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很多风俗是与草木相关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这五种花草合称“五瑞”,此外,还有“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做香草袋”等习俗。草木之香,也正如这个旺盛的夏季一样生机勃发,让人沉醉。
淮北地区的端午民俗很多,但淮北香包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汉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在当地颇具人气。在淮北市相山区隋唐运河古镇,淮北香包布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杨海玲正忙着带领工人赶订单,制作传统香包。“除了制作香包外,最近还应邀到学校等处去讲授香包制作方法。”5月30日,杨海玲告诉记者,目前跟着自己学习制作香包的有13人,大家对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热情。
香包历史悠久,深受人们喜爱。其在各地叫法也不尽相同,如香囊、香袋、香缨等等。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样一句,其意是说: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此句衬托出诗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也说明香包早在战国时代可能就已是一种饰物了。杨海玲介绍,淮北香包采用绸、缎、棉、麻等织物裁片并使用各种彩色丝线缝制而成,内部填充掺有中草药的棉芯,最后加上中国结和璎珞作为点缀。“香包制作难就难在针法,淮北香包体现了淮北地区民间风俗和审美情趣,制作精巧,具有极强的民族色彩和艺术观赏价值。”杨海玲说。
“民间有不同时节制作不同形制的香包给老人孩子佩戴的习俗。”杨海玲介绍。立春时,人们制作三角形“打春鸡”香包;立夏之后人们会缝制防蚊香包;端午时,人们会做“四角菱形”“三角粽形”香包,还会加入艾草、雄黄做药芯以驱虫辟邪等等。这些香包或小巧玲珑,可以随身佩戴;或体型较大,可以挂在房间里作为装饰。然而,无论外形怎么变化,驱邪祈福、防治疾病都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记者丁贤飞)
来源:中安在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