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的症状 https://m.39.net/pf/a_6746049.html邻居家的门旁整齐的堆放着艾草叶和菖蒲叶,灰朦朦、绿飒飒的,分外精神。
街上商场橱窗里贴满了端午粽子的广告画,大红的底子,青花瓷盘上摆放着几只碧绿粽叶裹成的小巧紧实的粽子。绿叶展开,露出又白又亮的糯米粽子,中央被红枣蜜豆做成的馅晕染的粉粉嫩嫩,让人想到粉蒸肉肥瘦相间处那最诱人的地方。
端午本是个普通的民俗风味极浓厚的节日,但是,自从屈原二千年前汨罗江那惊天一跃,便在端午节里瞬间立起一个永恒的高标。在情感的光强烈的照射下,端午呈现出它独有的节令之美。
据说,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这一天里越早越好。踏着晨露,未见天光之时,我就去了山上一个叫白石崖的小水库边采摘。
黎明的月发着昏黄的光,幽幽地打在夏日碧森森的植物上。山里的鸟儿因天地自由而早早发出“叽叽喳喳”的欢欣鸣唱,扑楞着翅膀盘旋在头顶。艾草很好分辨,那种浓烈的草香,清朗而又甘苦,直窜鼻腔,让我想起儿时用艾叶熏蒸驱蚊时的味道。
因为南方蚊虫多,母亲总是在家中备着晒干了的艾叶。睡前用大火盆将艾叶点燃,再用铁片盖上。浓烟升起时,红红的火星,乳白的烟雾,清幽的草香,透着安实的岁月静好。小孩子在烟气中疯跑,跑累了就伴着艾草的香气,进入到甜蜜的梦乡。大人们闻不惯过于浓的味道,边收拾家务边等味儿淡些才安歇。
现在有很多种先进的驱蚊方法,不会有任何刺激人的气味,但我依然怀念艾草熏燃时那清苦的味道。仿佛日子在不紧不慢、半明半暗地熏燃中才沉淀下值得记忆的安宁和明丽。
采摘菖蒲叶要到水边,月光此时变得极淡,像淡白色牛乳的汁倾倒在水面,晓风轻推出层层丝滑的波浪。晨露蒸腾起薄如蝉羽的浅雾,幽灵般的来回飘荡。我记着邻居老奶奶告诉我的话,长得茁壮高挑的叫香蒲,而紧靠着水面生长的矮一些,叶子如长剑般的才是菖蒲。
我原以为自己是认得菖蒲的,家乡的水岸长满了这种高高低低的植物。因为靠近水边,大人们是不会让我们去采集的。菖蒲和香蒲的区别在于味道不同,香蒲反而不香,但菖蒲却清奇的香,所以人们用“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这五种植物,合称“天中五端”来驱邪避疫,而菖蒲居于五端之首。
青绿色的菖蒲倒映在水波中,根根似剑,直刺云天。我想,人们把它和艾草捆成一束,挂在门上,不仅是能驱邪避害,还因为形如兵器,也能斩杀天下妖魔鬼怪吧。
民俗的节令里有许多平民百姓对美好安宁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端午的寓意更是意味深长。人们对大自然寄于无限敬仰,祈福纳祥只为生活安康。对统治者托负支持和期待,只为太平盛世,岁月无恙。芸芸众生本来就活得不易,哪里还禁得起天灾人祸的暴虐摧残。
回来的路上又采了些苇叶,虽然外面卖的有各式花色的粽子,甜咸随心意挑选。但是,我还是喜欢吃自己包的小小的三角形白粽。新鲜翠绿的粽叶蒸煮后变成麻粟色,雪白的糯米紧实的抱在一起,随粽叶包裹成形。刚出锅的粽子有叶子的清香和米粒的甜香,好像现在的粽子少了这两种原本的香味,商家都在馅料上下足功夫,却独独忽略了粽子本质的味道。
少年时争粽子吃常常被大人责骂,原因是糯米不好消化,而小孩子却只顾贪那一口香甜软糯,非要吃饱胀到肚皮鼓起为止。我那时为了能多吃到一个粽子,常要等母亲忙碌时偷偷从白瓷盆里捞出几个揣在口袋里,躲在没人的地方紧赶慢赶剥开,就着清香四溢的叶子上吃下,把粽叶丢掉。转头挨了骂,才知道一是因为衣服上湿的口袋露了踪迹,二是因为粽叶是要反复使用的,却被我生生浪费掉了。
可我却不后悔,直到现在都能想起粽子刚剥开时,那股扑鼻的清甜味道。像一片轻轻的羽毛,挠得人心直痒痒。在以后日子里,再精美的食物却也唤不起那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生活的快乐,大半源于吃。普通百姓以食为天,那些说自己喜欢粗茶淡饭的人,一定是在大鱼大肉中浸染已久了,他们在粗陋食物里是吃不出生活的凄凉的。而将粗粝的食材加工成美味食物的过程,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不断创造惊喜的过程,是对美好日子充满希望的过程,是悠长岁月里平凡的快乐、丰足和独属于自己的幸福。
加快脚步回家,挂上艾叶和菖蒲,再包上一锅香喷喷的粽子。端午的热闹和清幽属于别人,我且在这份快乐里偷着怡然自得吧。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