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研习社岁月变迁话端阳漫谈端午演剧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

Thebestdramaisbutaminiatureoflife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集中反映了华夏民族的民间信仰与习俗文化,在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大节日之一,并在有清一代,与中秋节、岁首并为“三节”,成为举国上下重视的民俗节日。祈禳驱疫与屈原祭祀是端午节民俗活动的主要形式,与其相关的演剧活动又穿插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节令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成为了古代自上而下全民共举的庆节方式,并沿至今日。唐李昭道绘《龙舟竞渡图》

#01.

yiguanjuchang

端午习俗的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梁宗懔《荆梦岁时记》二十一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楚岁时记》二十三云:“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和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可见,端午节的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成型,并经过历代的承袭与传播,成为了全国性质的节日,类如佩戴五色丝、插艾这样的民俗活动还沿用至今。端午文化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华人文化之一,端午节成为了世界各地华人甚至中华文明爱好者们欢庆的盛大节日,深具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认同感。

《荆楚岁时记》书影

古代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毒月”。“端”是初之意,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因“五”与“午”音同而相通,故五日亦可称午日。“端午”即“初五”之别名。按我国传统的阴阳术数观念体系,五为阳数,两个阳数相同不吉利。由此,民间便想出了各种驱疫避毒的方法,喷雄黄、佩香囊以灭五毒、驱秽气;系长命缕、剪彩人悬艾虎于门户以禳灾避邪。秦汉以后,原为纪念屈原的龙舟竞赛与吃粽子的习俗也被纳入到了端午节庆之中。随着演剧发展成为民间最为普遍的娱乐方式之一,自然也进入到了端午的习俗之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

宋·李公麟《九歌图》中的屈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早期,端午献艺多伴随祈祷与祭祀活动,以歌舞与百戏形式为主。汉代有苍梧郡人为纪念当地太守陈临,于五月五日在东门上,“令小童洁服表演歌舞”之载。《唐会要》中,载录太常寺拟于五月初五安排散妓在玄武门表演百戏散乐。南方湖海之域,演剧活动往往伴随龙舟竞赛而举。明代《东里志》记载了万历年间,饶平、南澳沿海一带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与演剧活动。“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演戏竟日。”清代道光年间,祁门倪伟人撰有《新安竹枝词》数十首,其中之一为:“梅城五月出神船,十二船神相比肩。小拍齐歌啰唝曲,大家结得欢喜缘。”由上可见,这些与端午祈求祭献主题相关的演剧习俗历史悠久,并不断衍化变迁,流传与沿用至今。

#02.

yiguanjuchang

端午民间演剧活动

钩稽古代民间端午演出剧目,不论是娱乐亦或是祈禳献祭,都与节日本身的俗庆与驱恶主题相关,具有鲜明的节日文化内涵。如《灵符济世》《奉敕除妖》《祛邪应节》均述道家张天师下凡降服五毒妖精的故事,故事情节相对简单,由张天师请出菖蒲使者、艾叶仙翁、雄黄山神、朱砂大将、灵符星官五神,降服蜈蚣、蝎子、蛇等五毒妖精。细观五神本位,皆为民间端午常用的菖蒲、艾叶、雄黄酒、朱砂、灵符等祛邪去秽的物品,是戏剧拟神化的艺术效果,宣扬的仍是祈禳除祟的主题。《五毒传》《五花洞》《青石山》《金针刺红蟒》《雄黄阵》《琵琶缘》《钟馗嫁妹》《火判》《白蛇传》《正则成仙》《渔家言乐》这些更加侧重娱乐形式的戏曲剧目,从内容主题而言,依旧传递着消灾逐疫的思想。《五毒传》《五花洞》《青石山》《金针刺红蟒》皆以端午时节,五毒复苏,为祸人间为故事题材,虽为演义而来的趣味小戏,却并未脱离端午时节驱邪避害的主题。《钟馗嫁妹》《火判》则从正面歌颂了仙家神道扶危救贫,解人倒悬的事迹。从其本质而言,传递的仍是百姓渴望借助灵佑消灾除难的祈禳思想。

清人绘《戏曲图册》之五毒传

以上剧目中,《白蛇传》自清代之后,逐渐成为了端午节演戏习俗的保留与必备剧目。尤其在其故事的发源地杭州,端午节搬演《白蛇传》已然成为一种习俗与地域文化。《白蛇传》中,不仅主人公的设定是五毒之一的白蛇,关目中也有端阳节白娘娘饮雄黄酒吓死许仙,不顾个人安危,盗仙草救夫郎的情节。这些都紧密融合了端午文化,白娘子与许仙以真情打破异族的壁垒,患难与共的爱情故事深受百姓的喜爱。据《中国戏曲志·浙江卷》所录,清末浙江遂昌县在搬演《白蛇传》时,有醉汉不满《合钵》一折法海无端毁人家庭,竟自冲上台去将法海击致毙命。地方官府引以为戒,决定禁端午节演戏,至民国初才开禁。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对法汉这样无端拆散人家庭,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亦深感厌恶。由上可见,在江浙地区,《白蛇传》一剧的影响力。此外,端午节搬演《白蛇传》已不仅限于民间习俗,亦是清代宫廷中的节庆常演剧目。据德龄和容龄的回忆:“五月初四到初六,照例是在德和园演戏三天,中午十二时照例上演‘过会’。演员都是外边找来的,有秧歌、高跷、狮子等,应有尽有。……还有一出‘白蛇传’……”近年来,每逢端午佳节,全国各地方演出中,《白蛇传》依然是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甚至还出现了多剧种同台献艺合演《白蛇传》的趣味活动。

《白蛇传》之外,《混元盒》多为北方民间端午的应节戏。该剧最早为69出的清代传奇,为清宫之中端午的应节大戏,流传于民间之后,多演《金针刺红蟒》一折。梅兰芳曾搬演过该剧,后自忖内容怪诞陈腐,近于胡闹,便弃之不演。改排应节的古装新戏《千金一笑》,取材自《红楼梦》的“晴雯撕扇”一回,取得了不错的反响。此外,在晚晴民国时期,《五花洞》《青石山》这类的精彩武戏,也会成为端午时节堂会戏中的常演剧目。京剧四大名旦就曾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张宅堂会联袂演出《六五花洞》。

#03.

yiguanjuchang

宫廷端午节庆管窥

相较于民间,宫廷的端午习俗活动形式更加繁复,演剧规模趋于宏大。宋人吴自牧《梦粱录》曾记录了南宋宫中的端午风俗。

仲夏一日,禁中赐宰执以下公服罗衫。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蒲草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子于左右。又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缕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缎,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橘等送馈贵宦之家。

吴自牧《梦粱录》

清代内廷,对于端午节的祈禳献祭也是尤为重视的。

宫里的习惯,在端午节那天,皇后、瑾妃、福晋、格格,女宫们每人都两把头上戴一串老虎搭拉,约二三寸长,有小老虎、小红人、小桑椹、小扫帚等,都是主人自己亲手用红绿绸子做的,非常精致好玩,可是我们不会做,振贝子福晋做了送给我们戴上,到了正午的时候,大家就都摘下来扔掉,我觉得很可惜,便说:“你们别扔,给我玩吧。”那天大家都穿绣着五毒的鞋,这样的鞋,我们在一年中只穿三天,收起来第二年再穿。

裕容龄《宫廷琐记》

富连成“元”字科学生演出《混元盒》

除繁缛的礼节外,端午节演剧也是清宫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清宫的端午演剧,一般开始于五月初一,演至初五或初六日。早期所演剧目多为昆弋两腔为主的节令戏,如《灵符济世》《采药降魔》《驱邪应节》《奉敕除妖》《正则成仙》《渔家言乐》等剧目,内容多是敷衍民间有关端阳的习俗与传说,且多用作开场戏与团场戏之中。除上述短剧外,昆弋连台本戏《阐道除邪》是清宫端午演剧活动中的重头戏。《阐道除邪》亦名《混元盒》,全剧四本三十二出,完整抄本藏于故宫博物院。主要剧情为天师张捷进京面见嘉靖帝,一路上在各路神圣相助之下,与金花圣母率领的群妖相斗,并用法宝“混元盒”收服众妖,最后各路神圣齐贺圣朝,歌颂宇宙清平、风调雨顺、永庆升平。此剧本为昆弋两腔演唱,晚晴时清宫又将其翻为皮黄本演出。晚清名角俞菊笙在昇平署为内廷供奉时,曾将宫内剧本借出,偷偷翻演排唱,此剧始流传民间。后世出现的《五花洞》、《双包案》、《金针刺蟒》等剧均与《阐道除邪》有极深的渊源。同光以降,随着皮黄的兴起与繁盛,清廷端午也不会一味遵循旧例,排演昆弋本戏,而会根据统治者个人癖好,搬演一些精彩热闹的皮黄折子戏。

#04.

yiguanjuchang

端午屈原主题演剧活动

自秦汉之后,祭祀屈原逐渐成为了端午活动的重要主题。除赛龙舟、包粽子外,创作有关屈原的剧目也是后期献祭的主要方式之一。古代有关屈原题材的戏曲剧目,现存21种。明传奇《神女》、睢景臣《屈原投江》、吴弘道《屈原投江》、无名氏《屈大夫江潭行吟》、袁于令《汨罗记》、吕天成《双栖记》、徐应乾《汨罗记》、丁耀亢《化人游》、郑瑜《汨罗江》、尤侗《读离骚》、丁澎《演骚》、顾彩《楚辞谱》、张坚《怀沙记》、朱瑞图《秋兰佩》、汪柱《采兰纫佩》、周乐清《纫兰佩》、钝夫《离骚影》、静斋居士《吊湘》、胡盍朋《汨罗沙》以及清宫月令承应戏《渔家言乐》《正则成仙》。

近年来,一些纪念屈原专题的新编历史剧纷纷排演,其中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绍兴小百花所排越剧《屈原》,不仅是端午专题演出的重头戏,更成为其院团经典保留剧目与代表作。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屈原》海报

演剧形式的介入,不仅丰富了屈原祭祀的类型范式,更极大的拓展了祭祀展演的空间。上至宫廷内苑下至乡野草台,皆因纪念屈原而搬演着不同规模、剧种、形制的曲目,满足着不同受众的需求与喜好,为节日增添气氛的同时,更传承与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内在文化与传统价值。屈原精神流淌在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是端午节令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

评论文章:韩郁涛版式设计:刘明轩R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