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浴兰节、重五节等。端午节的来历众说纷纭,常见的有沐浴除毒说、祛鬼避疫说、追念历史人物说、天象崇拜说。
端午节通过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挂钟馗、缠五彩绳等节俗,蕴含了祛除邪祟灾疫、祈求风调雨顺、寄托家国情怀、享受幸福安康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有着数千年诗词创作历史的民族,诗歌成为描绘节日习俗、寄托节日情感的的重要形式,也是考查人文知识的重要形式,接下来我们体会一些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
北宋苏轼所作《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主要写女性欢度端午的情景。上阕描写节前各种准备,下阙讲述她们按照民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祝贺。词中“浴芳兰”“彩线”“小符”都是端午常见节俗。
南宋陆游所作《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主要描写了南宋的一些节日习俗,诗中作者吃两只角的粽子、高挂艾草、配制药草都极具节日情趣。
唐代文秀所作《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在诗中作者发出“相传因纪念屈原而有了端午节,而后人百般歌颂、祭奠,但屈原如此冤屈是不能轻易洗刷”的叹息,正符合我们代代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纪念屈原而有端午节的传说。
唐代卢肇所作《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首诗更是直接描绘了端午时节赛龙舟,鼙鼓鸣响,兽头斩浪,万人助威,龙舟竞发的场景。
通过这些古诗文,我们既能见到端午佳节的生动风俗,也能窥见这个节日的源远流长。
在我们考试当中,则需要做到能够把诗歌跟节日进行有效对应,这种对应需要的并非是没首诗歌都烂熟于胸,而是需要把握好那些我们曾充分体验到的节日风俗和深入我们骨髓的文化基因,抓好关键意象、找好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