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学有云这里也许有你不知道的端午有 [复制链接]

1#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南宋?陆游《乙卯重五诗》

八百多年前的今天,吃了两角粽子的陆游,在高高的帽子上插上了能够通九窍、消疾病的艾枝,饶有兴致地上山采了药、配了药方,在这阳气正盛,毒物滋生的节日驱毒消病。榴花繁盛的仲夏前夜,登高顺阳的明媚时节,闲适惬意的习俗活动。陆游诗中描述的端午是否令你心驰神往?

然而你是否知道,除了诗歌外,端午节与国学还有着其他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就和外文君一起走近端午,探其来源,在习俗与美食中体会端午节的独特魅力吧~

端午节真的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吗?

一谈到端午节的来源,想必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为了纪念屈原!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闻一多先生曾提出龙图腾崇拜说。他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百越族举行的龙图腾崇拜活动,以龙为图腾的百越民族,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份,在每年五月五日这一天,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祀。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刻画龙形独木舟,在水面上竞渡游戏,绘图腾神,竞赛取乐。目前这一说法已被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大量出土文物所证实。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都详细论证了这一观点。

也有端午起源于“恶日”的说法。端午龙舟竞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而其间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风尚,以及“纪念屈原跳江自尽”则有可能是因后期文化不断发展所注入的。在这一说法中,端午节不仅超越了空间,南北交融;而且跨越了时间,贯穿古今。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为常见的说法则是纪念历史人物说。这一起源说中,不仅有纪念屈原的说法,部分地区也有纪念其他忠贤孝子的传说。据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及宗檩所著《荆楚岁时记》,人们在端午节缅怀屈原,后世广为流传,这一纪念活动也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端午节。但据《曹娥碑》记载,端午节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的吴国忠臣伍子胥;而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又记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历史人物起源说可谓众说纷纭。但在历史长流的洗濯下,所显露出来究竟是具体某一人物,还是那些舍生取义,尊贤重孝的精神?与其说他们是三闾大夫屈原、士大夫伍子胥、先贤介子推,不如说他们是精神图腾。其实,真正不能忘却的,正是那些附着在先贤身上代代流传的精神力量。

端午节怎么过?

其实,每个人印象中的端午都是直观而生动的,一个个温暖的画面构成了我们丰富美好的记忆。无论是妈妈系在手腕上的五彩绳,还是热腾腾的粽子,亦或是赛龙舟时的呐喊声,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这些习俗其实历史悠长、绵延至今,而附着在它们身上的人文情怀与历史内涵则不仅需要我们去感受,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去领悟。

五彩绳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儿时的端午节清晨,睡梦中迷迷糊糊感到手腕和脚腕处痒痒的,醒来后手腕脚腕处便已被妈妈系上了漂亮的青、白、赤、黑、黄五彩丝线。

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早在汉代应助的《风俗通义》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原来五彩绳的五种颜色在古代被人们视为吉祥色,民间也有将五彩绳称为“五彩龙”的说法。端午节又被称为“小儿节”,五月俗称“毒月”,所以古人们认为在端午节为孩子系上五彩绳能保护孩子免受病魔疫鬼伤害、永葆平安,“续命丝”的说法也是由此而来。

赛龙舟

“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隋书?地理志》中这样描绘赛龙舟。如今的赛龙舟不仅是端午全民围观的盛会,更是活跃于团体竞技平台的赛事。那么赛龙舟的传统从何而来?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唐刘禹锡在《竞渡曲》中写到:“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借划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而五月初五划龙舟就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赛龙舟。

悬艾叶插菖蒲

“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正如谚语所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艾叶清香芬馥,在端午节这个“毒日”,将其悬于堂中、插于门榻。

之所以选择菖蒲与艾叶,正如清代顾铁卿《清嘉录》所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菖蒲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而悬艾草则与诗人陆游把艾叶插于帽子上相似。艾草作为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不仅可激浊除腐,更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现代研究也表明,艾叶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

画额

“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

端午节还有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额头的习俗,其目的与悬艾插菖蒲相似,也是为了驱避毒虫。画额的典型做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不仅有借雄黄驱毒意,更有以“王”字借猛虎寓意以镇邪。

雄黄酒不仅可以涂在额头,也可以涂抹在其他部位,如清富察敦祟在《燕京岁时记》中所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端午节怎么吃?

端午,又被现在的年轻人亲切地称为“粽子节”。

粽子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有关粽子的最早记载是大约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其中记载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指的就是粽子。

粽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初具雏形,那时的人们常用菰叶(茭白叶)将黍米包成牛角状,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但直到西晋,粽子才正式成为端午节不可或缺的食物。那时,粽子的原料不仅有糯米,还有中药益智仁,而煮熟的粽子也被称为"益智粽"。唐玄宗李隆基曾于《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这样写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其对粽子的喜爱溢于言表。宋代诗人秦观也曾写道:“粽团桃柳,盈门共饮”,这些诗句的出现也正说明了粽子于西晋起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被广为接受。与此同时,粽子的种类也愈加丰富,枣粽、肉粽、水晶粽等形式各样的粽子不断出现。时至今日,端午节吃粽子是大多数国人依旧坚持的传统风俗,唯有吃过粽子的端午才称得上完满。

其实除了粽子,在这一天还有很多可以吃的美味:

雄黄酒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正如民谚所言,五月五雄黄酒不可或缺。而所谓的雄黄酒,其实就是在酒里加入雄黄与蒲根——正如《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

雄黄酒或许不如其他酒类甘冽或醇厚,但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因此在古人眼里,在端午节喝雄黄酒就可以驱妖避邪,吃剩的雄黄酒还可以用来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以在他日遇虫咬红肿之时涂抹解毒消肿。

煎堆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每到端午节,泉州的许多人家都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

关于“煎堆”这一美食,还有这样的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传说,在端午节之前,闽南一带常常阴雨绵绵,古人们认为这是“天漏”所致,因此盼晴心切的他们便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吃煎堆来“补天”,人们吃过煎堆后,雨果真就停止了,香甜可口的煎堆也因此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五毒饼

“四月花开,沿街唤卖。”

五月初五,初夏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南方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以趋避毒物,而北方则吃五毒饼。

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餽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五毒饼实为玫瑰饼,其上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

相传古时四月玫瑰花开,人们便将采来的玫瑰花捣成玫瑰酱,加以白糖和蜂蜜,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的馅儿,制成五毒饼。做好的五毒饼或做为贡品,或如《京都风俗志》中所说“馈赠亲友,称为上品”,或是被小商小贩沿街唤卖。慢慢细嚼五毒饼,既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

有奖竞答!端午节赢端午小礼品!

(小礼品就是我)

看过意蕴丰厚的端午习俗与垂涎欲滴的端午美食,你是否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围观赛龙舟、吃个粽子、买块五毒饼尝尝了呢?

先别急,外文君还为大家准备了有奖竞答环节~答对即可赢取精美可爱的端午香包一个或五彩绳一对~

参与方式

直接在下方留言区评论“题号+答案”,每道题的第一位答对者即可得到小礼品!外文君会直接在中奖评论下方回复领奖方式~

小提示:

1.在留言区直接评论,不是后台回复外文君哦

2.每条评论中只能出现一道问题的答案,多答作废

3.每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