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端午安康middot菖蒲丨人生的况味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207.html

展览序言

菖蒲似葱蒜,形俗而质雅,养之不易。陆放翁有诗云:“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风吹绿发,西窗宜观落日,此物相伴最是静逸安详。案头清供,若乡野土坡,居小天地而得大气候,非凡夫俗子所能解。栽花悦目,蓄菖养心也。买石可得闲云,筑台以邀明月,种芭蕉能听苦雨,植竹令其诵经,置菖蒲于室可以读心也。——荆歌展览序言荆歌端午安康·菖蒲篇编写/徐显龙数年前,端午初被定为法定假日,人们在新兴的社交媒体上互道:“端午快乐!”庆祝节日,祝福假期。随即又有深谙传统的热心人提醒,端午为纪念诗人屈原而设,并非吉日良辰,甚至可以说是个凶险的关口,不宜道“快乐”,而应祝“安康”。楚辞、荪、荃公元前二世纪,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的屈原,披发行走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饱含着忧愤与自怜的诗句从充血的喉咙里吟出。睹物生情,借物抒怀,长江流域的一棵棵植物成为他的情感载体。

屈子像李俊

宋代吴仁杰的《离骚草木疏》考证了《楚辞》中《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大招》等屈原所著的各篇章,考释出59种植物名称。东汉文学家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屈原以“香木、香草”比喻忠贞、贤良,而以“恶木、恶草”数落奸佞小人。极清极秀品自高张羽菖蒲、芍药、珍珠菜、杜蘅、菊、柴胡、蛇床、杜若、苹、石斛、灵芝、芭蕉、荷、红花、射干……这些香草,是屈原的植物知音,它们湿漉漉地生长在云梦大泽、江汉汨罗、潇湘沅水,以及那些尚未命名的江湖之滨,在迷蒙晨雾、苍茫暮霭中,与放逐的诗人同情共理。它们都是自然界里的“微尘众”,如《金刚经》里所说:“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否?”它们是最普通,也最生动的事物。它们构成并支撑了这楚辞世界的繁盛。蒲石图雨石诗人为涵养自己的美好品行,以芙蓉花为衣裳、以秋兰为佩,朝饮坠露、夕餐落英,而后借助竹简木牍,将它们传之后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不仅以后的楚辞作家大量运用,在后世的诗文作品中亦得到了广泛运用,大型组诗如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用此手法者难以计数。每当文人失意而仍欲表达高洁情志时,莫不接通了屈原,与这位被罢黜的三闾大夫心心相契。抽思朱雅梅这里要说到菖蒲。据《草木缘情》一书考证,在收录有屈原及宋玉等人作品的《楚辞》中,香草“荪”、“荃”指的都是菖蒲。有关菖蒲的句子出现了10句。《离骚》中,“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君主不能明察我内心的真情啊,反而轻信了谗言而勃然大怒。这里以菖蒲比喻君主。“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草、白芷被同化而不香醇,荃蕙变得与茅草无异。这里以菖蒲指代美好品格。蒲君刘庚《九歌·湘君》中以“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描绘湘君的龙舟。那龙舟以薜荔为帘,蕙草当帐,桨绕菖蒲,兰草为旗,去寻湘夫人。《九歌·湘夫人》中,湘夫人想象着与湘君共筑的爱巢,则是“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用菖蒲装饰墙壁,用紫贝壳砌成庭坛,用拌着椒草的泥土涂墙,满屋都有芳香。根下尘泥一点无詹国英从一株菖蒲身上,我们能读到“二湘”的恋情,读到神鬼的忧伤,读到诗人的愁怨,读到荆湘的国殇,它承载着湿漉漉的情感,从古至今。“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当时不惹湘江恨,叶叶如何有泪珠。”一千多年后,诗人释惠明在《咏菖蒲》中这样写道。毒月、辟邪菖蒲种类繁多,分类法也极多(水菖蒲、泥菖蒲、石菖蒲、九节菖蒲……),甚至有的名为菖蒲,却不在植物学分类的“天南星科菖蒲属”中。至于《楚辞》中的菖蒲,在各家各篇中各为何种,恐怕还要细细考证。天中得福许宏泉许宏泉先生《草木皆宾》一书中转引《本草纲目》说法,菖蒲分五类——菖蒲凡物种:生于池泽,蒲叶肥根,高二三尺者,“泥菖蒲白菖”也。生于渍涧,蒲叶瘦根,高而三尺者,水菖蒲溪荪”也。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一年,至春剪洗,愈剪愈细,高四五寸,叶如韭根如匙柄粗者,亦“石菖蒲”也。甚则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谓之“钱蒲”是矣。在这里,笔者从文化意义上,大致将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菖蒲分为两大类。一类高约数尺,叶形似长剑、直而尖,我们在野外水滨常常见到,其品种也多样。而端午将它们采来挂在门头,人们大概不会去考证植物学上的分属,姑且称为辟邪菖蒲;另一类高度只有一二寸,为案头把玩、欣赏的石菖蒲。辟邪秋一先说辟邪菖蒲。在屈原的时代,五月便被视作恶月。《礼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意思是五月进入夏至,而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长的,从此盛极转衰,所以这是阴阳二气交战最激烈的一个月,生物和死物各半,也就是生死概率各占一半。按干支历,五月属于午月,自然午月中的午日更是恶中之恶——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渐渐把五日当成了午日,尽管根据历法,两者有时并不是同一日。时黄梅子迎端阳刘三余一言概之,五月五日,乃是古人心目中的阳月阳日,故又称端阳,意味着阳盛之极,不合协调中和之道,因而是一个不祥的恶日。这就需要菖蒲发挥作用了:以菖蒲、兰草、艾蒿、桃叶、柳叶来洗药浴,即“沐浴兰汤”,达到卫生保健作用;道教《道藏经》中的《菖蒲传》说,菖蒲是“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它的根茎具有镇痛健胃利尿等多种医学功用;《本草纲目》中写到菖蒲时说,它可以治疗耳鸣、头风、泪下等疾病;菖蒲被制成蒲剑、蒲人、蒲鞋,用以装饰。而最为广泛的民俗,则是将菖蒲并艾叶编结,悬挂在家门头上,熏避蚊虫,也有保护家庭安宁、驱魔辟邪的寓意。端午风物尹科伟清代画家王时敏就曾在端午时画《端午图轴》,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时令花卉。你几乎可以通过画面嗅出一股药香,它能够让你联想起童年时期的老屋堂前、木纹深深的门框、供桌上饭团聚成的宝塔,以及祖母手中包裹的黄色碱粽。而画中的菖蒲,尽管秀润,却也似一柄除魔长剑,在周边的时令花朵的簇拥对比中,充溢着骁骁锐气。蒲草、文人再说石菖蒲。它又被称为“蒲草”“文草”。蒲草与端午并没有直接关系。除了长在深山人不识之外,很多时候,它是文人空间里赏心悦目的盆栽。文人嗜好养蒲草,甚至给它定了一个生日,但不在端午这一天。明代植物学家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记载:“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无踰此时,宜积梅水渐滋养之。”其中亦有养菖蒲的口诀:“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夏不惜,指剪其叶。按照旧时习惯,修剪菖蒲,便是在其生日这天。菖蒲生日夏回无锡王大濛先生好种蒲草,他将这株株寸许的小草种出了门道:平原植蒲法、高远植蒲法、卵石蒲盆的制作、美人石植盆……他在专著《蒲草》中一一罗列。他说:“菖蒲品格高,不要小看一棵草。”俞樾有句盛赞蒲草:“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道出了这株小草的精神。山中有野人王大濛道光三十年(年),一张试卷摆在了主考官曾国藩的案头。这次考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而曾国藩眼前的这首诗,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曾国藩当即击节,赞道:“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这位考生,就是俞樾。这一年,他考中进士。

小翠庞飞

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可他毕竟太书生,不善应对,不会做官,仅当了一任河南学政,随即被御史弹劾,削职归田。这也成就了他作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的地位。他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其门下。我们从俞樾为蒲草的赞语中,兴许能读出其人生的况味,以及精神的指归。文人喜茶亦玩草陈子游在屈原的时代,宗教尚未成熟,文人(或者说“士”)的可选择可变通的道路太有限,整个民族尚处于青春期状态,“那时候的男人和女人,无论是刺客、情人、战士,还是人臣、使节,都真性情、真血性,讲义气,重承诺,行之有礼,言之有情,进退有方”(易中天语),并慨然走向命定的结局。而当历史沉积了两千年之后,留下了太多生存的智慧。国家指望不成了,仕途没法进展了,书生们能够转过身来,回向书斋。“他们深信自己的肉身只是为了召唤一些特定句子降临而准备的工具,这些句子将长久地照耀这个世界。这是一种为书籍所塑造并为新的书籍而存在的人生。”(邱志杰《剧透》)燕子不知何世荆歌苏州历代都是批发量产文人的基地。明清此间经济繁荣,但思想禁锢尤甚,促使他们沉迷于“长物”,造园、绘画、制家具、雕玉、刻竹、玩石……以及种菖蒲。文人的参与,加之以江南人的细腻匠心,使得“苏作”的器物,能够与“天工”二字毫不违和地连在一起——苏作天工!

细叶绿蒙茸王洪永

几年前,笔者到苏州采访,惊异于苏式生活的精致,而那些不可思议的“苏作”竟然还有年轻人在坚守。在与诗人车前子老师聊天时,我说,年轻人做这些,会否格局小了,是否应该把目光放远,先趁着年轻去闯一闯,做些大事。车前子老师说:“在传统苏州人看来,做好一枚核雕,与‘治国平天下’是同等的事业。”

一盆菖蒲车前子

两盆菖蒲车前子笔者依然记得这句话给以的触动,开始渐渐理解了这份苏式精微背后的广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是为屈原鸣不平。但这似乎是清正文人(士)永恒的伤痛,轻轻一碰,这条伤疤就会汩汩流血。于是寄情山水、隐居园林、沉迷长物,在为蒲草修根剪叶、凿取石窠、种植布景时,悄然打造一片自家江山,与蒲草做知音。俞樾“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恰恰是夫子自道。忍寒苦清荷而在楚地,那片烟水漫漶的奇境,三闾大夫的文化血脉在千年之后,依旧热烈流淌。这里尚有豪放直爽、高声武气的“不服周”民风。己亥、庚子年的疫情期间,这里的产生的文字依然可以如《离骚》般“正直、勇敢、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砂子;执著、不服输”。莫道幽人无一事熊显林一位作家写道:很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没有大学毕业。有一天我去到秭归。这正是端午节前夕。站在在屈原故里的牌坊下,看着简陋而古朴的民居,觉得一切都平淡,心里似乎并没多少感触。次日清早,天还黑着,突然有呼喊声从天而落:三闾大夫哦,听我讲,你的魂魄哟,不可向东方。东方有魔鬼哦高数丈,人到那里必受伤……那孤单而苍凉的声音,瞬间响彻全城。仿佛呼唤,又似歌哭,更似长啸。我几乎从床上弹跳而起,惊愕地听着高音喇叭中一声又一声的叫喊。这声音对于我,有如来自千年之前。它穿越过漫漫时空,跨过更替不停的朝代,披风载雨,翻山越岭,来到我的耳边,轰雷一样在炸响在我的心里。

哀郢朱雅梅

同室的朋友告诉我说,这是秭归的招魂曲。每年端午都要唱。为了屈原。千百年来,人民一直在为他担忧。我从未那样强烈地感觉到诗人的力量。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对文学的意义产生刻骨体会:原来一个诗人的生命能以这样的方式延续千年;原来真正的文学竟能够超越无数朝代在民间如此鲜活地生长。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声音始终影响着我的写作和我的人生。我很庆幸,在我刚刚踏上我的写作历程之初,我就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若干年后,万马齐喑,惟其独鸣。午瑞图朱雪华三尺青青古太阿许宜石

汲泉承露养菖蒲傅海峰

捉蟾辟兵章伟

石盆养寒翠杨炯

菖蒲陈扬

灯下读书蒲君相伴唐铭泰

窗明几净室空虚王慧

幽窗小寄刘三余

端午清供屠志炜

古今多少事荆歌

侣白石清荷

空山不见人夏回

山窗偶闲静詹国英

自与人世疏熊显林

端午祥瑞沈伟

风采出萧家刘庚

端午安康——全国名家作品邀请展展览时间即日起至7月2日展览地点张桂铭艺术馆主办单位绍兴市文化馆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单位张桂铭艺术馆越城区文化馆(非遗中心)青藤书画艺术研究院

参展画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车前子、王大濛、王方、王洪永、王慧

尹科伟、许宏泉、许宜石、刘三余、刘庚

朱雅梅、朱雪华、吕雪峰、庞飞、李俊

张羽、沈伟、雨石、陈子游、陈扬、杨炯

陆虹、荆歌、秋一、闻章、夏回、清荷、章伟

屠志炜、傅海峰、唐铭泰、詹国英、熊显林

本文参考书目:

王大濛:《蒲草》,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

祝勇:《跟着吴昌硕去赏花》,故宫出版社,年版。

许宏泉:《草木皆宾》,花城出版社,年版。

郑骁锋:《本草春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版。

邱志杰:《剧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潘富俊:《草木缘情》,商务印书馆,年版。

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

林家骊译注:《楚辞》,中华书局,年版。

《紫禁城》杂志编辑部:《宫里过端午》,故宫出版社,年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呈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