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是一场精神之旅#
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单从粽子的形式和味道都各异,南甜北咸。其实每家的馅料和做法也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名字,叫“粽子”。
端午节(图片来自网络)
听家人说他们四川简阳端午的独特习俗是炸“油坨坨”(一种面粉炸制的食品)。
简阳油坨坨(图片来自网络)
广西老家是汉族人,我们那个小村的节日文化仪式不多,共同的一点就是逢重大传统节日,村民们都会就“粽子”展开话题。
包好的粽子
“过节啵,包不包粽子啊?”
场景一:
“不包,就二老在家,吃不了多少的。”
“我家昨晚已经包好了,去我家吃吧!”
“好的,一会儿过去。”
“我热好你就过来吧!”端着碗筷,去他家蹭点煎好的粽子吃,或者直接给一个几个对方带回家,全家一起享用。
场景二:
“包啊!打算到山上摘一些箬叶。”
“你包多少啊?不多的话,我家还剩一些箬叶,可以包两三斤糯米,你带回去吧。”
“好啊,那我也够了,前段时间在山上采了一些,刚好包的不多。”
场景三:
“好啊!”
“一起采箬叶吧,桥头那一丛长得好!或者我多摘一些?”
“一起去吧。”
……
大家都是满脸喜悦,祝福写在脸上。在老家广西,包粽子是重要的节日内容。过节的气氛确实不同于往日。在老家附近就业的人回家吃晚饭,吃完就离开;如果是远方工作的人,也有长途跋涉回家探亲。
剥去箬叶下锅待煎的粽子
随着物流业的发达,这两年经常让母亲寄生鲜食物到广州,到了农历五月,母亲开始张罗着包粽子,以前她总是包白粽,加上花生、芝麻、红豆或者五花肉做馅。因为不方便保存,今年特意让她包了素的咸水粽。小时候特别渴望采一种野草,听村里的人说用它烧成灰,滴水泡糯米,包出来的粽子特别清香和美味,安全不需要成本。如果没有老人带头去采,真不清楚毛茸茸的草竟然有如此功效,小时候始终不知道那种草的名字,现在也没有时间回去,但是它们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非常清晰。其实可以做碱水的材料很多,源于祖辈们对自然的细心发现。
身在广州,去年寻街买菖蒲、艾草、香茅、麻草、野草、柚子叶等组成的防疫驱邪灵草的场景依旧清晰,虽然偶尔有几个人手肘里托着灵草挂饰,但是我没有买到的话,将是怎样的失落,节日的仪式感绝不能消失在城市化里,幸好在超市的前广场一角遇到了。一群人围着摊主,选着上好的灵草挂件,即使每一份都相似,乐于去选择认为更好的。
煎好切块的粽子
家人唠叨着要买灵草挂饰,寻找了去年的地方,今年已经没有人在卖,其实想买的人应该不少,只是真的没有人在卖,“早知道我们去卖!” 其实销售期只有一天,去年老爷爷和老奶奶的销量大,今年可能太忙没有时间出摊。或者他们转移了地方,在其他地方火爆销售吧。没有买到灵草挂饰,幸好有从广西带来的干艾草,剪下一叶虎皮兰,用红色塑料袋捆绑,这就是今年端午的挂饰,“需要一种仪式感。”
灵草挂饰
菖蒲形如剑,艾草像虎爪,寓意驱邪避害。这就是端午的文化信仰之一。
在广州的城中村,听到了几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节不放鞭炮失去了六七分味道。祖国日益复兴强大的同时,我们亟待文化的强势回归,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昂扬之气一定要代代相传。而传统节日是最好的文化承载,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