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专家教授、各位同事、同学们晚上好!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经常听同学和老师说,某某教授就会用小柴胡汤,被人称为小柴胡汤教授,后来我一直对这个所谓的小柴胡汤教授们不屑一顾,认为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仅靠一个小柴胡汤就能治病,是不可能的。可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我确实认识到现实中,“小柴胡汤”教授确实可能存在。如果能灵活的将一个方剂用好,是非常了不起的。好了,言归正传,现在我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在临床运用温胆汤的一些体会。医院肿瘤科张徽声
2、下面,我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温胆汤
3、现在的温胆汤有好些个不同版本,用药有些不同。
4、追其本源,温胆汤最早出自唐代王涛的《外台秘要》中的《集验方》由生姜、半夏、竹茹、枳实、陈皮和炙甘草组成。其中,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橘皮3两,生姜4两,甘草1两。当然,我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都写该方来自于孙思邈的《千金方》。我在网上也看到了同样的内容。
5、在《集验方》中有这样的描述“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6、后世温胆汤所载方药与之有所不同。以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为代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橘皮3两,炙甘草2两,白茯苓1.5两,姜5片,大枣1枚,较《外台秘要》增加了白茯苓、大枣,减少了生姜用量。
7、而在本科生用的新二版《方剂学》中的温胆汤,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的组方一致。主治胆郁痰扰证。表现为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呕恶呃逆,眩晕,癫痫等,而舌苔为白腻,脉弦滑的患者。
8、后世医家有根据温胆汤变化出了一些列方剂。
9、如黄连温胆汤,该方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辩》,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去大枣、加黄连而成。黄连温胆汤的主要作用是去燥化痰、清热除烦。可治痰热内扰所致多种病症。本方所治诸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特点:情志因素,故在临床上多见情志异常的表现。
10、还有,温胆汤的变方还有,《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温胆汤加青蒿、黄连、青黛、滑石和甘草,主要治疗1.本方证是以寒轻热重,口苦膈闷,胸胁胀痛,吐酸苦水,舌苔腻,脉数为辨证要点。2.临床上用本方可治疗流行性感冒、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
11、还有《世医神效方》中的十味温胆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人参、熟地、五味子、远志和酸枣仁等几味中药组成,就有益气养血,化痰宁心的作用。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12、从以上可以看出,后世对温胆汤的疗效是十分肯定和推崇的。后世医家也对温胆汤的取名、功用都进行了如下评述。
13、叶天士在《温热论》有这样的描述“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如温胆汤之走泄。”
14、清代,张秉成在《成方便读》说:张秉成《成方便读》:“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惊悸之状。二陈、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胃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
15、“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罗东逸在《医宗金鉴》这样描述。
16、清代,王晋三在《古方选注》中也说:“温胆汤,隔腑求治之方也。热入足少阳之木,胆气横逆,移于胃而为呕,苦不眠,乃治手少阳三焦,欲其旁通胆气,退热为温,而成不寒不燥之体,非以胆寒而温之也。”。
17、清代,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也有“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寒凉之也。”的记载。
18、讲了这么多的概述,下面我就来讲讲我自己临床应用的体会。温胆汤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经过多年的我在临床应用体会颇多,特别是经年来我对其进行了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