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闲情雅集如何在寒冬里插出一瓶最美春色 [复制链接]

1#

闲情雅集如何在寒冬里插出一瓶最美春色

温饱之后

“青睐”带您

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周末的下午,午后的窗外有点灰蒙蒙的,但在北京青年报大厦的20层会议室里,60多位“青睐”的读者朋友们享受了一抹在冬日里绽放的春色。

恭王府传统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瓶花艺术家徐文治携新书《瓶花之美》做客《北京青年报》“闲情雅集”活动现场,为读者们讲述古人的“岁朝清供”传统以及“唐花”的历史与技艺。在一幅幅古人的《岁朝图》里,各式花器和各色花卉背后的典故和传统密码都被一一解开。

在插花演示环节,几位幸运读者通过提前报名,将家中“搞不定”的花瓶带到了现场。讲台上,花瓶依次排开,徐老师用自己带来的工具和花材为形态各异的七只花瓶重新赋予了生机。一边与读者们互动,解答大家关于插花的各种问题,一边根据不同花瓶的特征构思插花的造型,徐老师熟练地用各种工具将看起来其貌不扬的花枝搭配成了一幅幅别致的“中国写意画”。

每当徐老师完成一件作品,总会赢得台下的一片惊叹,而这瓶花也开始享受明星的待遇,被读者小心翼翼地放置在讲台的空处,随之就是争先恐后的快门声。花瓶的主人们更是如获至宝,活动结束后小心地捧着护着手里的这一瓶春色,询问是否有大一些的纸袋可以把花带走,还有人果断放弃地铁出行,特意让家里人开车过来“接驾”,皆大欢喜。

一周的时间过去,有读者欣喜地发来反馈:拿回去的瓶花已经发芽吐绿,真的是给家里带来了一瓶春色呢!

▼摄影/听风

▼摄影/听风

岁朝时古人会找象征吉祥的东西做清供

岁朝就是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在我们传统的习俗里非常重要,正月初一文人、画家要开笔。这一天要喝椒酒,要祝寿,非常的隆重。通过了解瓶花的岁朝清供,可以看看我们的古人是怎么过节的。

从这幅道光年间的画,能看到画中的瓶子里插了梅花、百合、柿子、菖蒲。梅花是过年时候应季的节物,而柿子和百合谐音是百事如意,是从宋代以来的传承。菖蒲背后则有一个典故,据说当年汉武帝梦见有个老人,告诉他吃九节菖蒲可以长寿升仙。也因此菖蒲在中药里面级别非常高。人们后来就把菖蒲放在案头,说它的露水可以洗眼,可以明目,而且还有很特殊的香味。菖蒲成了文人案头的清供,画家就会在过年的时候把它画出来。到了明清,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文人的绘画里面菖蒲非常多。

再看雍正年间的宫廷画家陈书的一幅画,里面的这个蓝釉瓶子画得特别精美。瓶子上面画了梅花和山茶,山茶和梅花都是春节时期的重要的节物,正是盛开的时节,同时也有事事如意的寓意。瓶子上还能看到石榴、桃子和佛手。一般在传统的绘画里面看到了石榴一定能找到桃子和佛手,因为这三种果实代表的是多子多福多寿,这种画也叫做三多图。

古人对岁朝清供,有很重要的记述。比如明代的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里记载了南宋时期杭州的清供风俗,提到正月初一要插芝麻秆于檐头,谓之节节高。有句俗语叫“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在过年的时候芝麻已经不开花,就剩芝麻秆了,所以这时就插芝麻秆。在南方有些地方还会插甘蔗。甘蔗是一节比一节甜,象征着生活越来越美好。不难看出,古代岁朝时,古人主要是找一些能象征吉祥的东西来做清供。

古代有一个人叫陆启浤,他从浙江流落到北京,写了一本书叫《北京岁华纪》,里面就提到了北京的节气风俗,比如老北京过年的时候插花会插芝麻秆和柏树叶子,松柏取的都是长寿的意思。清代赵世麒在《浙江通志》也写到,浙江地区的新年,人们会把柏树的树枝扎成凤形,加上橘子和荔枝后悬挂堂中,蕴含大吉大利的意思。一个瓶子上面插一个柏树的枝子,瓶子上画的是趴着的四只螃蟹,叫“四海升平”。或是一幅画上有一个旗子,一个笙,就叫“旗开得胜”。还有好多好多有吉庆寓意的东西,都是我们过去岁朝时文人绘画的内容,现在则可以用来插花。今年2月16日是农历新年,大家可以尝试着过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让我们家里的小朋友知道原来传统的节日古时会这样过。

在岁朝基本上要用到的材料,也就是代表吉祥含义的物品主要有牡丹、玉兰、梅花、山茶、腊梅、松枝、柏枝、水仙、竹枝、竹叶、柿子、百合、佛手、如意、石榴、石罄。这些东西我们基本都能找得到,当然,你也不必把所有的东西都找到,在过年的时候用找得到的东西插出漂亮的花,这便是岁朝清供。

哪里有皇宫哪里才会有唐花技术

《岁朝图》中出现的花里有牡丹,有人会不明白,牡丹应该是在农历三月底四月初盛开,按节气来说是“谷雨三朝看牡丹”,也就是谷雨过了三天之后牡丹花开,为什么过年的时候会画牡丹?这就要说到我们今天的另外一个主题——唐花。

牡丹和玉兰都是不会在正月里开的花,但是《岁朝图》里却会出现这两种花卉,并且一起代表“玉堂富贵”的意思。古人为了能让这些非时令的花盛开,早就想到了办法,从而也才有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唐花,有时也写成火字旁的“煻”。煻就是烧火、火炉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温室技术。

冬天在温室里加温,催花早放,这样的技术其实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不过在汉代的时候不是为了催花,而是因为冬天的时候为了满足皇帝吃蔬菜的需求。皇帝冬天如果想吃一个新鲜的蔬菜,好比立春咬春的时候要吃萝卜,要吃韭菜,这怎么办呢?就用这种暖棚的技术把它们早早地催发出来。

南宋的周密写了一本《齐东野语》,在“马塍艺花”条提到南宋的唐花技术:“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花不是这个季节的,但它早开了,这种花通通称为唐花。“其法以纸饰室密”,找一个比较封闭的房子,用纸把它封起来。“凿地为坎,绠竹置花其上”,然后把花放在上面。“粪以牛溲硫磺”,用牛粪或者马粪让它发酵,发酵的时候自然就热了,温度就高了。“然后置沸汤于坎中”,然后把滚烫的水放在坎中。“汤气熏蒸,盎然春融,经宿则花放矣。”放一个晚上,花就开放了。

如果对比更多有关唐花的史料,就会发现哪里有皇宫,哪里就有这种技术。因为这些花是要供给宫里的,比如明清时候的唐花基本都在北京的草桥和南池子,南池子是给宫里供花的,草桥是市民用花的,你会找到很多关于这两个地方的唐花技术的记载。还有史料显示,清代苏州也有唐花的技术,这主要是因为乾隆皇帝南巡。皇帝来了需要贡唐花,所以就从北京把这技术学过去。所以说,哪里有皇宫哪里就有唐花,因为普通老百姓用不起这样的东西。

▼徐老师现场用读者带来的花瓶演示插花

从武则天怒贬牡丹,也能窥见唐花技术的发展

关于唐花,还有一个小故事。大家都听过“武则天怒贬牡丹”的故事,武则天在腊月初八要到后园去看花,并希望所有的花在第二天开放。可独独牡丹不开放,武则天一气之下就把牡丹从长安贬到了洛阳,自此以后,洛阳的牡丹大盛天下。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传说。如果我们通过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其实里面体现了唐花的技术。

武则天怒贬牡丹的真相其实是因为在武则天时期,工人还没有法子让牡丹在冬天开放,而其它的花,都可以用技术让其开放。根据历史记载,野生牡丹从野外引种到宫苑里或是庭院里,是从武则天开始的。武则天看到自己老家的牡丹开得非常好,所以就引进到长安和洛阳。可是,虽然武则天那时有暖房技术,但因为牡丹刚刚引种到花园里,普通的工人没法掌握牡丹花的催花技术,所以牡丹就没有盛开。事实上,牡丹催花的技术到了清代,也只有两种牡丹可以在冬天被催开,其它的牡丹还是没法催开。所以才说,从武则天怒贬牡丹,我们也能窥见唐花技术的发展。

如今,我们冬天想插什么花都有了,批发市场里四季的花基本上都有,也都用的是暖房技术。回溯历史能够让我们明白,其实这样的技术早就被古人应用了,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有了这些花和我们对岁朝清供的简单了解,我相信大家今年能过一个更喜庆的新年。

▼讲座现场

问:如何选择花枝?

答:随便选。其实我们插花很简单,选一枝枝材的标准就是漂亮。插花是枝子、瓶子和环境连在一起,光一个瓶子没有用,想法再好找不到花材没办法插,所以说我们插花的出发点是你所拿到的花材,你有什么样的花材再和瓶子去搭,去互动,把它们糅在一起。天下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没有相同的两个枝子,同一个花器插出来的花可以千变万化。

问:多长时间需要给瓶花换水?

答:看瓶子的情况。我有一瓶花,三个多月基本上没换过水,就是每天加一点水,现在已经长满了叶子。老的瓶子水基本不用换,新瓶子的话就需要经常换水。玩古玩的说法是瓶子的火气还没退掉,所以这个水就很快会臭,那个时候你就要换水。

▼徐老师现场完成的一副插花作品之一

问:您插花有什么根据吗?

答:没有,好多东西在脑海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插花完全不同,中国人要构成一幅画,根据花材,有我们的构思。比如一枝腊梅,一枝栀子花。插两枝花的时候要“高下合插”,达到像天生一起的样子,虽由人造,宛自天成。

问: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有什么不同?

答:这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认知都有所不同。他们喜欢用三大主枝去做出一个造型,日本人第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在模仿大自然,第二个人是在模仿第一个人,后来的人们就忘记了第一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到最后全是在模仿前面人留下来的东西。中国的插花不是这样,我们插花的最高境界是模仿大自然,看一花一萼,去模仿大自然。

问:日本插花有14个台阶,那中式插花怎么提高自己的技术呢?

答:你就是跟一个老师一辈子,他也不一定把所有的技术全教给你。很多人插花都局限于一种规矩中,没有规矩的人又不敢把自己的插花作品拿出来给人看。其实呢,那些教你规矩的人主要是为了收钱,你学到的也只是技法。日本插花不需要有任何的审美,只需要规矩,把它按照规矩组装起来就可以了。但我觉得这就是缺点,只是模型的组装,不是艺术。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想法,技法是为想法服务的。就像你背了再多单词,不会写文章也没用。审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技法和工具都是为其服务的,你学别人学得再好那也不是自己的东西。

问:初学者选花材的时候,选什么样的更好?

答:初学者一定要选枝材,不要选叶材,因为枝材有变化,而叶材上没有变化。枝材上每一枝都是不一样的,没有相同的枝子,你只要把枝子本身生长的姿态插出来就是非常好的艺术作品。我们常说插花要各具意态,其实就是说每个枝子都有它自己的状态,这个枝子为什么会这样长?它长的这个姿态,就是它拼命去争取阳光的姿态,它是活的,这样插出来就很生动,这是第一步。然后根据你个人的修养和品性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

艺术都起源于模仿,建议大家多去看看艺术画册,看看中国绘画,看看摄影作品,去琢磨,并把这些运用到插花作品中。大家应该多看多学,从不同的艺术门类里充实自己。

▼徐老师现场插花,图中的凌霄花枝,就是活动前一天,他随手捡拾的

问:插花的时候总想多放,怎么才能在满和多的情况下注意到布局的完美?

答:我觉得还是要提高审美。为什么你要多放呢?因为你觉得多是美。应该学会取舍,因为优秀的中国艺术是写意的艺术。八大山人画松树的时候,画三笔,就能画出非常漂亮的松针,而五流的画家画了十天,松针画得很密,却不是很美。其实你可以想一下,树上开了满满的花和一朵被你插出了极致的美的花,哪个更好?这就是多和少。

问:您插花的时候考虑过花本身代表的含义吗?比如说腊梅是坚强,栀子花为什么和腊梅放在一起?

答:你说的这些含义是人赋予它的,是中国人认识万事万物的方法。其实也不需要那样讲求,每一个时代的认识也不一样,完全是从个人出发的,不要教条,不要管别人。我觉得插花时的构型原则更重要,通过让型适应环境,营造出一种美。

问:如果家里没有那么古色古香的家具,怎样插花会更适合环境呢?

答:你家里的环境能现代过大卖场吗?我之前带着学生去过大卖场里插花,看我们的插花艺术能不能适应现代环境。所以说,插不出来好看的花要从个人身上找原因。如果插花艺术不能为当下的时代服务,不能适应我们的环境,那它就是死的。就像我一直觉得办公室是最应该插花的,因为我们在里面待的时间最长。

▼签名售书

文/张艳艳

文字整理/一根猫张艺琦

编辑/张严涵

图文/张艳艳

编者按

日子和生活有区别吗?当然有!日子是社会属性的,是按照作息时间表一天天地周而复始、平淡反复,柴米油盐与工作赚钱中累积着岁数;生活是个人属性的,是在必需的日用之外,寻一些自我满足的快乐,或许于他人无用、甚至被视为无聊,但在自我追求的养成中却能凝聚出精气神。

周作人先生说,这些“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展现在您面前的这个“闲情雅集”的版面,就是希望通过分享一些看似“无用的游戏与享乐”中实现的自我满足,而传达一种积极、乐观、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

更重要的是,“雅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更是一个“类聚”的道场——让可以把日子装点成生活的那些小而美好的细节,成为被更多人掌握的乐趣,让时间变得跟自己更加相关,这就是我们这个版以及这个版所关联的系列活动的宗旨。

如果您身在某个好玩有趣的“组织”,如果您想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就快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