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也叫石菖蒲。还有很多别称:昌本、昌阳、苦菖蒲、香菖蒲、粉菖、剑草、剑叶、山菖蒲、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水剑草、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各有来历。或谓石菖蒲为菖蒲之一种,本文所记即石菖蒲。石菖蒲又有诸多种类,金钱菖蒲、虎须、姬石菖等等,名目繁多,此不赘述。
菖蒲作为一种草的存在,实在承载了太多的人情世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自身的生长特质,被人赋予了内涵和价值。物无贵贱,因人而贵。其: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香气内涵,低调本分之本性,为人所用,盖以附会人之品格素养,被拟人化开来。未知从何时起,流传这样一句话:“无菖蒲不文人”,于是,菖蒲这种生性淡泊的植物,热热闹闹的被好事的所谓文人们,收集起来,配以盆盆罐罐,登堂入室,近时尤以江浙地区为盛。展览雅集,梳妆打扮,写真照相,广为人知。加之清人金冬心频频为其写照,近代江南画家更是屡画不止。于是,当代人便把菖蒲出江南,给定格起来,觉得理所当然。
然而,菖蒲的宗庙却在中岳,在吾豫登封嵩山。这就相当于某姓之郡望,菖蒲家族的显赫,就起于吾豫,就在中岳嵩山。不妨掉一掉书袋。有关蒲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周。《诗经·国风·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陈国,就在吾豫之淮阳。这里对于蒲是否就等同于我们今天豢养的石菖蒲,暂不做考。再说菖蒲的显赫身世从何而来,继续掉书袋。晋人葛洪《神仙传》载:“昔汉武帝元封二年上嵩山,登大愚石室,起道宫,使董奉君东方朔等,斎洁思神,至夜,忽见仙人长二丈余,耳下垂至肩,武帝礼而问之,仙人曰:“吾九疑仙人也,闻中岳有石上菖蒲,一寸九节,服之可以长生,故来采之。”言讫,忽然不见,武帝顾谓侍臣曰:“彼非欲学道服食者,必是中岳之神,以此教朕耳。”乃采菖蒲服之,且二年,而武帝性好热食,服菖蒲每热者,辄烦闷不快,乃止。时从官多皆服之,然莫能持久,唯王兴闻仙人使武帝常服菖蒲,乃采服之,不息,遂得长生。”这里所说的“石上菖蒲”,就是石菖蒲。“一寸九节,服之可以长生”,这段记载于神仙传的文字,给菖蒲笼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从此,菖蒲便与养生、长生、神仙……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岳菖蒲更因为汉武帝的到访,而名声大噪。定吾豫为菖蒲之郡望、定中岳嵩山为菖蒲家族之宗庙,盖来源于此也。
《吕氏春秋·士容论任地》载:“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这大抵是关于菖蒲生长的最早记载。其“五旬七日”:一“旬”指十天,五旬七日,就是五十七天,冬至后五十七天,大概是在立春和雨水之间,也就是农历正月。然而民间有四月十四菖蒲生日的说法,此说较为晚近。比之五旬七日菖始生,相差很远。至于四月十四菖蒲生日说,起于何时?缘何为起?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何况菖蒲对于把自己什么时间定为生日,终究是发表不了意见的,权且这样过吧。国人养花莳草习俗由来已久。梅兰松竹,果木藤萝,种植在院子里,现在看来太平常。想来古时也如是吧。大约神农氏时期,五穀基本定型。所谓五穀,《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穀、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穀,麻、黍、稷、麦、豆也。”后以五穀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应该说,自从有了五穀,农耕文明基本完善。人们能吃饱饭,然后完善屋舍,再有院子。有了院子也就会养花草树木,修筑假山池塘。后来的园林,也就是把天地山林,缩小了放在院子里。庄子所谓与天地精神往来,大约指此。现在我们早已割裂了天地山林。秋收春种,花开花落,草长云飞……都是在手机屏幕上看到的。我们华夏子孙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自然。说到园林,人们自然想到的是苏州园林,扬州园林。那么苏州扬州的造园,学自哪里呢?当然是学的前朝,学的中原,学的洛阳、开封……由于年代久远,中原的园林多毁于天灾人祸。兵燹频仍,朝代更迭,这些伟大的建筑,现在我们是看不到了,只能从文献典籍里来缅怀那遥远的盛况。宋徽宗造艮岳、玩石败国,应该有所耳闻的吧?那就是北宋时期举一国之力的造园运动。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写过一本书《洛阳名园记》。《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洛阳名园记》十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富弼)以下凡十九处。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记宰相魏仁溥所植牡丹名魏紫者之园林。极壮观,观园是要买门票的。“魏氏池馆甚大,传者云:此花初出时,人有欲阅者,人税十数钱,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数缗。”中国园林的兴起和鼎盛,都在中原,后起者不过模仿而已。无菖蒲不文人。菖蒲配上石盆、赏石,织上苔藓,嫩嫩绿绿,郁郁苍苍,放在书房里,相得益彰,赏心悦目。这里说的书房,是中式书房。明式家具,案几,线装书,文房古董等,才更搭配,更和谐。至于菖蒲是什么时间养在文人书房的,怕是不好考证。魏晋六朝、唐宋人都有诗记菖蒲。南朝江淹有《石菖蒲颂》,宋人苏东坡有《石菖蒲赞》,宋人张耒、王炎都有《石菖蒲赋》。大抵唐宋间文人,多喜养植菖蒲。茶余饭后,在自己的书房里,奇石古盆,摆弄一番,浇水拂侍,剔叶修尖,这就是在修身养性吗。
至于菖蒲的养生功效,前人之述备矣。药书里的《神农本草经》、《唐本草》、宋人《本草正经》、李时珍《本草纲目》都有所载。方剂书就更多了《千金方》、《温病全书》、《医学心悟》、《济世方》、《证治准绳》、《圣济总录》、《普济方》、《朱氏家藏方》……林林总总,都离不开这一味石菖蒲。民俗端午节挂艾草和石菖蒲于门首,以驱邪祟;菖蒲叶取汁,能旺神明目;石菖蒲汤服养生,延年益寿;菖蒲叶制以茶饮,提神醒脑;此处单说菖蒲泡酒法:明高濂《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取九节菖蒲生捣绞汁五斗,糯米五斗炊饭,细曲五斤相拌令匀。入瓷坛密盖,二十一日即开。温服,一日三服之,通血脉、滋荣胃、治风痹,骨立痿黄,医不能治,服一剂,百日后颜色光彩,足力倍常,耳目聪明,发白变黑,齿落更生,夜有光明,延年益寿,功不尽述”。如今,我们喊的口号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所谓复兴,就是以前兴旺后来不兴旺了,现在再重新兴旺起来。什么时间华夏大地的建筑都是中国园林,服华夏服装,祀华夏先圣,读先秦经典,才是真正的华夏文化复兴。任重道远啊。
庚子七月朔于十笥山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