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养
生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纷纭,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纪念屈原说,还有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所谓五毒是指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五种毒物是民间盛传的害虫。而实际上此时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菖蒲
据《礼记》记载,端午节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这样,端午节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民俗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而从中医角度来看,此三样,都有浓烈的气味。
艾草、大蒜自不必说,都是家喻户晓的药食佳品。菖蒲也是中医常用的芳香化湿的中药,具有芳香开窍、宁心安神,兼有化湿、豁痰、辟秽之功。菖蒲入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在民间,端午前后空气湿热,蚊虫滋生,易致人体瘙痒。可以取菖蒲煎水熏洗来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
佩兰
此外古人还有端午节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中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佩兰是一种古老常见的芳香化湿药,辛能发散,香能去秽,一开始只是作为香囊佩戴在身上。《开宝本草》载佩兰“煮水以浴,疗风。”《本草纲目拾遗》载:“体受风寒不快;以枝叶煎汤浴之,浴后睡片时,即愈”。可以理解为以佩兰沐浴可以祛除风邪,治疗风寒感冒。
不仅是佩兰,其它的药材比如艾叶、菖蒲、青蒿都可以用于沐浴,这里药物芳香而能祛湿通表还可解乏防暑,对通透毛孔和散热有很大的益处,而不生疮疖痱子。佩兰古时又称为“醒头草”,因其可起到芳香行散、开窍提神的功效,古人将其充于枕芯做内枕,以治疗鼻塞、感冒性头痛。而佩兰入药内服,可以清暑,辟秽,化湿。治疗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等。《黄帝内经》就载有“兰草汤”,如果常常感觉口中甜腻,或伴有有口臭的人群,可以尝试以佩兰(10-15g)代茶冲饮,以化湿除腻。
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不得不说的美食,可以说粽子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传说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粽子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自古糯米就是重要的滋补良物,与粳米相比,其性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把它的功效归为温脾胃、止腹泻、缩小便、收自汗。糯米与山药熬粥,可强健脾胃;加莲子同熬,可温中止泻;食欲不振的,可将糯米与猪肚同煮而食。
晋代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益智仁性温,味辛,具有温脾止泻摄涎,暖肾缩尿固精。益智仁与糯米的搭配,不仅是做粽子,即使是做成益智仁粥(益智仁5克、糯米50克、细盐少许),也都一样具有补肾健脾的作用。适用于幼儿、老年人脾肾阳虚、腹中冷痛、尿频、遗尿等。
不仅有“益智粽”,枣粽也因为谐音为“早中”,有了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的好意头。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元明时期,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到了清代,还出现了“火腿粽子”。越来越丰富食材与粽子的结合,成了端午节的一份惊喜与期待。
最后提醒,粽子虽好,但吃多就不太好消化,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胃病、身体较弱的老人和小孩,一定要食有节制,不可贪食。
本期博主:郑艳华
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生殖分会会员。从医已十载,初以中医针灸从业,后师从马红霞教授,钻研中医妇科。
出诊时间:周日上午,周三全天
出诊地点:番禺院区中医科
来源
中医科
编辑
广医二院全媒体工作室
昌岗院区(本部):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号
番禺院区: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南路63号
西院区: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广纸路21号
医院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