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祝愿全国医药界同仁端午节安康 [复制链接]

1#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后来才演变成纪念屈原的日子。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又拿出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饱鱼虾,防止去咬屈原的身体。后来演变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色丝线的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之别称

端午节别称之一: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端午节别称之二: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端午节别称之三: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端午节别称之四: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端午节别称之五: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端午节别称之五: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五毒尽出,因此要驱邪避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之香囊

在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中,有一项不可缺的内容,那就是佩戴香囊,所谓香囊就是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苍术,白芷,辛荑,艾叶,菖蒲,薰衣草,丁香,沉香,檀香,陈皮,藿香,山奈,甘松,肉桂,雄黄,冰片,麝香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部位,以起到芳香化浊,开窍醒神,避瘟驱虫的作用,让人神清气爽,安康吉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现代人们将佩戴香囊发杨光大,不仅局限于端午时节,而是扩展至一年四季,将香囊的功效发展至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成为了中医治未病的“绿色疗法”之一。下面就将几种常见病的香囊配方介绍给大家:芳香避瘟----艾叶20克,菖蒲,白芷,苍术,薰衣草,丁香,沉香各10克,冰片5克,雄黄3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胸前,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预防感冒----柴胡,白芷,荆芥,艾叶,藿香,紫苏,辛荑花,薄荷,菊花,川芎各10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胸前,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小儿手足口病----艾叶,藿香,山奈,肉桂,白芷,菊花,薄荷各10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胸前,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慢性鼻炎----辛荑花,藿香,白芷,川芎,艾叶,薰衣草,薄荷各1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胸前,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高血压病----菊花,藁本,玫瑰花,薰衣草,川牛膝各10克,川芎,丹参,天麻各2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胸前,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冠心病----桂枝,薤白,当归,艾叶,菖蒲,山奈,苏合香,丹参,三七各10克,冰片5克,麝香3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胸前,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脾胃虚寒)----高良姜,小茴香,丁香,川椒,艾叶,菖蒲,苍术,川牛膝,白芷各1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脐中,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慢性盆腔炎----黄柏,艾叶,苍术,柴胡,赤芍,当归,菖蒲,野菊花,金银花,丹参,川牛膝各1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脐中,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肾阳亏虚----仙灵脾,川椒,狗脊,艾叶,怀牛膝,肉桂,山奈各1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分包,每包10克,放于香囊内,挂于腰部肾俞穴,每半月至一月更换一包。

佩戴香囊时必须注意防水防潮,若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搔痒等现象,疑似皮肤过敏者,应立即取下香囊。

来源:上海雷氏中医门诊部、和盛小镇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

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杂志社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