“马至坎”是如今的天云山

故事口口相传

菖蒲村人几乎都知道“马至坎”,这个地名也因苏东坡而来。当年,苏东坡在此处欣赏菖蒲,要将马拴在溪边,马儿到达的地方,就是马至坎。最初,马至坎说的只是菖蒲溪坎,后来干脆把整片区域都叫马至坎。

俞国平在查阅菖蒲袁氏家谱时,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举人袁攀凤(洞桥镇袁家村人)的诗篇《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并序)》,这首诗在《新登县志》(道光志)中也有收录,这也基本验证了关于马至坎口口相传故事的真实性。

如今,再说到马至坎,村里人会告诉你,天云山就是马至坎。俞国平说,天云山这个名称是清代才有的,此前一直叫马至坎。这座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山上有很多溶洞,也有很多奇泉,如今还能看到“水帘洞”“一线瀑”“珍珠泉”。当年苏东坡在欣赏菖蒲的同时,或许也会被这些奇泉吸引。

△天云山上怪石嶙峋△天云山上一处“水帘洞”

特别是天云寺中的“珍珠泉”,在这方水中,时不时会有水泡冒上来,像珍珠一样。“受到地形地貌影响,地下有很多溶洞,水流下去的时候,把溶洞中的空气挤了上来,就形成了这一奇观。”俞国平说,藏在马至坎中的这些景象,让袁攀凤想到了南宋朱熹的诗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是,取“天光云影”之意,将马至坎改名为天云山。袁攀凤在《菖水源尽处马至坎窟室(并序)》中提到“易名赏奇推大雅”,凭他的学识与才华,给马至坎取一个雅名也是轻而易举吧。

△天云寺中的“珍珠泉”

苏东坡多次到访的陈氏园

从“私家庄园”变为“诗园”

在洞桥镇洞桥村,有一处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叫“陈氏园”。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并不清楚陈氏园到底在何处。如今,再到洞桥村,可以看到葛溪旁有一座望园亭,望的便是陈氏园,不远处,立着一块“陈氏园遗址”大石碑。

△洞桥村葛溪边的“望园亭”

据富阳文化学者、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王益庸介绍,这一片就是千年之前陈氏园所在地。

“陈氏园是陈晟的私家庄园,据记载范围有数十亩,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王益庸说,陈晟是唐末睦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市委书记职位,他的庄园里,亭台楼阁都有,非常豪华。陈晟是钱镠的部下,陈晟死后,他的弟弟陈询接任,却投靠了叛军,后来钱镠发怒,将陈氏一族斩杀,陈氏园也因此被毁。“缘分是很奇妙的,‘陈氏园遗址’这几个字是钱镠后人题写的,意味深长。”

△在洞桥村村口的“陈氏园遗址”,

王益庸为我们解说

苏东坡到访时,陈氏园已经是一座废园,或许还保留着一些遗址。他的到访,有诗词为证。王益庸从《苏轼年谱》《苏轼集》等资料中得到了一条有依据的时间线:

第一次到访:熙宁六年(年)元月,苏东坡在写下《新城道中》的同时,也写下了《山村五绝》,虽然这首诗中没有“陈氏园”几个字,描写的却是这里的景象。

第二次到访:同一年的十月,苏东坡写下《南新道中》(二首),虽然这首诗已经失传,但从晁补之的《次韵苏公和南新道中》(二首)中可以看出,当年苏东坡确实写下了《南新道中》,才会有晁补之的“和诗”。

第三次到访:熙宁七年(年)八月,苏东坡从临安方向先到了万市浮云岭,去处理蝗灾问题,后来又到了陈氏园。当时他喝了点小酒,随即写下《新城陈氏园次晁补之之韵》。“不见苦吟人,清樽为谁满?”苏东坡在陈氏园中,想到前两次与晁补之饮酒对诗的场景,又感慨自己也将离开杭州,心中情怀便喷薄而出。

因为苏东坡的到访和苏东坡的诗词,陈氏园从一座废园变成了一座“诗园”,名扬天下。在苏东坡之后,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人络绎不绝来到陈氏园,写下与其相关的诗词,感受大文豪苏东坡的气息。

如今,陈氏园里的故事都成了“传说”,成了普普通通的村庄,所有的辉煌过往,都已深埋地下。

△洞桥村葛溪沿岸春色

多年后

让我们跟着苏东坡走进洞桥

一起体验

“花开遍洞桥营地满山乡”

洞桥村

△全区首批“五星级文化礼堂”——洞桥村文化礼堂

△横洞山庄

里仁村

△生长在海拔多米的深弯岗上的蓝莓

大溪村

△云台山杜鹃花

△云台石寨

枫瑞村

△树龄超年的榧树王

三溪村

△“江南第一奇泉”——枫林咽泉

△少年军(富阳)国防教育训练营地

石羊村

△碧东山

△富阳最大水库——岩岭湖

↓点击下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