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陈正敏曾说,《楚辞》所咏香草,有兰,有芷,有荃,有蘼芜,有杜衡等等,种类极多,最好能将这些芳草找来,种在栏槛间,满目皆是芬芳馥郁的香草,可终日幽对,相看不厌。
造一座楚辞芳草园,听起来很美好。不知道陈正敏的愿望实现了没有?其实,挖几棵香草不难,难的是寻绎这些古老名字背后的香草真容。
这本《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解决的正是这个难题。
“兰”是兰花?
佩兰猫小蓟绘
“兰”从先秦起就是有名的香草。孔子称兰为“王者香”,屈原索性种了九畹(“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兰”自那时起,就意味着芬芳高洁,成了一种精神象征。
然而,隋唐之前,“兰”和我们今天常说的兰花(兰科)没有任何关系。兰花在唐代之后才走出深山,成为国人爱重的名花。
屈原所大力种植并佩带香体的“兰”是佩兰或泽兰(菊科)。它们绝对称不上“空谷幽兰”,不过是山野之草,长势泼辣,蓬蓬勃勃一大片;花也谈不上清雅,或紫或白,像一捧乱丝,所以泽兰又叫白头婆,可以想象它一头银丝迎风凌乱的样子。
它们有别于众草的,不过是通体具浓烈香气。古人用它们煮水沐浴,为“兰汤”;浸泡油脂梳头,为“兰泽”;干燥后磨成粉,与苏合香、郁金香等多种香料混合,为“百和香”,放在博山炉中焚烧熏香——总之,它们的实用价值远胜过观赏价值。
然而自兰花出山,佩兰它们迅速衰落了。到了宋代,已经少有人知。诗人方回独爱古兰,种在盆里,不时赏玩,作了许多首诗,感叹道,当下已经没人认识这古之兰草了,人们改叫它“孩儿菊”(“今代无人识古兰”“时人误唤孩儿菊”)。
不只“兰”,其他如“蕙”“薜荔”“木兰”等,都和今人的认知有区别,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植物“名”与“实”的历史,实在是纷乱得很。这给我们了解古诗词中的植物,造成了障碍。
要造楚辞芳草园,先得拨开重重迷雾,认得清古老名字后面的花花草草们。这是本项工程的难点。
《楚辞》花草,并不神秘
辨识植物之后,你会发现,造这座楚辞芳草园并不难啊。因为这些植物,除了“扶桑”“若木”等少数仙界神木,渺不可寻之外,都不是什么名贵物种,不难寻到,所费也不会太多。
白芷猫小蓟绘
“兰芷变而不芳兮”“扈江离与辟芷兮”“杂杜衡与芳芷”“芷葺兮荷屋”……
芷,即白芷,今多栽培供药用,也作为调料用来炖肉,为“十三香”原料之一。
菖蒲猫小蓟绘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掘荃蕙与射干兮”……
荃,即菖蒲,根茎可入药;民间有端午节悬挂菖蒲的风俗。
肉桂猫小蓟绘
“奠桂酒兮椒浆”“桂棹兮兰枻”“结桂枝兮延伫”“丽桂树之冬荣”……
桂,不是桂花(木樨),而是肉桂,其皮为桂皮,今为常见调料。
杜衡、白芷、杜若、蘼芜……这些美丽的名字,会让人生发许多美好的想象,想象它们是如何美丽绝伦、清雅脱俗的花草。如果读者怀有这种幻想,读完这本《香草美人》,多少会有点祛魅。如果真造一座楚辞芳草园,以今人看惯各种园艺植物的眼光来看,也许会疑惑道,这难道不是一座杂草园?
俯下身子闻一闻,味香气馥。你可以想象薛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屈原所爱重的显然不是后人评判标准中的颜值,而是这草木清芬。在他的评判体系里,香不香似乎决定了植物的品质。香草为善,臭草为恶。香草比君子,恶草为小人。在他的反复渲染之下,香草美人这一影响深远的隐喻传统诞生了……
《楚辞》晦涩难懂?名物云山雾罩?读这本书
产品信息
书名:《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
作者:蓝紫青灰
绘者:猫小蓟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美丽而有考据有内容的植物书。楚辞晦涩难懂?换一种思路,由植物入门,或许可以找到窥其鳞爪以至堂奥的路径。
作者蓝紫青灰擅长以细腻笔触描摹植物、解读文本,更将历史冷知识、传统饮食等融入文中,有料有趣。插画师猫小蓟为本书配图,揣摩植物特征后方下笔,美丽细腻。
实拍展示赠书福利
抽3位幸运小伙伴
各赠《香草美人:楚辞芳草图谱》1册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直接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