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314/8744649.html古城的“大鸡鸡”
人们都说大同是凤凰城,城南是一个凤凰的头,长长的脖子,单翅飞翔,其实呢?单翅是飞不起来的,其实就是个“大鸟”的意思,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想表达一个“大鸡鸡”。
今天咱们就说说大同古城长的这个“大鸡鸡”,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大同的这张古城图,看一下,你也别脸红,大同古城就是这个模样。
民国大同古城地图
大同古城由洪武五年(年)筑主城开始,至隆庆年间南小城完工止,前后历经年始建成图中看到的城廓规模。工程之艰巨与文化之延续,可见一斑。特别是南城的那个“大鸡鸡”更是让你感到惊奇,这个形似“大鸡鸡”的南小城,从永和门至文昌门南北相距.5米,合明代里程为二里六。北小城虽大夏门与玄冬门无存,以中轴线位的南北城墙外沿计,南北长米,合一点八五里。加上大城的瓮城和城关空档,南北吊桥,大同这座凤凰城从“南头”至“北尾”,中轴线长米,合现代市制为8.38里,合明代里程约九里半。这“九”或“九五”之数,可不是数字的巧合,而是规划设计使然,是有意为之的“阳性数理设计”。这个阳数的“九”,便有了这个象征阳的“大鸡鸡”。
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这张大同的古城图,南小城竟然形如“男性之阳物”。城南为阳,城北为阴,天南地北,乾坤定位,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参,才生生不息,故此,古代的规划师因天时,就地利,有意将南小城图形设计为具象的阳物。其目的与寓意就是希望大同能生生不息,永远长存。
年的大同古城地图
大同的角黍
读史很有意思,在明朝的《大同府志》一书里谈到大同的风俗中,说大同人端午有吃粽子的习俗。而在清代的志书里则是另一种表达。比如“五月五日——天中节,食角黍,饮菖蒲雄黄酒,带辟兵符,县艾虎。”《云中郡志》(清胡文烨撰);
端午:家家饮雄酒,食角黍。《大同县志》(清黎中辅撰)
史书中的这个“角黍”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今天大同街上卖的黄米粽子。大同黄米粽子在今天也算稀罕之物,但在清代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黄米粽子一直是百姓过端午的大宗食品。
为什么在明代叫粽子呢,其实这与当时的“开中制”相关,因为当时的大同驻军根本不缺从南面源源过来的粮食,毕竟戍边的将士不少是中原地带或南方的,因此少不了稻米,而清代江山一统后则无此待遇了,所以也就再无稻米。
据说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大同才有了第一家稻米店,开在清远街上。当时江南人苏穆来大同游玩.因为吃不惯大同的莜面、黄糕之类的土饭,便想到江南的大米,江米能不能贩到大同销售?于是从江南贩运来大米销售,结果生意火爆,后来买卖越做越大,这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店铺所在的这条巷也叫稻米店巷,位置就在今天的胖来来兔头附近。在此之前,人们过端午吃的粽子全部用的是黄米,清代人谓之“角黍”,因为当时的粽子全是黍米所做。到了民国后,部分家境条件好的人家开始用江米包粽子,但对多数人来说,依然是黄米。
大同老翟
字字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