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的意思是开始,五月的第一个五号就被称为“五月端五”,后来简化为“端五”。由于农历五月也被称为“午月”,因此端五就被称为“端午”。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早春秋时代就有了,古俗忌为“恶日”,这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孽生有关。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而在苏州一带,流传着端午习俗源于伍子胥的传说。
伍子胥是春秋时楚国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的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吴王让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年建造了阖闾城(姑苏城),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
夫差继位后,伍子胥又辅佐他西破强楚,北败鲁、齐等国,实现了称雄江南、争霸中原的伟业。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军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
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因为敢于直言,失去吴王欢心,最后落得被逼自杀的地步。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相传当年吴王夫差逼伍子胥自刎后,于端午日将其身遗体于鸱夷(皮制的口袋)之中,投之于江,此江后名胥江。
吴地老百姓十分怀念伍子胥,因此每于五月初五,都要包粽子、划龙舟,来纪念他。
端午习俗
在年,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就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活动有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戴香囊、挂钟馗像驱鬼等传统项目。
赛龙舟
据古籍记载,吴越民间有一个名叫曹娥的小姑娘。有一年,她的父亲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迎伍君”水上活动中不慎溺水而亡。曹娥号啕大哭,沿江寻找父亲七天未果,最终不堪悲痛,投身江中。
由此可见,吴越之地每年端午节早就有“迎伍君”这种纪念活动,此后,又增加了对孝女曹娥的纪念。
还有几种关于赛龙舟活动起源的说法比较普遍:一是勾践为了报仇复国而秘密训练水军,并以赛龙舟方式进行;二是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而设立。
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认为,端午节这些习俗源于古代对龙图腾的崇拜。江南水乡多蛇,人们普遍对蛇心存敬畏之情,并逐渐将其神化为“龙”。
因此,龙舟竞渡和向江湖中投掷粽子等祭品的端午习俗就是这种龙图腾崇拜的产物。
如今,龙舟竞渡已成为一种节令竞技活动。装饰着彩带和旗帜的龙船,在万人欢呼声中奋力划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勇士们努力划桨争夺名次和奖品,场面十分壮观。
而在苏州南部地区,另有一项名为“踏白船”的项目更加规整。它采用十一支桨、两支橹进行分工细致的操作。
在急转弯时,需要掌握平衡并完成度旋转,好似踏到雪白的浪花上,简直是浪里白条。因此,“踏白船”这个名称取得十分贴切恰当。
包粽子
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苏州的居民在端午节那天总要品尝粽子。粽子又称角黍,用箬叶或菰叶裹糯米制成。
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粽子,如三角粽、一角粽、方粽还是成串的小粽等。根据馅料的不同,粽子可分为白水粽、大肉粽、蛋黄粽、赤豆粽和红枣粽等。
虽然有很多关于粽子起源的动人传说,但真正的起源应该与江南地区的稻作生产相关,是古代饮食习俗的一种遗存。
由于粽子香糯可口且便于保存携带,四季皆宜,因此在苏南地区除了端午节外,在农忙或外出时也喜欢烧煮并食用。
挂菖蒲
在端午节这一天,每个家庭的门楣和床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蒿和大蒜。菖蒲又称为“白菖蒲”,具有香气和杀虫功效。艾蒿也被称为“家艾”,同样具有香气和杀虫功能。将它们捆绑成束悬挂起来,寓意着驱邪避害。
正中午时,每户人家都会紧闭门窗进行烟熏。所用的烟熏物包括苍术、白芷、芸香等,人们利用它们燥湿、芳香功能,来灭虫害。
饮雄黄
在端午节,每户人家都要喝雄黄酒,并将它洒在墙角、床底等暗处。孩子们还要用雄黄水涂在肚脐眼上,并在额头上写下大大的“王”字。
带香包
大黄,又称“马蹄大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医学上,认为它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端午节时,小孩子们会在胸前挂上大黄香袋。
而黄鳝、黄鱼、黄瓜等带有“黄”字的食品,在人们的餐桌上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食品之所以受欢迎,很可能是因为它们沾染了雄黄和大黄的光。
贴钟馗
过去的端午节,每个家庭都要在门上贴上钟馗的像。钟馗是捉鬼之神,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据说能够驱鬼和消除邪气。
演戏曲
端午当天,一些庙台上还会上演京剧《白蛇传》,为何演此戏,主要是戏中有白娘娘在端午节饮了雄黄酒而现本身这一情节。
编后语
现在看来,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十分有趣,但也有些可笑。然而,这些习俗都有一定的道理。
五月天气开始变得湿热,疫情开始流行,蛇虫活动也活跃起来。人们会挂钟馗像,并用雄黄写“王”字来祈求平安。同时,雄黄酒、艾叶、菖蒲等物品确实具有杀菌解毒的作用。
因此,这些民俗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它们。相反地,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并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