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时病详解非常时期非常必学篇 [复制链接]

1#
北京扁平疣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73.html

卷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一、概述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病也。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泄:泄漏之意,阳气开泄,是说到了春季,就阳气升散,腠理开而汗液外泄。),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诸温(亦偶有不因外邪而触发的)。然伏气之邪,因人而异,藏于肌肤者,多是冬令劳苦出汗之人;藏于少阴者,多是冬不藏精,肾经内亏之辈。此盖虚易受邪故也。

盖春时之伏气有五。即: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是也。春温,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受寒邪而易发;风温,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受风邪而触发;温病,由于冬受微寒,寒酿为热,至来春阳气弛张,不因风寒触动,伏邪自内而发;温毒,由于冬受乖戾之气(乖戾:乖者违也,戾者暴也,指违反正常气候而暴发之不正之气。),至春夏之交,又感受温热之邪,伏毒自内而发;晚发,由于冬受微寒,当时未发,直到来年清明之后才发。以上五种,都是由于冬伤于寒,伏而不发,直到来春才发而为病,此诸温之概说也。以下再分别论之。

『总括』

冬伤于寒春病温,伏邪为病本内经。

春风温毒及晚发,五者有由春感成。

感寒而发春温症,感风而发风温形。

寒酿为热无所触,伏自内动温病名。

冬受戾气春夏交,感热毒盛温毒焚。

冬寒未发清明发,晚发一节晚发称。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二、分述

(一)春温

春温初起,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象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辛温解表法为先。倘若舌苔化燥,或黄或焦,是温热之邪已抵于胃,即用凉解里热法为治。如舌绛齿燥,谵语神昏(谵语:即说胡话。神昏:指神识昏朦或昏迷不醒。),是温热之邪深入阳明营分,急宜清热解毒以保其津液。如手足瘈疭(瘈疭:读如气从。瘈:指筋脉拘急。疭:指筋脉弛张。瘈疭:即四肢频繁抽搐,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脉来弦数,是为热极生风,急以却热熄风法以清热熄风。如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尸厥:指四肢冰冷,僵如死尸,这是温邪窜入心包之象。),此温邪窜入心包,急以清热宣窍法治之。总之,春温变幻不一而足,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春温寒热头身疼,举余滑数或弦紧,

无汗咳渴苔浮白,辛温解表法可行。

苔燥黄焦温抵胃,凉解里热谨当遵。

舌绛昏谵胃营分,清热解毒保其律。

瘈疭弦数热生风,却热熄风莫因循。

昏愦尸厥入包络,祛热宣窍法甚明。

春温变幻不一足,务在临机细评论。

(二)风温

风温为病之原,与春温相仿佛,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劳动之人,其气伏藏于肌腠;肾虚之体,其气伏藏于少阴。待来春感受新邪触动伏气而发。其症:头痛恶风,身热自汗,咳嗽口渴,舌苔微白,脉浮而数者,当用辛凉解表法。倘若舌绛苔黄,神昏谵语,手足瘈疭等变症,皆可仿照春温变症之法治之。

『歌括』

风温病原仿春温,冬令受寒伏来春。

劳汗之人藏肌腠,肾虚之体伏少阴。

头疼恶风自汗热,咳渴苔白浮数频。

当用辛凉解表法,绛谵瘈疭仿春温。

(三)温病

温病之原,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待来年春分之后,天气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外,则表里皆热也。其症: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风邪,故初起时,寒邪可用辛温,风邪可用辛凉。而温病表无寒风,最忌辛散。若误表之,则变症蜂起,切当注意。如初起无汗,只宜用清凉透邪之法。有汗则用清热保津法。如脉象洪大而数,壮热谵妄,此为热在三焦,宜以清凉荡热法。若脉象沉实,口渴谵语,舌苔干燥,此为热在胃腑,宜用润下救津法。总之,凡属温病均忌辛温发汗,若误汗之则狂言脉躁,不可治也。然大热无汗则为死象;得汗反热,脉躁而盛者亦为死象;大热而脉反细小,手足厥冷者亦为死象;痉搐昏乱,脉见促结沉代者亦为死象。皆当注意。

『歌括』

温病之原冬受寒,伏至春分化热然。

阳自内动达于外,表里皆热渴饮干,

脉形愈按而愈盛,身但恶热不恶寒,

不比风温春温症,风温有风春温寒。

勿用辛温解表法,若误表之生变端。

清凉透邪施无汗,有汗清热保津安。

壮热谵妄洪大数,清凉荡热三焦宣。

沉实苔燥谵语渴,腑热润下救津堪。

若用辛温必狂躁,大热无汗凶象占。

得汗反热躁甚死。大热细厥死必干。

促结沉代昏痉搐,俱死之症医详参。

(四)温毒

温毒:是由于冬令过暖,感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所致(又有风温,温病,冬温等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为是病者)。其症:脉象浮沉俱盛,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治宜清热解毒法加甘草,桔梗。亦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颐:读如宜。即面颊,腮部。发颐指腮部发肿(类似腮腺炎)。),喉肿等证,是温热之毒抵于阳明,发于肌肉而成斑。其色红者为胃热轻也;色紫者为热甚重也;色黑者为热极危也;色鲜红者为邪透之象主吉。治法:当其欲发未发之际,宜用清凉透斑法。如斑出,神气昏朦,则加犀角、玄参,或用清凉解表法加生地,绿豆衣治之,甚者加青黛、连翘。又有温热之毒,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肿硬而痛,此为发颐之病。颐虽属于阳明,然耳前耳后,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处,速当消散,缓则成脓为害。宜内用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马勃、青黛、荷叶治之。若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肿硬不消,加穿甲、皂刺;外用水仙花根捣烂敷于患处,干则易之,俟皮肤出现黍米黄疮为度。又有温热之毒发越于上,盘结于喉而成肿痹,急用玉钥匙散以开其喉,继用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射干、牛蒡治之。温毒之病,变症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有所发,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冬受乖戾温毒病,伏毒内出春夏应。

心烦热渴喉疼咳,舌绛苔黄浮沉盛。

清热解毒加甘桔,诸温切勿进辛温。

若发斑疹颐喉肿,温热之毒入阳明。

红轻紫重黑多危,清凉透斑昏犀参。

或用辛凉解表法,加地绿豆甚翘青。

少阳相火耳肿硬,速令消散缓脓成。

清热解毒去参麦,加勃青黛荷叶匀。

连面皆肿芷漏芦,肿硬不消穿甲丁。

外以水仙捣烂敷,干易黄疮黍米形。

毒越盘结成喉肿,清热解毒去麦参。

加蚕蒡桔射干治,玉钥匙散喉痹灵。

(五)晚发

晚发者,亦由冬受严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诸温晚发一个节令,故名晚发病也。其症:头痛发热,或恶风恶寒,或有汗,或无汗,或烦燥,或口渴,脉来洪数是也。亦当先辨其因素,因风而触发者,始可定辛温,辛凉之法,辨症治之。但其曩受之伏寒(曩:读如朗,昔日也。曩受之伏寒:指去冬所受伏藏于人体之寒邪。),必较温热之伏气稍轻,峻烈之剂,不宜浪用。如无风寒所触,则仍以温病论治,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蝉衣,栀子,枳壳治之。但须注意者,这里所说的晚发,系春时晚发,较秋时晚发相去云泥。前者是冬时之伏寒而发于春,后者是夏时之伏暑而发于秋。当细辨之。慎勿以晚发同名而误同一治耳。

『歌括』

冬寒未发晚发由,来年发于清明后。

恶风恶寒热有汗,头疼烦渴脉洪数。

因寒因风明病因,辛温辛凉细研究。

曩受伏寒较温轻,峻烈之剂莫浪投。

如非风寒所触发,论治仍属温病畴。

清凉透邪蝉栀枳,两种晚发细推求。

选按

温病学说,争议较多。就一般讲:有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之别,王士雄辨之甚明。此篇所论,主要是伏气温病,即《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伏气温病的特点是由里出表,初起舌润无苔,脉软或弦或微数,口不渴而心烦恶热,治宜清营阴,冀其由血转气。如舌苔渐多,则清其气分。又如初起舌绛咽干,甚或肢冷脉伏,此温邪伤阴之候(肢冷脉伏是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随症施治,雷氏已详言之。外感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多见发热咳嗽,口渴,不恶寒(亦有初微恶寒,口不渴,至二、三日后才口渴不恶寒者)。两寸脉大,右寸更盛,治宜辛凉轻剂为先,若有所夹,又需通变。若清解不已,邪从气分及于中下焦,是为顺传。如胃腑便结,可用白虎承气之属。亦有从皮毛而入者,初起发热头晕,口燥肢软,脉滑数,舌淡苔薄,治宜辛凉透表法为先。若内陷心包,则为逆传。症见神昏谵语等候,治宜犀角地黄之属。至于入营入血,变症繁多,有前贤之书在,临机应变可也。

另有一说,谓新伏之邪,不在于感邪后发病迟早,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以区分温病初起的不同类型。并认为新感温病,初病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脉浮数、苔薄白等为主要表现。如传变入里,则以灼热烦躁、口渴、溺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其病程较新感为重,病程较长。其传变趋向,既可达表,又可陷里(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温病学》)。其意是否认伏邪的存在。特附此以供参考。

此外,对晚发一症,雷氏谆谆告诫,春时晚发与秋时晚发,要截然分清,前者是冬令受寒未即发病,至来年清明后、夏至前触动伏气而发,属温病范畴。后者是夏令受暑未即发病,至秋为秋凉之气所触而发,似疟非疟,已任篇名之为秋时晚发,属暑病范畴。叶香岩氏言之甚详。宜明辨之,慎勿以同名而误同一治也。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三、拟用诸法

(一)辛温解表法

『方歌』

辛温解表治春温,风寒寒疫及暑阴,

秋凉等症防桔梗,陈皮淡豉葱杏仁。

『药物』

防风、桔梗、杏仁、陈皮、淡豉、葱白。

『解方』

此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症。以防风、桔梗去其在表之寒邪;杏仁、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肘后方》之葱豉汤,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如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可望其随解也。

(二)凉解里热法

『方歌』

凉解里热温热病,外无风寒冬暑温,

温热内炽天花粉,豆卷石膏草芦根。

『药物』

鲜芦根、大豆卷、花粉、生石膏、甘草。

『解方』

此方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冬温、暑热诸症。温热之邪初入胃者,宜此法治之。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方中以芦根为君,其胃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凉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以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此法则无此弊。

(三)清热解毒法

『方歌』

清热解毒温毒深,劫伤津液入阳明。

舌绛齿燥麦玄地,银翘绿豆西洋参。

『药物』

西洋参、麦冬、生地、玄参、银花、连翘、绿豆衣。

『方解』

此方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由于温热化火,灼伤津液,故用银花、连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玄参、生地以保其液也。

(四)却热熄风法

『方歌』

却热熄风动肝风,温热劫液肢瘈疭。

羚角先煎一刻候,菊花钩藤地麦冬。

『药物』

麦冬、生地、菊花、羚羊角(先煎)、钩藤。

『方解』

此法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瘈疭。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生地,清其热以滋津液;菊花、钩藤,定其风以镇抽搐;佐钩藤以舒筋。标本兼治。

(五)祛热宣窍法

『方歌』

祛热宣窍邪窜心,舌苔焦黑谵神昏。

不语或笑痉犀角,翘贝菖蒲至宝灵。

『药物』

连翘、犀角、川贝、鲜石菖蒲、至宝丹、

『方解』

此法治温热。冬温、湿温之邪,窜入心包之症。如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等。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能泄心经之火邪。经云:"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犀角咸寒之品,更能强化泄心火之作用。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加牛黄至宝,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六)辛凉解表法

『方歌』

辛凉解表初风温,冬温袭肺咳嗽频。

风热新感薄豉蜕,前胡瓜蒡渴粉增。

『药物』

薄荷、蝉蜕、前胡、淡豆豉、瓜蒌皮、牛蒡子。如口渴加花粉。

『方解』

此方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是法取其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清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如有口渴,即加花粉。

(七)清凉透邪法

『方歌』

清凉透邪施无汗,冬温疟渴邪内陷。

有汗保津石膏翘,竹芦豆衣豆豉赞。

『药物』

芦根、石膏、连翘、竹叶、豆豉、绿豆衣。

『方解』

此方为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温邪内陷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唯此法既能清凉,又能透邪。芦根中空,石膏气轻,连翘性升浮,竹叶可清上,淡豆豉宣解,绿豆衣轻清,皆清凉透热之剂。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之邪,自然达解耳。

(八)清热保津法

『方歌』

清热保津治有汗,风热化火津液干。

温疟苔黑翘石斛,花粉地冬参叶赞。

『药物』

连翘、花粉、鲜石斛、生地、麦冬、人参叶。

『方解』

此方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为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伤阴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除火。

(九)清凉荡热法

『方歌』

清凉荡热三焦温,洪大数渴热谵昏。

知膏翘草洋参地,清热保津以养阴。

『药物』

连翘、西洋参、石膏、甘草、知母、生地。加粳米一撮。

『方解』

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方中以仲景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石膏、甘草、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生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十)润下救津法

『方歌』

润下救津胃热真,壮热口渴脉实沉,

舌苔黄燥元明粉,冬地玄草制熟军。

『药物』

熟大黄、元明粉、甘草、玄参、麦冬、生地。

『方解』

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按阳明实热之症,本应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温热之病,体弱居多,虽有是症,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景调胃承气为稳。芒硝改用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有承阴养液之义。

(十一)清热透斑法

『方歌』

清热透斑清胃毒,草翘膏卷银花芦,

荷钱一枚轻升发,热邪一透斑自收。

『药物』

石膏、甘草、银花、莲翘、苇根、豆卷、荷钱。

『方解』

治阳明温毒发斑,凡温热发斑者,治以清胃解毒为主。石膏、甘草以清胃;银花、连翘以解毒;更以苇根、豆卷透发阳明之热;荷钱轻升透发。热邪得透则斑自化矣。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葳蕤汤

『主治』风温初起,六脉浮盛,表实壮热。汗少者,先用此方发表。

『药物』葳蕤、白薇、羌活、葛根、麻黄、川芎、木香、杏仁、石膏、甘草。

『服法』煎服。

银翘散

『主治』风温、温病、冬温等症。

『药物』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竹叶、甘草、鲜芦根。

『服法』煎服。

小定风珠方

『主治』温病厥而且呃,脉细而有劲。

『药物』生龟板、阿胶、淡菜、鸡子黄。

『服法』童便冲服。

大定风珠方

『主治』热病灼阴,或误表妄攻,以致神倦,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药物』生地、白芍、阿胶、麦冬、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麻仁、五味子、炙甘草。

『服法』煎服。

消毒犀角饮

『主治』风热之毒,喉肿而痛,发斑发疹。

『药物』防风、荆芥、牛蒡子、甘草、犀角。如热盛加连翘、薄荷、黄芩、黄连。

『服法』煎服。

连翘败毒散

『主治』时毒发颐。

『药物』连翘、花粉、柴胡、荆芥、防风、升麻、桔梗、羌活、独活、红花、苏木、川芎、归尾、甘草。如两颐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坚硬不消,加皂角、穿山甲;大便干结,加酒炒大黄。

『服法』煎服。

犀角地黄汤

『主治』胃火热盛,阳毒发斑,吐血衄血。

『药物』生地、白芍、丹皮、犀角。热甚如狂者加黄芩。

『服法』煎服。

三黄石膏汤

『主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盛,或已经汗下,或过经不解,三焦大热,六脉洪盛,阳毒发斑等。

『药物』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栀子、麻黄、淡豆豉、加姜、枣、细茶。

『服法』煎热服。

凉膈散

『主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发热发斑等。

『药物』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竹叶、白蜜(冲入)

『服法』煎服。

九味羌活汤

『主治』感受四时不正之气,伤寒伤风,温病热病等。

『药物』羌活、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白芷、黄苓、生地、甘草。加生姜、葱白。

『服法』煎服。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一、概述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气为患也。盖风木之气,内通于肝,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经云:"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皆为伏气而成。然而尚有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等,本不因乎伏气,但为便于区别,亦分述如下。盖飧泄则完谷不化;洞泻则直倾于下;寒泄则脉迟溺白,腹中绵痛;火泻则脉数溺赤,阵痛阵泻;暑泻则烦渴面垢;湿泻则胸痞不渴;痰泻则时泻时止;食泻则暧气吞酸,泻下腐臭。腹泻之病,盖于斯矣。

《灵枢经》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肠僻者,古之痢名也。夫痢:有风、寒、热、湿、噤口、水谷、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详辨。风痢:似肠风下血而有痛坠;寒痢:下稀水而清腥,腹痛甚;热痢:便似鱼脑而稠粘,窘迫而痛("窘":窘急。"迫":迫切。"窘迫而痛":是很急切,迫不及待的要解大便,而又腹痛,便不爽。);湿痢:色如豆汁,胸闷腹痛;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水谷痢:糟粕脓血杂下;休息痢:时发时止;五色痢:脓血混杂而下。总之,痢症类型很多,宜分别治之。所谓夏生后泄肠澼者,是指风痢而言。其余之痢,在夏为少,在秋为多。兹将诸痢特点分述如下

『总括』

春伤于风夏飧泄,春不即病夏成痢。

飧泄洞泻皆伏气,风木内通肝乘脾。

脾气下陷久成泻,分寒火暑湿痰食。

飧泄直倾洞完谷,寒泻腹痛溺白迟。

火泻阵痛溺赤数,暑泻烦渴面垢题。

湿泻胸痞口不渴,痰泻时泻而时停。

食泻嗳气酸腐臭,泄泻之别如斯矣。

肠澼为痢有多型,风热寒湿噤口称。

水谷休息五色等,八者症象各区分。

风痛坠血肠风似,热痢窘痛鱼脑形。

寒痢清腥便稀水,湿痢豆汁闷腹疼。

噤口不食或痢呕,水谷糟粕便血脓。

休息时发而时止,五色脓血混杂成。

夏生后泄指风痢,余痢秋多夏少分。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二、分述

(一)飧泄

《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推其致病之因,凡风邪、木胜、寒气、脾虚、伏气。皆能致泄(泻)。论其发病之由,良由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条达,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虚寒,则风木更胜,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为泄也。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所以当春升发之令,而不得发,交夏而成斯症矣。其脉两关不调或弦而缓,肠鸣腹痛,完谷不消,宜以培土泻木法治之(培土泻木法:即培中暖土而泻肝木,此乃治肠鸣腹痛完谷不化之法。)。如尺脉沉迟,按之无力,乃属下焦虚寒,寒则不能消谷而成是病,宜以补火生土(补火生土法:即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为治命门火衰,久泻虚痢之法。脾肾固则泻自止。)法治之。倘脉细小而迟,手足寒者,不易治也。勉以暖培卑监法(卑监:即土不及之谓也。暖培卑监法:即暖培脾土之法,治脾土虚寒泄泻。)治之。倘日久谷道不合,或肛门下脱,乃元气下陷,急以补中收脱法治之。总之,飧泄之病,属虚者多,属实者少,如执治泻不利小便之偏,必致不起矣。

『歌括』

飧泄良由春伤风,伤风之气与肝通,

肝木有邪不条达,郁伏久在脾土中,

中土虚寒木更胜,脾不主升下陷从,

两关不调或弦缓,完谷不化腹痛鸣,

治以培土泻木法,脾健肝调泄自停。

沉迟无力下虚寒,食停补火生土能。

细小而迟手足冷,暖培卑监可奏功。

谷道不合肛门脱,气陷补中收脱宗。

飧泄虚多属实少,执利之偏必致凶。

(二)洞泄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因风木之邪,留连既久,木气克土,则仓禀不藏而为洞泄。此即伏气之为病也。其症:脉象软缓乏力或脉兼弦,身重神疲,肢体懈怠,下利清谷,小便短赤等,宜培土泻木法加苍术、泽泻治之。经曰:"肾脉小甚为洞泄"。盖肾为胃关,因肾虚失藏闭之职,伏邪乘虚而深陷也,宜补火生土法加煨葛、荷叶治之。总之,脾虚以补中为先,肾虚以固下为亟,风胜佐疏透,湿胜佐渗利,临症之际神而明之可也。

『歌括』

风木留连克土气,仓禀不藏为洞泄。

软缓乏力兼关弦,身重肢怠而神疲,

下利清谷溺短赤,培土泻木苍泽随。

肾虚失藏邪乘陷,补火生土葛荷宜。

脾虚总以补中先,肾虚固下亦为亟。

风胜疏透湿渗利,临症之间神明奇。

(三)寒泻

寒泻者,因寒而致泻也。不比飧泄洞泄皆属于春伤于风之伏气。寒泄致病之源,是由感受寒气,寒气内袭于脾,脾胃受寒则阳虚,虚则不司运用,清阳之气不主上升,反下陷而成便泻。其便澄沏清冷,俨如鸭粪,腹中绵痛,小便清白,脉缓怠近迟,宜用暖培卑监法去党参、益智,加木香、楂炭治之。若有湿症所著,又宜佐化湿之药。临机应变,随症加减可也。

『歌括』

寒泻寒气袭脾中,脾寒慢虚失运动。

清阳不升反下陷,俨如鸭粪清沏澄,

腹疼溺白脉迟缓,暖培卑监去智参,

加楂木香随症治,若兼湿着佐宣温。

(四)火泻

火泻,即热泻也。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其症泻出如射,有烫热感,肛门焦痛难禁,肠呜,痛阵泻阵,泻后复感滞涩不畅,脉数苔黄,溺赤而涩,口渴,此皆火泻之症也。张介宾曰:热胜则泻。而小便不利者,以火乘阴分,水道闭塞而然,宜用通利州都法(州都:指膀胱。《黄帝内经素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通利州都"是指疏通膀胱,使排尿通利之意。)去苍术加黄苓、黄连治之。论治之法,盖暴注新病者,实热闭塞者,形气强壮者,小腹胀满者,均可以利。如久病阴亏,气虚属寒者,皆不可用通利之法也。

『歌括』

火泻如射烫肛门,焦痛难禁腹疼呜。

疼阵泻阵复滞涩,溺赤渴数苔黄呈。

火乘阴分水道闭,通(利)州(都)去苍加连苓。

暴注新病实热塞,体强腹满通利能。

久病阴亏气虚寒,通利州都切莫行。

(五)暑泻

长夏暑湿之令而患泄泻,多属暑泻。盖暑热之气,不离乎湿。因为天之暑气下逼,地之湿浊上腾,人在气交之中,气从口鼻而入,直扰中州,脾胃失消运之权,清浊不分,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便泻矣。其症:泻出稠粘,小便热赤,脉来濡数或沉滑,面垢有汗,口渴喜凉,周身发热如火炎,宜以清凉涤暑法以却燔蒸。如夹有湿邪,则口不甚渴,当佐木通、泽泻。若湿盛于暑,则仿湿泻之法治之。

『歌括』

暑泻长夏暑湿令,天暑下逼地温腾。

人在气交口鼻入,扰中失职清浊混。

泻出稠粘溺赤热,面垢有汗喜冷饮,

濡数沉滑身火炎,清凉涤暑却燔蒸。

夹湿不渴佐通泽,湿胜于暑湿泻寻。

(六)湿泻

经云:"湿胜则濡泄"。又曰:"湿多成五泄"。可见泄泻之病属湿为多。湿侵于脾,脾失健运,不能渗化,以致阑门不能泌清别浊,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泄泻。其症:脉象缓涩,泻水而无腹痛或微痛,胸前痞闷,口不作渴,小便黄赤,大便稀溏等。治法宜通利州都,以渗利膀胱。州都通则泻自止矣。

『歌括』

湿泻侵脾失健运,不能渗化阻阑门。

不渴便溏溺黄赤,脉来缓涩胸痞闷,

水泻腹痛或不痛,通利州都泻自停。

(七)痰泻

痰泻者,因痰而致泻也。昔贤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盖痰乃湿气而生,湿由脾弱而起。脾为太阳湿土,得温则健,一被寒湿所侵,即形困顿。脾困则健运失权,水谷之精微变而为痰。痰气上袭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固,则肺经自病而成痰嗽。肠不固,则胸腹迷闷,头晕恶心,神色不瘁(瘁:即劳累之意。"神色不瘁"是指精神颜色没有劳累的表现。),时泻时停等。宜以化痰顺气法治之。气顺痰消,则泻自止矣。

『歌括』

痰泻因湿由脾亏,脾被寒侵困顿惫。

脾阳困顿失健运,精微变痰上袭肺。

大肠若固成痰嗽,不固移肠痰泻坠,

胸腹迷闷脉弦滑,头昏恶心色不瘁,

时泻时停化痰(顺)气,气顺痰消病自退。

(八)食泻(附:饮泻)

食泻者即胃泻也。由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阳明胃腑失其消化,以致食积太仓而成便泻。其脉,气口紧盛或右关沉滑。其症;吞酸嗳臭,恶闻食气,腹满甚而不泻,得泻则腹疼缓解,当用楂曲平胃法治之。又有渴能饮水,水下腹泻,泻而大渴,名为"溢饮滑泻",即《金匮要略》中之饮泻,是由水渍于胃而然。宜用增损胃苓法去厚朴、苍术,加白术、甘草治之。须辨症详明,不可混称。

『歌括』

食泻因脾为湿困,胃失消化食积屯。

右关沉滑气口紧,吞酸恶食胸脘闷,

腹痛不泻泻得快,楂曲平胃迎刃应。

渴饮复泻为饮泻,水积于胃增(损)胃苓,

加入术草去苍朴,食泻饮泻莫混称。

(九)风痢

《针经》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泻肠澼"。注家谓春令伤于风邪,风木内干,损其胃气,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反内陷而为飧泄,久则传太阴而为肠澼(肠澼:痢症名,为风痢损伤胃气,日久传于太阴所致。)。因风所致,故称风痢。其症:先泻后痢,脉沉小而弦,腹微痛而有后重,似肠风而下清血,此由春令之伏气至夏而发,属木胜土亏之候。如体质素寒者,则用培土泻木法加木香、苍术治之;如体质素热,则宜本方去吴萸、炮姜,加黄苓、黄连、煨葛根治之;如胸闷溺赤,必夹湿也,宜佐赤苓、泽泻治之;如吞酸嗳腐,为夹食也,佐山楂、厚朴治之。

『歌括』

风木内干损胃气,清阳内陷为飧泄。

久则传脾成肠澼,因风而致为风痢。

先泄后痢沉小弦,腹有微痛后重继,

体寒培土泻木法,再加苍术木香随。

体质素热去吴姜,加入苓连煨葛宜。

胸闷溺赤湿苓泽,嗳腐夹食楂朴议。

(十)寒痢

寒痢之症,多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中州:指脾也。《难经·第四难》:"脾者中州"。),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去其寒,兼扶脾土,则痢自止,宜用暖培卑监法佐以楂炭、木香治之。但寒痢亦有呈赤色者,不可不别,总以脉迟苔白为据。倘脉数苔黄,便为热痢,温热之品又不可乱施也。须细辨之。

『歌括』

寒痢冷饮过贪凉,寒滞中州不运阳。

腹痛后重二便白,清腥脉迟苔白茫,

祛寒扶脾痢自止,暖培卑监佐楂香。

又有寒痢下赤色,脉迟苔白辨症详。

脉数苔黄为热痢,温热之品不可尝。

(十一)热痢(附:暑痢)

热痢,起于夏秋之交,热郁湿蒸,人感其气,内干脾胃,脾失健运,胃不消导,热夹湿食,酝酿中州而成滞下之症。其症:脉滑数有力,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畏热,小便热赤,痢下赤色如鱼脑,稠粘而秽者是也。治宜清痢荡积法加槟榔、楂肉。如体弱者以生军改为熟军。如因暑气致病者,名为暑痢,其症:自汗发热,面垢呕逆,渴欲饮水,腹内攻痛,小便不通,痢血频迸等。以清凉涤暑法去青蒿、西瓜翠衣,加黄连、荷叶治之。

『歌括』

热痢发病夏初辰,热郁湿蒸脾胃侵,

热夹湿食失健运,酝酿中州滞下成,

滑数有力里急重,烦渴畏热喜冷饮,

小便色赤痢亦赤,稠粘而秽鱼脑形,

清痢荡积加槟楂,体弱生军易熟军。

尚有暑痢自汗热,面垢呕逆溺不通,

渴饮腹痛血频迸,清凉涤暑荷连增,

减去青蒿与瓜翠,临机应变神而明。

(十二)湿痢

湿痢,有寒湿、热湿之分。寒湿为痢,腹微痛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或为豆汁,脉缓近迟,宜用温化湿邪加木香治之;热湿为痢,里急后重,忽思饮,饮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热赤,痢下赤色或淡红焦黄,脉濡数,当用通利州都法去苍术,加木香、黄连治之。又有阴虚患痢,里急欲便,虚坐努责("虚坐努责":是形容屡欲大便,但虽用力,而大便却排不出的现象。)者,不可偏言乎湿而投渗利,利之益伤其阴。可用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阿胶、泽泻、石莲子等随症加减。

『歌括』

寒湿之痢腹绵疼,后坠不渴胸痞闷,

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豆汁形,

不食脉缓或近迟,温化湿邪木香增。

热湿之痢脉濡数,思饮不多食无味,

小便热赤痢亦赤,焦黄淡红里急坠,

通利州都去苍术,加入木香黄连配。

阴虚里急坐努责,防伤其阴勿渗利,

归芍地丹阿连泽,随症加减切注意。

(十三)噤口痢

噤口者,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也。痢而能食,知胃未病,如不能食,是由脾家湿热壅塞胃口而成。又有误服利药犯其胃气者;止涩太早邪留于中者;脾胃虚寒湿邪干犯者;气机闭塞热邪阻隔者;秽浊在下恶气熏蒸者;肝木所胜乘其脾胃者;宿食不消水饮停滞等等,皆能使噤口也。一般以调中开噤法,随症加减,缓缓调治,望其有效。更宜细审脉象,如右脉沉细浮濡或缓怠无力,为胃虚;洪大急滑,为火热;浮大或浮弦,为浊气上壅;沉而滑,或右涩滞,为宿食停积;迟细者为胃寒;弦急者为木胜。倘或绝不思食,下痢无度为难治。可用独参汤,合陈仓米浓煎频服,幸挽万一。

『歌括』

噤口或呕食不能,脾湿热壅胃口成。

或因误利犯胃气,止涩太早邪留坑;

脾胃虚寒湿邪犯;秽积在下恶熏蒸;

气机闭塞热阻隔;宿食不消水饮停;

肝木所胜乘脾胃;诸因皆使噤口成。

调中开噤随加减,参照脉象辨分明;

右部浮濡或沉细,缓怠无力胃虚因;

浮大浮弦浊上壅;洪大急滑火热征;

迟细胃寒弦木胜;沉滑右涩宿食停。

绝不思饮痢无度,独参仓米煎服频。

(十四)水谷痢

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微疼,频频登圊("圊":读如青。便桶,一作厕所。"频频登圊",是指大便频频欲解,屡有入厕之意。),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小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健运无力,寒则消化失能,当用暖培卑监法治之。亦当详其病因,如因风木克土,土虚不运,宜本方内加白芍、防风;因劳役过度,脾阳困倦者,加黄芪、荷叶;因下焦无火,不能熟腐者,加故纸、吴萸;因痢后中虚,饮食停积者,加陈皮、楂肉。总之,痢症不离乎脾胃有病,或木胜,或火衰,因症加减,庶乎无误。

『歌括』

水谷痢下腹微痛,糟粕脓血频登圊,

细缓无力关兼弦,饮食少餐四肢困,

脾胃虚寒难消谷,暖培卑监加所因;

风木克土加防芍,劳困脾阳芪荷增;

下焦无火萸故纸;痢后虚积加楂陈。

痢症不离脾胃病,木胜火衰随症行。

(十五)休息痢

下痢屡发屡止,久而不愈,面色萎黄,脉形濡滑者,为休息痢也。多因止涩太早,积热未尽,或不能节饮食,戒嗜好,时发时止。亦有过服寒凉而致者;肝脾内伤而致者;元气下陷而致者;肾虚不固而致者。皆当审其因而治之,拟以调中畅气法,使其气机得畅,则积热自清。中州得调,则脾胃自复。倘或腹中隐痛,宜加吴萸、姜炭,以化中焦之寒;赤痢缠绵,当佐秦皮、白芍,以清肝脾之血;肛门重坠,则加升麻、桔梗,以升下陷之元;虚滑不禁,即加骨脂、龙骨,以固下焦之脱。更宜辨其脉象,若脉沉实,虽日久仍当攻下,宜细辨之。

『歌括』

屡发屡止痢不停,休息之痢各有因;

未能节食戒嗜好,止涩太早积未尽;

过服寒凉肝脾损,肾虚不固下陷成;

宜用调中畅气法,气机得畅积自清;

腹痛姜萸化中寒,赤痢缠绵秦芍增;

虚滑不禁脂龙固,肛门重坠加麻梗;

细究脉象若沉实,日久仍攻当细节。

(十六)五色痢

《金匮要略》:五色痢者,五色脓血相杂而下也。若有脏腑尸臭之气则凶,是因止涩太早,或滞热下之未尽,蕴于肠胃而伤脏气也。如进补养之药均不见效者,则知非涩之太早,即下之未尽也。若脉实有力,虽日久仍当攻下。还应辨其虚实。初起者为实,日久者为虚;里急后重者为实,频频虚坐者为虚;脉实有力者为实,脉虚无力者为虚;虚者宜补,以补火生土法治之;实则宜泻,以清痢荡积法治之。

『歌括』

五色杂下似血脓,脏腑尸臭则病凶。

止涩太早滞未尽,蕴于肠胃脏器损。

若进补养俱不应,脉实日久仍当攻。

辨症论治分虚实,脉实有力为实证。

实则初起里急重,清痢荡积法可从。

虚则久病脉无力,虚坐补火生土循。

选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是言风伤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为飧泄。《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是言风气通肝,春肝木旺,木胜脾土,故为洞泄;《针经》:"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三者名异而实同。《难经》又云:"湿多成五泄"。(五泄: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见《难经·第五十七难》)。)据此泄痢之疾,除风木伏气外,脾虚湿胜,实致病重要因素之一。故雷氏论治,多以补中泻木,补火生土,暖培卑监等为基本方法,随证加减。综观其意,对脾胃功能特别重视,盖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且与消化功能有直接重要影响故耳。但其中有非因伏气为病者,而雷氏一并言之,盖便于互相参照,以资鉴别,临床幸勿忽诸。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三、拟用诸法

(一)培中泻木法

『方歌』

培中泻木治伏气,飧泄洞泄与风痢。

苓术芍草吴茱萸,陈防姜炭荷叶蒂。

『药物』

白术、白芍、陈皮、防风、茯苓、甘草、炮姜、吴萸。

『方解』

此方是治伏气飧泄、洞泄之主方,术、芍、陈、防,四味即刘草窗痛泻要方,用之为君,以其泻木而益土也。佐苓、甘以培中,姜炭以暖土,吴萸疏木以止痛,荷叶升清而助脾。

(二)补火生土法

『方歌』

补火生土飧洞赅,久泻虚痢命火衰。

桂附吴萸菟丝子,益智骨脂芡莲偕。

『药物』

附片、肉桂、菟丝、补骨脂、吴萸、益智仁、芡实、莲肉。

『方解』

此治飧泄、洞泄、命门火衰、久泻虚痢之主方。以桂、附辛甘大热,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菟丝、补骨脂温补其下;吴萸、益智暖其下中,中下得其温暖,则火土自得相生,完谷自能消化;更佐芡实、莲子补其脾且固其肾。盖火土生,脾肾固,飧泄洞泄自然就愈矣。

(三)暖培卑监法

『方歌』

暖培卑监脾虚寒,水谷冷痢泄泻缠。

二术参苓益智草,葛根梗米炮姜炭。

『药物』

潞党、茯苓、白术、甘草、姜炭、苍术、益智仁、葛根。

『方解』

此治脾土虚寒泄泻、冷痢、水谷痢等之有效方。法中用四君理中以暖其脾土。因脾喜燥,故佐以苍术;喜温,故佐以益智;喜升,故佐以葛根;喜甘,故佐以梗米。相辅相成,收效益显。

(四)补中收脱法

『方歌』

补中收脱痢久作,谷道不合肛门脱。

气虚下陷术参芪,罂粟黎勒榴草芍。

『药物』

东洋参、黄芪、白术、甘草、罂粟壳、白芍、诃黎勒(诃黎勒:即诃子,亦称黎勒,为收脱止泻药。)、石榴皮。

『方解』

主治泄痢不止,气虚下陷,谷道不合,肛门下脱,以参芪术草之甘温,补中州以升其陷;罂粟诃黎之酸涩,止泻痢且敛其肛;榴皮为引,取其酸以收脱,涩以住利也。

(五)通利州都法

『方歌』

通利州都主渗利,火泻湿泻湿热痢。

苓泽苍术车前子,滑通桔梗渗开提。

『药物』

茯苓、泽泻、苍术、前仁、通草、滑石、桔梗。

『方解』

主治火泻、湿泻、湿热、痢疾等症。首用茯苓甘淡平和,以通州都(州都:是指膀胱而言。《内经》:"膀胱者州都之官也"。)为君;泽泻咸寒下达,而走膀胱为臣;佐苍术之苦温以化其湿;车前通滑之甘淡以渗其湿;更佐桔梗之升提以升上启下,则收效知宏矣。

(六)清凉涤暑法

『方歌』

清凉涤暑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能。

扁豆青蒿通甘草,苓翘瓜翠滑石成。

『药物』

滑石、甘草、青蒿、扁豆、连翘、茯苓、通草,加西瓜翠衣。

『方解』

主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滑石、甘草即河间之天水散,以涤其暑热;更加蒿扁瓜衣以加强清暑之力;佐莲翘以清心;用通苓而渗湿。所以渗湿,盖取其暑必挟湿之意耳。

(七)化痰顺气法

『方歌』

化痰顺气痰气闭,痰疟痰泻食疟贵。

苓半厚朴广木香,甘草陈皮生姜配。

『药物』

茯苓、制半夏、陈皮、甘草、广木香、厚朴,加生姜。

『方解』

主治痰疟痰泻,兼治食疟等症。苓、夏、陈、甘,即局方二陈汤,为化痰之要剂。加木香、厚朴,以行其气。气行,则顺而不滞。所谓化痰须顺气,气行痰自消也。木香、厚朴,在某种意义上还有治泻之作用。

(八)楂曲平胃法

『方歌』

楂曲平胃食泻因,兼治食疟此方灵。

楂肉神曲苍术草,陈皮厚朴鸡内金。

『药物』

楂肉、神曲、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鸡内金。

『方解』

主治食泻、食疟。苍陈朴草,系局方平胃散,为消导之要剂。佐渣肉健脾去积,神曲消食住泻,鸡金消水谷,治泻利,为治食泻之良方。

(九)增损胃苓法

『方歌』

增损胃苓小便赤,腹疼水泻袭暑湿。

二苓藿香苍术滑,厚朴泽泻陈皮适。

『药物』

苍术、厚朴、陈皮、猪苓、茯苓、泽泻、滑石、藿香。

『方解』

主治暑湿内袭,腹痛水泻,小便赤热。苍、朴、陈皮以化湿,即平胃散损去甘草;二苓、泽泻拆利湿,即五苓散损去桂术;增滑石清暑渗湿,藿香止泻和中。凡因暑湿而致泻者,此方最佳。

(十)清痢荡积法

『方歌』

清痢荡积脉滑数,热痢夹食溺赤渴。

芩连芍草酒大黄,枳壳木香荷煨葛。

『药物』

广木香、黄连、酒制大黄、枳壳、黄芩、白芍、甘草、葛根。加荷叶为引。

『方解』

主治热痢夹食,脉滑数,烦渴溺赤。首用香、连以治痢,加枳、黄以荡积,芩、芍以清血,甘草以解毒。更用荷葛升提。用于实热之痢多能奏效。

(十一)温化湿邪法

『方歌』

温化湿邪小便白,寒湿为痢胸痞塞。

曲陈蔻朴枳藿香,苍术加姜为引则。

『药物』

藿香、蔻壳、神曲、厚朴、陈皮。加生姜为引。

『方解』

主治寒湿酿痢,胸痞溺白。藿香、枳壳,宣上下之邪滞;神曲、厚朴,化脾胃之积湿;陈皮理其气分,苍术化其湿邪,更佐生姜温中,中焦通滞自下矣。

(十二)调中开噤法

『方歌』

调中开噤痢不食,潞党黄连半夏制。

藿香石莲陈苍术,绝不欲食连去之。

『药物』

潞党、黄连、制半夏、藿香、石莲肉,加陈仓米。

『方解』

主治下痢不食或不能食(噤口痢)。凡噤口痢脾胃俱惫,潞党补其中州,黄连清其余痢,半夏和中止呕,藿香醒胃苏脾,石莲开其噤,陈米养其胃。如绝不思食,可减去黄连。

(十三)调中畅气法

『方歌』

调中畅气治虚气,脾亏泄泻休息痢。

参术芪草鲜荷叶,煨广木香陈腹皮。

『药物』

潞党、白术、黄芪、甘草、陈皮、腹皮、煨广木香。加鲜荷叶。

『方解』

主治中虚气滞,休息痢,脾亏泄泻。参、芪、术、草调其中州;陈、腹、木香宣畅气分;加荷叶助脾胃而升阳。

《时病论歌括新编》卷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草窗痛泻方

『主治』腹痛便泻不止。

『药物』白术、白芍、陈皮、防风。久泻加升麻。

『服法』煎服。

胃苓荡

『主治』中暑伤湿,腹痛泄泻。

『药物』猪苓、茯苓、白术、泽泻、肉桂、厚朴、苍术、陈皮、甘草。夹食者加楂肉。

『服法』煎服。

四神丸

『主治』脾肾两虚久泻。

『药物』肉果霜、破故纸、五味子、吴萸、枣肉。

『服法』捣成丸服。

胃关煎

『主治』脾肾虚寒作泻,甚至久泻,腹痛冷痢等。

『药物』熟地、山药、干姜、吴萸、扁豆、白术、炙草。

『服法』水煎服。

姜茶饮

『主治』寒热疟及赤白痢。

『药物』生姜、茶叶等量。

『服法』浓煎服。

香连丸

『主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药物』木香、黄连。

『服法』醋糊为丸。

芍药汤

『主治』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

『药物』芍药、归尾、黄芩、黄连、木香、槟榔、大黄、甘草、肉桂。

『服法』煎服。

苍术地榆汤

『主治』脾经受湿,痢疾下血。

『药物』苍术、地榆。

『服法』煎服。

补中益气汤

『主治』烦劳内伤,阳虚自汁,气虚不能摄血,久痢久疟。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草、归身、陈皮、柴胡、升麻,加姜枣。

『服法』煎服。

真人养脏汤

『主治』泻痢日久,虚寒脱肛。

『药物』人参、白术、当归、白芍、罂粟壳、诃子、肉豆蔻、木香、炙甘草、肉桂。

『服法』煎服。

肉苁蓉汤

『主治』噤口痢,日久不愈,下焦累虚。

『药物』肉苁蓉、附子、人参、姜炭、当归、白芍。

『服法』煎服。

人参樗皮散

『主治』脏毒夹热下血,久痢脓血不止。

『药物』人参、樗白皮(醋炒)。

『服法』等分为末,水饮或酒调下。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独家的中医秘术,扫描保存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