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26356.html来源画廊
在中国绘画史上,山水、花鸟、人物为三大主题,花卉是花鸟中主要题材之一,成为历代画家喜爱描绘的对象,他们不但直接描画花卉的形色之美,也展现其神韵风采,更进一步赋予含意,托物寄情。
台北故宫所藏以花卉为主题的作品,历代均有佳作,并举办过“满庭芳——历代花卉名品”特展。展览遴选四时花卉表现季节和时令,显示画家如何以巧思构景造境和运用双钩填彩、没骨、白描和写意等基本技法,赏析花卉绘画特有的美感和多样性。
清 恽寿平 春风图
恽寿平(-),江苏武进人。清代花卉画宗师。诗文为毘陵六逸之首,画与清初四王、吴历(-)并称“四王吴恽”。
本幅作品选自《恽寿平摹古册》,画家自题为临宋人稿本而作,画桃红柳绿的春日即景。以具覆盖力的矿物质颜料铅粉配以胭脂,描摹灼灼怒放碧桃花的明媚鲜妍,杨柳则以对比性带有透明水感的植物性微黄汁绿色彩作为陪衬,表现早春新发芽叶的柔嫩飘逸。
清 恽寿平 桂花紫薇
本幅作品选自《清花卉画册》,扇面分绘八月夏秋之季的花神——桂花、紫薇,花枝穿插缤纷艳丽,花瓣繁复重叠。花卉多用钩染,设色有层次变化,叶片采用没骨法,叶脉向背清晰,颇见写生之妙。画中自题“红薇晓艳,金粟秋香。”两种花卉相互竞艳,花香醉人。此图绘于南田书房-瓯香阁,此阁座落于常州白云溪畔,恽氏经年寓居并终老于此。
宋 卫升 写生紫薇
卫升,生平不详。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有“卫升,画花鸟甚佳”七字与南宋(-)画人并列,故推测应为南宋画家。
本幅作品选自《宋元集绘册》,紫薇树姿优美,花色鲜艳,于夏季开花,花期长达数月,故名“百日红”,为园林中夏秋季重要观花树种。画中紫薇由左下方挺出,花红叶绿,欣欣向荣。蕊丝如繐的花心、皱摺细碎的花瓣,与椭圆饱满的花苞,都成功捕捉了紫薇的特色。
明 徐渭 画牡丹
徐渭(-),山阴(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晚号青藤老人。性好奇,善古文辞,书法行草尤妙,画自成一家。
徐渭中年始学画花卉,涉笔潇洒,天趣灿发。本幅以水墨画写意牡丹竹枝,作风豪快。花瓣处可明显看出是以饱含水分的淡墨,笔尖端蘸浓墨点画而成,刻意利用水墨晕染的渐层变化。竹枝竹叶以带行草性质的书法线条写出,全画用笔劲利迅捷,是酣畅纵恣的率意之作。
明 陆治 榴花小景
陆治(-),江苏吴县人。字叔平,号包山子。长于山水花鸟,所作花卉生意盎然。
此幅作品以折枝菖蒲、百合、石榴组合,石榴点以硃砂,用色古艷。菖蒲以花青写成,百合则以墨笔钩画骨架筋络,极具清逸雅淡之气。此幅用墨浓淡相宜,设色俏丽鲜艷,雅妍相兼,构图和设色均不落俗套,是陆治七十五岁老境成熟之作。画上自题“隆庆庚午()天中节,包山陆治写。”天中节即是端午节,可知此为应景之作。
明 陈宪章 画梅花
陈宪章,活动于明英宗正统(-)年间,浙江会稽人。善画梅花,生卒年不详,画史中对他的记载,仅说和同时的王谦齐名。
这幅作品画横垂的梅花,主分二枝干,皆用较浓的墨色画出,再加浓墨苔点。梅花以圈瓣方式表现,并用淡墨全面渲染绢底,更衬托出花瓣的白。全幅画的不是梅花的清,而是建构繁密的景致,画出梅花的密。在千花万瓣中,呈现出繁花竞秀的热閙景象,是颇为特别的构图方式。
宋 李嵩 花篮
李嵩,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人,曾为宋徽宗(-在位)宣和间画院待诏李从顺收为养子。历任南宋光、宁、理宗朝(-)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长于界画。
本幅作品选自《历代集绘册》,画藤篮中满盛山茶、水仙、绿萼梅、瑞香和丁香等花卉。以篮取代瓶,为瓶插式构图方法的另一表现方式。幅中各花卉交织,笔法工整稳健,用色鲜明丰富而不浮动、无火气。展现精丽严谨面貌,却毫不繁琐板滞,为典型宋代院画风格。
明 李士达 瑞莲图
李士达(活动于17世纪初),号仰槐,江苏苏州人。善画人物,并写山水。
作品中自题万历三十四年()见友人家中并蒂莲花,既可人又是佳兆而戏写此景。虽自谦不善花枝,但构图别致,石莲均呈直立之式,叶石相依,双莲衬叶占画幅三分之二,显得亭亭玉立。笔墨清润,以墨画石,浓淡相晕,展现湖石的玲珑变幻;汁绿画叶与干,行笔流畅,深浅交融表向背;莲花则以白描法钩画,倍觉清雅。这份韵致在花卉立轴中并不多见。
清 传綮 白梅
传綮(约-)为明皇族后裔,原名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后又改信道教。作画多采水墨大写意法,尤以花鸟最称特出。笔墨简练,将物象拟人化,用象征手法表达寓意,缔造了藉物抒情的独到风格。
本幅选自《写生册》,为其卅四岁()壮年时期的作品。笔法虽较晚期拘谨,但取景布局,奇绝无伦,充分刻画出作者特立不群的性情。白梅以外的余白几乎占据全幅过半,幸而右上角自题七绝一首,适时穏定了画面的均衡之势。
清 汪承霈 春祺集锦
汪承霈(?-),字春农,浙江钱塘人,原籍安徽休宁。为汪由敦(-)子。乾隆十二年()中举,长于诗词、古文,书风与父亲相近,又善画,山水、人物、花卉俱佳。
本幅作品集四时花卉于一卷合绘,包括李花、梅花、水仙、月季、玫瑰、紫藤、绣球、萱花、鸢尾、兰、牡丹、辛夷、百合花、海棠、茉莉、莲荷、菊、天竺、茶花、桂花、石竹、西蕃莲、牵牛花、秋葵等,凡四十余种。画法细致写实,赋彩艳而不俗,洋溢着富丽与清新的视觉美感。
宋人 芙蓉
本幅作品选自《宋人集绘册》,原本应为兼具实用功能的纨扇便面,后来才改装成册页形式的小品画。通幅以双钩填色法,写蜀葵(旧题为芙蓉)一枝,累累花苞,已次第绽放,布局、姿态自然而生动。举凡花瓣之钩勒、叶片之锯齿筋络,笔笔俱见功力。枝干、蕊萼,与叶之背面,兼采石绿及汁绿罩染,偃仰转侧之际,极见妍丽真实。虽然未系作者款印,但风格饶有宋代院体花卉画细腻典雅的特质,应出自南宋画院能手。
明 仇英 水仙蜡梅
仇英(约-),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早年初事漆工,后得周臣赏识,授以画艺,终尔有出蓝之誉。所作山水、人物,或花卉竹石,莫不形象精准,且于赋彩妍丽中,兼具秀雅之气。
本幅作品绘严冬中,水仙两株并立娉婷,另有蜡梅一枝,由上方翩然探入画幅,构思佳妙。画家藉着细腻的钩勒填彩法,将两种香花清新高雅的韵致,描绘如真,令观者彷彿能嗅得馥郁的香气,亦为明代之工笔设色花卉,另辟一精丽艷逸,工而不俗的崭新视界。
传 宋 赵昌 岁朝图
赵昌(10-11世纪间),字昌之,四川成都人。善画花卉,每于清晨朝露下,对景描摹,故自号写生。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有“铺殿花”一条,谓徐熙于缣素上描绘花卉奇石,掺以鸟虫,专供宫廷挂设之用,又名“装堂花”。此类作品布置多较工整繁密,不刻意表现自然生态。《岁朝图》的构景命意,不无侔合处,或即徐熙“铺殿花”的传派。本幅虽有“臣昌”二字款,但以笔墨画风论,应是宋以后画家的托名之作。
清 郎世宁 画罂粟
郎世宁(-),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修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绘事供奉内廷。
本幅作品选自《仙萼长春册》,画各色罂粟花,红紫交映。色彩鲜艳饱和,质感形状逼肖。画家并以灵活的线条,表现花瓣茎叶的柔软质感,与受到微风吹拂翻转的立体态势,并以色彩深浅变化,暗示日照花开的光泽与奕奕生机。花苞饱满的量感与纤毫备至的叶瓣脉络,均展现了浓厚西洋光影透视技法的写实功力。
明 沈周 玉兰
沈周(-),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工书善诗,画入神品。为明四大家之一。
古代宅院常种玉兰,象征玉洁冰清或玉堂富」。早春玉兰往往叶未长而花先发,有“木花树”或“望春花”之称。本幅选自《写生册》,浅设色画写意白玉兰。以淡青色烘染背景,运用留白法突显花朵的洁白。画家使用粗硬短促的线条画枝皴干,并以长弧线做出花瓣的柔嫩质感,显得清淡雅致,并富书法趣味。
元 王冕吴镇 梅竹双清
王冕(-),家贫好学,能诗善画。吴镇(-),浙江嘉兴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亦工诗文书画。
王冕墨梅、吴镇墨竹,皆名垂后世,于此合裱为一。王冕梅花以南宋画梅名家扬无咎(-)的圈瓣方式画成,不染他色;吴镇则仿北宋大师文同(-)以墨笔写竹。墨竹白梅皆笔墨简洁,风韵清雅,故曰“双清”。两位画家并于卷上加以题识,可供观者比对书法与绘画用笔,领略文人画的诗书画三绝合一。
清 恽寿平 牡丹
此幅作品选自《摹古册》,以北宋画家徐崇嗣所创“没骨法”参以己意画牡丹二枝,一朵含苞待放,一朵灼灼盛开。恽氏曾谓画花卉欲极生动之致,需各尽姿态变化,并要让观者似觉画上有花香拂面而来。全作以没骨设色为之,摒弃墨笔钩勒,直接用彩叠色渍染,再加钩画筋络轮廓,用色鲜明纯净,风格独创。
清 郎世宁 画瓶花
意大利籍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融合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洋透视法,绘牡丹以色彩深浅来表现层次感,叶面正反向背,叶脉勾勒写实,极富立体感。青花牵牛花纹折方瓶,两侧贴饰龙首双耳,以高光强调瓷器晶莹圆润的质感,敷色极具光影效果。瓶内植插罕见并蒂连理的牡丹,象征祥瑞吉兆,平安富贵之意。
清 陈书 岁朝丽景
陈书(-),字南楼,号上元弟子、复庵,晚号南楼老人。浙江嘉兴人。善花鸟草虫,亦擅山水人物,此轴为七十六岁所作。
此图为雍正乙卯()新春上元节供花写生之作,画面展现春暖花开,岁首迎新之喜气。画中盆景将数种花株移于瓷盆之中,并依高低比例与花色特性交错植栽,为插花与盆栽艺术之完美结合。石表寿,加水仙、天竺,为“天仙拱寿”;旁搭百合、柿子、灵芝、苹果,另有“百事如意”、“平安如意”等寓意。
明 陈洪绶 古梅
陈洪绶(-),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又称悔迟。擅长人物及花鸟山水,喜用夸张手法,表现古拙变形的造型趣味。
本幅作品选自《杂画册》,枝桠上梅花繁生,着枝疏密得当,正反背侧相映。花瓣用墨圈画,线条遒劲圆润,以淡青衬底,烘托出雪梅高洁。描绘虬曲梅干,直中有曲,采浓、枯墨笔钩勒,线条古拙方硬,具金石韵味。又以墨赭点苔,再以短皴笔触补其粗糙质感。“梅”“眉”同音,有“喜上眉梢”吉祥语,且梅开早,先报春意,故为“喜报先春”。
明 文征明 兰竹
文征明(-),江苏长洲人。擅诗文书画,画师沈周。
本幅作品选自《明诸臣书画扇面》,采洒金笺扇面作画,披麻皴坡石上生幽兰一丛,以书法线条描绘兰叶,俯仰自然,运笔流畅有力,交错却互不重叠。画中添加竹篁几株,构图密而不塞,虚实相生,笔墨或浓或淡,饶具变化,呈现清逸高雅文人气息。虽无年份,但与其嘉靖二十三年()《画兰竹轴》相似,是七十多岁时所作。二者名列四君子,兰亦“岁寒三友”之一。“竹”谐音“祝”,有祝贺之意。
明 沈周 鸡冠花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江苏长洲(今吴县)人。诗文书画俱佳,善山水,兼工花果、翎毛,笔墨带有拙趣。
鸡冠花多于夏季开花,许多小花组成鸡冠状花序,形态多变,呈羽毛蓬松状。其叶片互生,呈卵形或前端锐尖。画枝叶长短转折变化多,表现书法飞白的趣味。鸡冠花别名“高冠”,有加官进爵,高官厚禄之寓意。此幅选自《写生册》,写意花卉用笔简括,水墨苍劲浑厚,为白石翁晚年神妙绝品,作于弘治七年()。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