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韵飘香,细数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复制链接]

1#

司马迁称赞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作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这个自带流量与浪漫标签的文学名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吧!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木兰,又称辛夷、玉树、玉堂春等。木兰早春开花,花开之时满树洁白,毫无杂色,幽姿淑态,别具风情。木兰花香芬芳馥郁,自古以来木兰就作为香草随身佩戴,祛秽保健。马王堆汉墓就曾出土过含有木兰的香囊、香包数件。

秋菊,是菊花的别称。《礼记·月令篇》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花)”。菊花秋天开花,色彩丰富,香气独特。菊花除了极高的观赏价值,还有令人称道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李时珍记载菊花“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

此外,菊花淡远洒脱的性情和傲世独立的风骨也深受文人雅士推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使其成为花中的隐逸之宗。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芷,一般指白芷,其性温、味辛、气芳香。《本草正义》有云:“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明代的阻庵法师在诗中写道:“白芷花开绕屋香,一时秋思入江香。”白芷芳香避秽,是制作防疫香囊的常用材料之一。

荃,即菖蒲。菖蒲种类繁多,如水菖蒲、石菖蒲、九节菖蒲等。从唐宋起,古人便开始流行植菖,将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古时端午节,百姓常喝菖蒲酒、带装有菖蒲的香囊,以补体强身、驱虫、避瘟、防病。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艾,即艾草,植株有浓烈香气。艾草药食同源,在古代预防瘟疫的一株奇草。中国挂艾历史悠久,南北朝时便出现端午在门口挂艾驱毒辟邪的风俗。人们不仅用艾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又用其为自己解除病痛。

兰,多指佩兰,为芳香草本,香似兰花,古代妇女、儿童喜欢将其佩于身上,故名佩兰。“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佩兰芳香宜人,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散郁结,其功效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疏》中有记载。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中香草丰盈,皆以其美独显。草木有本心,其韵味与效用皆源自天然,各自散发芬芳。时来运转香囊,甄选白芷、木兰、石菖蒲、丁香等天然香料,以古法工艺调制经典配方,可静心安神,清净除秽,令生活常伴草本芳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