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六下期中语文卷1浦东新区-七下期中语文卷2浦东新区-八下期中语文卷3
一、文言文(29分)
(一)默写(10分)
1.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经纶世务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4.?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
5.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2分)
7.下列对诗中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初平”写出湖水仿佛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所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7分)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三峡》节选自《》的作者是(2分)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8分)
济阳之贾
济阳之贾人,渡河而覆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具焉。有渔舟往救之,未至,贾人忽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开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言:“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时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
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1)贾(gǔ)商人(2)浮苴(jū):水中浮草(3).盍:何不。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向许百金许()(2)犹为不足乎足()
12.解释下列句子(2分)
予尔百金
13.与本文内容相符合的选项是()(2分)
A.本文借一巨商翻船落水求救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本文揭露了商人奸诈狡猾,许金不酬;同时也讽刺了渔夫见利忘义,贪得无厌。
C.本文写了两个对立人物形象:贾人许金能酬说话算数;渔人财迷心窍,见死不救。
D.这则寓言讽刺了只重钱财,不守信用的商人。告诫人们“言必行,行必果”,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14分)
西塘古镇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吁。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占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
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3分)
艾叶香中寻玉佩(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