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个补气升阳,开窍化痰的办法 [复制链接]

1#

当患者跨越多公里来治疗高血压时,我突然明白:老一辈兢兢业业的中医精神,已不复存在!

还记得我小时候,基本每个镇上都有几个中医大夫,可以说那时候大家治病,只要找附近的大夫就行了,但是现在呢,想找一个靠谱的医生就像瞎子摸鱼,那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找遍一个省可能也找不到一个靠谱的。

难道真的是因为现在没有中医了吗?

当然不是,只是患者找不到好中医了,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很多中医给患者看病,要不然就是先让患者去做检查,再拿着检查单开中成药或者搭配几味中药,那些望闻问切、四诊八纲早都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你说这样的中医能不被百姓戳着脊梁骨骂吗?如果中医都是这样的人,想不没落都难。还记得以前的中医都是被大家爱戴的,小时候不管得了什么病,老郎中看看舌头,把把脉,然后开出几幅药,吃几天就好了。

我都不敢想如果现在的一些前辈不在了,我们这一批人不在了,中医又会是哪般田地?

还记得之前一个患者来看诊的时候,说自己的血压一度飙到了多,虽然他才四十多岁,可是已经吃了好几年降压药了。

详细看了患者症状:头晕眼花、双目干涩、畏寒怕冷、心烦、身上潮热、夜尿多、两肋部位有灼痛感。

又看其舌脉,舌红、少津、舌苔腻,脉象弦细。

辩证后,开出方子:龟板、巴戟天、肉桂、白僵蚕、茯苓、石菖蒲、川芎、黄芪、党参。

结果患者情况怎么样呢?

服药7天后,患者头晕、眼睛干涩、怕冷等情况减轻很多,血压也有所下降。效不更方,叮嘱患者继续服药,用药1个月后,患者再来复诊时反映血压降至。中间对方子稍作调整之后,患者继续服药,前后用药2个月,患者血压维持稳定在左右,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患者是从多公里外的城市赶来的,那一刻我的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可能治病都花不了几个钱,但是患者却要在疾病的折磨下,还要忍受路途的奔波劳累。

接下来讲讲治疗思路吧:

这位患者症状有畏寒怕冷、失眠潮热、夜尿频多等症状,再加上他舌苔腻、脉细,说明他是阴阳双虚之证。阴虚则肝阳化风,阳虚则不能蒸化水汽津液而凝痰,加上饮食肥甘,痰湿内生,使风痰湿浊充盈堵塞脉络。

痰浊不降上至于脑的时候就会头晕,头痛如裹,肢麻;久病入络,必有淤血,所以有时会有阵阵的刺痛感,痰浊血瘀堵于脉络,血压自然就高了。

久病气必虚,阳虚气弱无法升清阳降痰浊,久而久之堵塞日益严重血压则越来越高。所以在治疗上就要以补气升阳,健脾化痰,开窍化瘀为主。

第一步补气升阳——黄芪、党参、巴戟天、肉桂。

黄芪为补气之王,可以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温补固护,又能补气以摄血,升阳举陷。党参甘平,长于补脾养胃,健运中气,补气力强。

肉桂善于补火助阳;黄芪长于补气。两药伍用,具有温阳益气、通畅血脉之功,适用于气虚、阳虚及气血不足等。巴戟天补阳,温而不燥,守而不走是升阳补气的妙用。

第二步健脾化痰——白僵蚕、茯苓。

白僵蚕、茯苓可以化痰浊湿邪,加上巴戟天的温化,阴邪更容易消散,脾胃得健,痰湿浊气自然也就没有了,经络也就通畅了。

第三步开窍化瘀——石菖蒲、川芎、龟板。

脑为清窍,石菖蒲可以开窍醒神,所以用它来开窍;川芎可以去淤血通络;龟板可以补阴但不伤脾胃。

诸药共用,这样一来痰浊降下,清阳上升,各个经脉疏通,气血通畅了,血压自然就正常了。

我想趁着现在还有精力,每天写写笔记,能帮助一人是一人,否则某一天,随着我的离去,这些东西也要随我深埋地底。如果真是这样,不仅仅是中医的悲哀,更是患者的损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