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丁酸氮芥说明书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231295.html提示:点击↑"桐荫书院"
韵者味也。茶韵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善于品茶的人,都讲究欣赏茶韵,特别是名茶的独特韵味。如“铁观音”,有香高而秀、蜜底兰香的“观音韵”;武夷“岩茶”有岩骨花香的“岩韵”;“凤凰单枞”有天然花香的“山韵”;“龙井茶”的香气清鲜而持久,有滋味甘美醇厚的“风韵”……品味和鉴赏名茶的这些独特的韵味,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而菖蒲呢,也有其蒲之韵,每一种蒲草都有其独特的韵美,金钱菖蒲小巧规整,虎须菖蒲飘逸洒脱,石菖蒲野性天然,贵船台低调微小。或用青砖为底座,或在板瓦上配植的菖蒲,或搭配苔藓错落有致,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致。茶与菖蒲都体现了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和古典之美。
茶德与蒲德
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
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唐末刘贞德在《茶十德》一文中扩展了"茶德"的内容:"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提升了饮茶的精神要求。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
中国首创的"茶德"观念在唐宋时代传入日本和朝鲜后,产生巨大影响并得到发展。日本高僧千利休提出的茶道基本精神"和、敬、清、寂",本质上就是通过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在品茗的清寂中拂除内心和尘埃和彼此间的介蒂,达到和敬的道德要求。朝鲜茶礼倡导的"清、敬、和、乐",强调"中正"精神,也是主张纯化人的品德的中国茶德思想的延伸。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因茶文化的发展与普及,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饮茶人的应用的道德要求,强调通过饮茶的艺术实践过程,引导饮茶人完善个人的品德修养,实现人类共同追求和谐、健康、纯洁与安乐的崇高境界。
何为蒲德呢?菖蒲也一度作为养蒲人品德的精神寄寓。国人种菖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唐宋时期,文人将庭园中的菖蒲缩入案上山水,莳幽石,侣清泉,但借一抹青碧。小斋之中,幽袅之时,对一盆细草菖蒲,倒是有一丝孤清的古意,似乎有那么一瞬可以与古人心意相通。
汲泉承露养菖蒲,古人将这种植物奉为君子,案头清供,菖蒲一生“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在野外格外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放到厅堂里更是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欣赏菖蒲的幽姿,更看重菖蒲高洁的品性。
饮茶、品蒲都是修身养性的乐事。安静时,泡一壶好茶。茉莉养好
普洱也罢,只为廖慰解渴的喉咙和消遣虚度的光阴,只为了让浮躁的心在茶香四溢中找回本真,以此来参悟佛家的心境。案头摆上一盆菖蒲,以蒲为友,享受这一刻的惬意与淡然。初茶入口苦涩,能缓缓流淌进满是尘埃的内心,用它洗涤心灵的纯净,来回归真我。以茶养性,品蒲静心,佛家以无为无欲,无求无争,无妄无我,做到忘我的形态。能在闲暇时,品一品香茗,也算一种修心的方式吧!如此境界,去其糟粕,吸取天地之精髓,又何忧之有呢?
茶香与蒲香
淡然茶香,暗闻茶凉,红拂袖间,茶香飘渺,一纸清鸳,弦断曲扬。
生活就如同那茶香,其实幸福的味道不是浓郁的芬芳,而是淡淡的幽香。一份爱,不浓不淡,才能长久;一条路,弯弯曲曲,才能走得更远;一份情谊,不远不近,才能一生相随。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生命的美在于平和。
蒲香亦如茶香清新,古人云:“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维以观德。菖蒲的味道清新,有种乡野之气,吸入腹中不觉一阵清气上扬。
茶宜精行俭德,蒲宜清泉白石,功用虽殊,但皆份属天然。茶,生于天地之间,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茶里藏河,茶中有山。一壶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如抚日托月,如捧着千山万水。
而蒲生于山涧溪流之旁,叶葱翠欲滴,置于盆中,菖蒲在整个茶席中并不出彩,它只是默默作为陪衬在那里,不争不抢,就那么安静,但整个茶席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有层次感,更丰富平添生机。在茶寮书斋中,文人雅士,挥尘清谈,试茶赏蒲,诚为一大乐事。
文章均源自作者原创稿件及互联网筛选,精编整理公益分享。我们敬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注明来源。若因客观条件所限未知原始出处或作者的请原创人与我们编辑联系及时标注或删除。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