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独家书房,是安顿灵魂的地方 [复制链接]

1#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取个雅名,也叫书斋。《说文解字》中说,斋,洁也。书斋,有高洁清雅之意,也就有斋、居、室、堂、馆、轩、庐等别称雅号。每个斋号,都是主人性情志趣的凸显,也是明志修身的表白。书斋始于汉唐,宋元普及,明清鼎盛。一个好的斋号,是十分讲究的,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放异彩。著名的书斋,如杜甫的“浣花草堂”、蒲松龄的“聊斋”、刘禹锡的“陋室”、唐伯虎的“梦墨堂”、丰子恺的“缘缘堂”等等。这些书房,打动了人心,惊艳了岁月,也温柔了时光,也给后人传承下宝贵的文化瑰宝。书房中笔墨纸砚、拂尘禅杖、琴棋书画,满目琳琅,都是文人闲情道心的寄物。更少不了花尊、香炉、奇石、印章、古琴、菖蒲、数珠、番经等文玩雅器,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高古风雅的艺术世界。书房,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藏书、放书、用书、写书。如果没有书的强大存在,书房便不成其为书房,家庭谈不上书香家庭。小小的书房,就是一个大大的世界,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文人骚客的安身立命之所。“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这是丰子恺先生的名句。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优秀的家庭一定是一所成功的学校。在家庭中,最好要有一个书房,也是最低配置。营造一隅“偏安”之地,读书、习文、会友,是古人平生最上心的事,也是沉思静悟、安顿灵魂的所在。能称作“书香门第”,是对一个家庭最高雅的称号。古典的书房中,木香、书香、墨香相得益彰,透露着特有的文人气质。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天自题书房对联: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接近自然,远离尘嚣是书房的最佳韵致。明代李晔所说的《紫桃轩杂缀》描绘的的理想书斋环境:“在溪山迂曲处择书屋,结构只三间,上加层楼,以观烟云。四旁修竹百杆,以招清风;南面长松一株,可挂明月。老梅寒骞,低枝入窗。芳草缛苔,周于砌下。东屋置道、释两家之书,西房置儒家经典。中横几榻之外,杂置书法名绘。朝夕白饭、鱼羹、名酒、精茗。一键丁守关,拒绝俗客往来。”选择山水之境,建造书房,是至高理想。不是人人都能为之。我们无论房子大小,一定要有个放书的地方。学者陈子善说:“作为一个读书人,希望拥有一间书房,哪怕只是斗室、陋室,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并不属于过分的奢求”。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住在学校16平米的单间,既是我的办公室,也是我的宿舍。我把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充满家的氛围和书香气息。洁白的墙上,张贴着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刘禹锡的《陋室铭》更让室雅人和。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床、一桌、一椅、一灯而已,但不缺的是书。床沿上、写字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教学的、非教学的书籍和报刊杂志、文学期刊,可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富者筑楼,贫者一席。在我的陋室,最豪华的家具,就是一个没门的书柜。那时,我单身住校,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双休日一般也不回老家,每天放学后或者星期天,常常有一些孩子围着我写作业、聊天、做游戏,当然都是无偿的,和孩子们在一起带给我无限快乐的时光。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有天使一般的梦想,天使一般的心灵。孩子们载着快乐、善良和歌声飞翔,让人心中充满温暖。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儿,当他发现我的宿舍有许多书而没有书柜时,就把想法与自己的家长交换。家长是勤劳朴实的木匠师傅,在孩子的“授意”之下,给我做了一个书柜。过了几天,家长把书柜搬到我的宿舍。我满脸的惊喜,连声谢谢!家长给我讲了事情的原委,连开玩笑说道:老师,你的寒舍,真有些寒酸,就接收下我们的一点心意吧!无意之中,我也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