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挂艾和菖蒲的故事 [复制链接]

1#
北京好治疗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是民谚和古诗词里描绘的场景,由此可见,在农历五月最重要的节日里,插艾可以说是端午自古就有的习俗。江南一带常见是菖蒲和艾一起插在门头。

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干艾搓成绳,点燃后可以驱蚊蝇,至于用艾绒做成灸条治病,在西汉时就有了。艾作为一种时令植物,还有很多独特的药用价值。据考证,艾叶用于治病已有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艾叶的疗效与用法,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更有不少地方家家栽培种植、收藏艾叶。端午节前后,刚好是艾草收割的季节。

随着阳气最盛的端午节的到来,秉最盛阳气而长的艾草也到了药性最强的时候,中国自古便有“冬病夏治”的古老传统,夏季利用艾治疗疾病,可谓天人合一。

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在端午节,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是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

端即“开端”,十二地支中属火的午则代表极致的阳气,端午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端午时节,高温湿热、天气烦闷、虫害滋生、身体受侵,因此端午又被民间称之卫生日、健康日,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所有走亲串友,适宜说端午安康,不是端午节快乐!

端午习俗:

1.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千百年来,粽子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饮雄黄酒——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新白娘子传奇中有这样的镜头,饮雄黄酒,白娘子现行……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3.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

4.龙舟竞渡——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5.悬艾叶、菖蒲、蒜头——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6.写符念咒——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7.带香囊,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8.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俗话说:“五月端午草,百样都是药”,“端午节前都是草,端午来到都是药”。于是民间有在端午节这天上山采集地椒、野茶、苣苣、蒲公英、匾蓄、刺蓟等药材,以备单方土法治病之用。湖南湘中一带,在端午日偏重于采集久明光、天泡草、苦瓜叶、马齿苋、蒲公英、苦秣菜、金银花等,以便暑天备用,前三种是洗药,能防疮疖及痱子;后几种是吃药,能防痢、消炎、清肺热。还有的此日抓条蛇装入瓶内,日久腐化,涂抹疮疴;有的在田间抓只蛤蟆,在其嘴内塞入一块墨锭后挂起风干,备作药用,故民谚有“蚧蛤蟆躲端午,躲得了今年,躲不了明年”之说。

上海艾脊康脊柱调理工作室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