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一束青艾草吉安百姓家的端午l [复制链接]

1#
一束青艾草吉安百姓家的端午“标志”!

吉安地区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门头悬艾,已成了像过年贴春联、中秋吃月饼一样必不可少的经典内容。一束青艾草,除了给居室带来芬芳气息外,到底还有哪些内涵呢?

想必每个人都能回答两句:避邪求福啊,杀菌消毒啊,等等。值此佳节,我们不妨再次亲近这一观赏、药用价值兼具的植物,见微知著,感受一下艾草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美,以及浓浓的俗世家常味。

艾草与“一日三秋”

艾草,每个吉安人从幼时起开始熟悉,剥粽子、切鸭蛋、戴气味复杂的大红心形香袋,这些伴随奶奶或妈妈们慈爱身影的画面,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而一把或两把青叶绿杆子的艾草,总在端午节前一两天,被奶奶们在菜场上精心挑选后拎回家,原先住平房有小院的,悬在小院的铁门头上,与满院蔷薇香成一团;后来住了楼房,只好插在防盗门的铁栏杆间,映着绿窗纱,也有一种静好的美。

我们对艾草的熟识度,远远高于其他植物,这当然要源于自古以来的代代传承。

中国人对艾草的采用,其实从公元前就开始了,最早见于《诗经》——这本集中了各种美好香草的古籍。《王风·采葛》有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们现在所说的艾草,就出现在最后一部分,可以这样翻译: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这首诗三段文字反复吟哦,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感情愈来愈强烈。简洁、直白,想必每个曾苦苦相思过的人,都可以轻易体会到个中无奈而甜蜜的滋味,“一日三秋”的成语即从此处浓缩而来。

千年前采艾的这个无名的人,早就化为尘土,而这动人的画面,带着劳作的汗水蒸腾,带着相思的焦灼折磨,化作满纸清香微苦的草木气息,这岂不正如实地记录了爱情发生的最美阶段——属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隐忍、无望而忧伤地等待。

艾与菖蒲是完美搭档

菖蒲,顾名思义,乃蒲类之昌盛者,它不同于艾叶生于陆地,而是一种水生植物。其性粗放,生长繁茂,因其碧叶葱茏,根似白玉,是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除去艺术价值,到了端午时节,菖蒲更是与艾草相提并论,为人们所喜爱,并被赋予了神性。因菖蒲叶片笔直挺拔,宛若一柄利剑,为“天中五瑞之首”(五瑞指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可以斩千邪。晋代《风土志》中有“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之说。

合肥市场上卖端午艾叶的商贩,有采自紫蓬山的,有采自大蜀山的,记者日前经肥东浮槎山,山路两侧处处也可见艾草身影,有雅兴的市民可自行采摘。另有附近乡镇农户,在自家田头小片种植后,趁着端午前两日,成车地拉来卖。艾草之外,也少不了割些菖蒲,请市民们自行挑选搭配。相形之下,菖蒲外形刚直锐利,有阳刚男子气;艾草绿叶纷披,叶面宽厚生毫,显出几分女性柔美,与菖蒲系于一束,别有意趣。

说这两样是完美搭档,不仅看其形,还须闻其香气。艾的味道自不必多说,菖蒲的香气却鲜有人知。它于寒冬未尽时已开始萌发,经数月沐风汲露,饱经水气氤氲,到了端午时节,其根其叶蓬勃盛大,香气尽出,尤堪观之、闻之。据说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置一盆菖蒲,因其具有吸附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更兼芳香醒脑之用呢。

中医院专家说艾

端午时节天气渐热,蚊虫滋生,被称为“百毒月”,因而人们常在这几日打扫庭院,清洁居室,悬挂艾草菖蒲等香草,以防疫去病。这其中有无科学依据呢?就此,我采访了安徽中医学院门诊部专家郭其祥。

郭其祥说,艾属菊科草本植物,性苦辛温,气味芬芳,含有挥发油,可有效杀灭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端午节期间除了悬艾,其实还有一种更有效的清洁方法:熏艾。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半斤艾草置于盆,点燃后把窗户关起来,人离开房间,烟熏半小时。

此外,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的功效,可作艾浴。取新鲜艾叶一枝,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后,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咱们合肥地区,至今还有出月子妇女必得蒸一个艾草浴的传统习俗,据说可以疏通全身毛孔,活血安神。

郭其祥介绍,作为医家常用药物来说,艾的主要用法为三:一为内服,与其他草药配伍;二为煎汤熏洗,多为妇科外用;三为艾灸。即用艾条对准经脉温灸。世上的药草有千万种,而适合温灸的却只有艾草一味,足见其神奇。

平常人家,端午节后,艾叶干枯,失去原先的秀丽模样,有人就一扔了之。其实,艾的价值这时才更能体现。郭其祥说,古人早就掌握了艾的药用价值,先贤孟子曾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即艾要陈放三年以上才好。如今药店所售艾条,常标识三年甚至五年,以显其品质不凡。我们悬于门头的干艾叶,感冒时可取之泡脚,有意想不到的驱寒发散之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